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17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点评

◇ 洪 涛 王成刚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朗读,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感悟“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学重难点】
  感悟:“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板书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 同学们,上节课王老师已经带领大家初步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所说,总结提炼,进行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2.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爱(这是人世间最为珍贵的一个字)。
  【点评:教学开始,老师就抛出了一个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而且此话题不但是对上节课教学内容的检查,也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
  二、 教学“栽花赏花”
  师:其实,高尔基的儿子也深深地爱着高尔基。
  1. 出示:默读2、3小节,看看哪些词语能看出儿子对父亲的爱,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词语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1) 学生交流。
  (2) 指导朗读:懂事孝顺的儿子用心良苦,把对父亲的爱化作辛勤劳动的汗水洒在小院的花草上。谁能代表高尔基的儿子读一读这两段话呢?
  2. 填空:
  儿子从苏联赶到______,千山万水隔不断父子深情。瞧,他虽然还没有______,来到爸爸身边后,他顾不上______,一直忙着______。
  3. 这该是一幅怎样忙碌的劳动场面呢?
  出示:他忙得______,但他____________,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____________。
  4. 出示:假期很快过去了,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过渡:转眼间,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出示图片)
  师:这些花儿美吗?你会怎么形容它呢?看着这些花儿,我们仿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先回答,再出示文字)
  师(指导朗读):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师(小结):这原本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地,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现在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到处充溢着芳香,引来了蜜蜂和蝴蝶,高尔基坐在百花丛中(出示图片),欣赏着儿子亲手栽种的花草,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指名说)
  6. 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些花儿像什么?
  (出示第四小节)
  7. 指导朗读。
  师:高尔基坐在百花丛中,享受着儿子的爱,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快乐,儿子在院子里种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有对爸爸浓浓的爱。
  看到这些花,他就感到骄傲;看到这些花,他就想到儿子的脸,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思念和深沉的爱。谁能把这种思念与深沉的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点评: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老师在此环节注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通过想象,学生对文本中父子之间的“情”与“爱”理解得更为真切】
  三、 教学“写信教子”
  师:高尔基看到这些美丽的花,除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许多感想,于是他把这些感想写在给远方儿子的信里,轻声读读这封信。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并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读信)
  1. 高尔基的信儿子能读懂吗?你们能读懂吗?真能读懂吗?(学生再读信)
  师:这里有两句话,你们是否真的懂了?
  2. 出示:(读)
  a. 我的儿子在岛上种下了最美好的东西——鲜花。
  b.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呀!”
  文中有两处“美好的东西”,这两处“美好的东西”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安排代表全班交流:第一个指鲜花,破折号表示说明。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像鲜花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一种情感,如对别人的一些关爱、付出等)
  师(小结):同学们,高尔基将这种爱推而广之,使它更博大更广泛。美好的东西已经不再仅仅是鲜花,它还指对社会的贡献、对他人的帮助、付出以及关爱,等等。
  【点评:很显然,老师在此让学生抓住关键词“美好的东西”,想通过这个词,让学生读懂文本。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有合作精神。这个问题的设置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为后面理解全文的中心句“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作好了铺垫】
  3. 出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你从这句中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① 小组讨论、交流;② 小组安排代表全班交流)
  4. 这句话在文中相当重要,是父亲最想对儿子说的话,甚至连一个标点都有一定的意思,请看——
  出示两句话:
  ① “给”永远比“拿”愉快。
  ② “给”,永远比“拿”愉快。
  请大家读读这两句话,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强调了“给”。“给”后面停顿一下,更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给”是给什么?
  师(指导朗读):请你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点评: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在前面感情铺垫的基础之上,老师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如此,学生不但懂得了这句话的道理,而且还知道了生活中如何付诸于实践。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5. 师(小结):“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位伟大作家对儿子深沉的爱,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再一次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这封信,仔细地聆听他的谆谆教导。”
  (指名读)
  今天,我们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那份浓浓的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
  (板书:给予——愉快)
  师:让“‘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名言伴随着你们走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每一处,伴你一生健康成长。心动不如行动,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要求回报,你是否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亲身体验一下“给”的快乐?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乐于付出的人。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爱
  
  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给予 愉快
  【设计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
  【点评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点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