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满怀激情的我在教学中一有感悟,便真实地记录下来,后来逐渐有了教研的意识,养成了勤于看书、勤于练笔的习惯。最初一段日子,练笔甚多,可惜发表、获奖的很少。有一次《语文教学之友》的主编戚万君给我来信说:“希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欢迎你继续赐稿!”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的文章理论深度不够,阐述的观点缺乏理论支撑。于是从1994年开始,我便开始注重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以及期刊的阅读。十多年间,我阅读了学校和自己订阅的二十多种教育与教学类报纸杂志,较为系统地阅读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这三位语文教育大家的理论著作。许多内容至今记忆犹新:叶老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吕老说要避免“语文课的少慢差费”,张老说“语文教学要科学化”,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一直在指导着我的语文教学实践。平时只要有机会,我就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我多次聆听过顾明远、于漪、钱梦龙、张定远、顾黄初、朱永新、魏书生、李镇西、何永康、吴锦、成尚荣等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也曾多次利用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当面向专家们请教,或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学习探讨。在长期的交流投稿中,我和全国十多家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语文专业期刊的编辑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在书写中捕捉点滴感悟,在阅读中逐渐深入地思考,在交流中碰撞出火光。付出让我收获了芬芳。2010年一年我陆续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名作欣赏》《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我曾多次被评为市县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并曾先后二十多次在校、县、市级以上的教育、教学及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20岁那年,我被分配到县内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任教高中语文。年龄比我的学生大不了几岁,农村条件很差,工资很低,但我精神世界很富有。每天上班与稚气、淳朴的农家子弟相处,下班后与同事漫步在弥漫着青草、麦香气息的田间小道。这是何等诗意的生活!我深深地依恋着这片纯洁而美丽的校园,热爱着这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我也清楚地知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既会教书又能育人。于漪、魏书生、李镇西这些教育名家大多是从做好班主任开始的。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我刚毕业那两三年,做班主任的热情高涨,激情似火,但由于经验不足,班级管理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于是我便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较为系统地阅读了班主任管理方面的理论书籍。先后拜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等,这些教育理论著作给我的教育与启发很大。于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运用学到的教育理论,效果果然很好。工作20年,做了15年的班主任,即使是后来在两所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担任学校中层干部,有十多年时间,兼职较多,事务冗繁,我也不忍割舍我的班主任情结。甚至一度我一个人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效果很好。班主任工作很苦很累,但因为它是高尚的工作,是育人的事业,是心灵的工程,所以也是其乐无穷。2007年教师节,一位学生来信说:“您三年的教诲,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您熟悉的背影,就是我们最大的精神鼓励!”15年的班主任工作,犹如辛勤的农民,那汗水里溢满了谷穗的芳香:1995年4月,我工作没几年,就作为唯一的来自农村中学的班主任代表,在全市中学班主任工作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1996年5月,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上,我组织开设的“把忠心献给祖国”主题班会,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1997年教师节,我被评为淮安市首届中学优秀班主任。从2000年起,所任班级两次被江苏省教委、江苏团省委联合表彰为先进班集体,五次被评为县先进班集体、县红旗团支部,所任班级年年被评为校先进班级。此外,先后有十多篇德育、管理方面的论文获奖或发表。《教师的理想与理想的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两篇文章发表于《教师报》,《为教师烹制美味的心灵鸡汤》《校本培训:班主任培养的必由之路》相继发表于《江苏教育报》,《科学评价:素质教育的关键》发表于《江苏教育》杂志,《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等。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一些教育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问题解决”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秉持课改的先进理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清江中学于2006年12月申报了 “十一五”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该课题于2009年12月顺利结题,相关研究论文、案例被编印成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2010年4月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我作为该课题组的核心成员,积极投身该课题的实践和研究,特别是在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探究〈雨霖铃〉的感人之由》发表在2010年第4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上,《探究〈兰亭集序〉的兴感之由》一文发表在2010年第7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探究〈滕王阁序〉的情感变化之由》一文发表在2011年第3期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探究〈赤壁赋〉的审美意蕴》一文发表在2011年第4期的《语文月刊》上,《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的实践研究》一文发表在2010年第7期的《江苏教育研究》上。此外,从2007年至今,我还作为核心组成员,参研了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智慧发展的语文教学策略优化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新语文学习》《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等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我深深地认识到,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有了清晰的研究思路,并能够紧紧围绕课题既定的研究重点,才少走了很多弯路,才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这些奋斗在一线的普通一兵,从事教育科研一定要务实,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在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河北省衡水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向校长李金池诉苦,要求开除一名调皮学生时,李校长叫这位班主任把这名后进学生的教育转化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这个年轻的老师这样去做了,果然收获很大。2003届高三班有个姓施的同学,外地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女,性格孤僻、自私,不善与人交往,但上进心很强。据说她是在原来学校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实在念不下去的时候,转到我校来的。面对这样的一个困难学生,受李金池校长的启发,我暗暗将她也当做课题来研究。我对转化这名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因为我懂得尊重、欣赏和宽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说:“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他,赞美他。”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他人的赞扬,总会给人以愉悦的情绪体验。这一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我在对这个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处处做有心人,始终关注着她的日常行为,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她的闪光、可爱之处。这一做法果然奏效,孩子的变化是可喜的,甚至是惊人的。高考时,这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重点大学录取。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低耗而高效”?多年来,我一直在为此而不懈努力着。围绕这一目标,我注重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由于在教育科研方面用心,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近五年来,在优质课评选、基本功竞赛、示范课教学等国家、省市级教学类竞赛中获奖三十余次。其中,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教案评比等获得全国、省级评比一、二等奖近十次,先后四次参与全市统测命题,指导学生作文竞赛十多次获省市级以上奖项,十多次执教省、市、县级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均受好评。个人曾先后二十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各项表彰。总之,从事教育科研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要有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要能守住一方净土,在教育的田园里倾注满腔心血。我深信,只要走近学生,走进心灵,融入课堂,就能书写出最美的教育诗篇。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