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7世纪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句话道出了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因此,在语文这门大课程的教学中倡导个性是一种方向,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实施个性化教育,让学生的个性飞扬呢?在实践中我潜心研究,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教师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严重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个人的高度民主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封闭着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头脑,扭曲学生的人格。而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变得热爱学习。这不禁让我想到最近学校举行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活动选择的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九寨沟》。这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和珍禽异兽。文辞清新,尤其是描绘湖泊的那一段让人如身临其境,久久迷醉其中。两位执教者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
1. 学生自读,老师提问:你最喜欢湖泊的什么特点?学生圈画有关语句,讨论。
2. 教师指名汇报学习情况,结合解词析句。
3.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景物的美,读出对湖泊的喜爱之情。
在这个语段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注重了“悟”的过程和语言智能的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语言积累等方面也得到发展,但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始终在老师设计好的范围内被动地学,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因而感悟和体验都不深。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
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九寨沟的湖泊,现在你就是导游,你要用最拿手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谈谈、读读、议议;或用绘画的形式,画一画湖泊美景;或收集资料,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湖泊的图片、资料等。
学生准备数分钟后,进行交流。这时,课堂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一些学生展示着自己画的湖泊,教师指名汇报,一个学生向同学和听课的教师展示她的图画后,介绍道:我画了一个清澈透明的湖泊,湖底画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因为课文里写着“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我把青山、白云等各种倒影画在水面上,因为课文中又讲雪峰、森林、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里,湖水五彩缤纷,被称为“五花海”“五彩池”……她的介绍引来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有的学生用朗读的方法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教师相机配上课件,这样视觉听觉相融,意境悠然美妙。还有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照片、资料,这就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充满了乐趣,形成了主动、生动和互动的个性化氛围。
二、 阅读教学中提倡学生的独立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时时刻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感悟。而研读就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在第一课时学习《蚁国英雄》时,进行朗读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实践表明,通过这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初步感受到动物之间的那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在第二课时《生命桥》的学习中,我就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迁移到这个故事的学习过程中来,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我就提出:运用上节课学习《蚁国英雄》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文中令你最感动的部分,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圈画后写批注,实际上就是给每一个学生一个直接跟作品以及作者对话的机会,同时也是把学生推进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这种个性化的阅读、选择性的学习,是尊重学生个体的表现。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认识上的一种差异,作为教师要善于包容学生不同的感受,倾听他们不同的心声。在各种各样的读中,他们记忆中的相似模块已被震醒激活,深藏在体内的激情已被点燃。此时,教师再声情并茂地阐述,就能把学生、作者和文本一起带进那苍凉、悲壮的一幕之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平等中对话、交流、碰撞,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允许学生自由表达,甚至允许学生出错。由于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研读、去感悟,去选择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交流方式。
三、 阅读教学中展示学生的创造性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以及许多“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健全个性、创新人才的隐含表现。
学生的课堂交流是展示创造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交换意见,获得发展。交流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出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激励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展示才能的天地。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交流的氛围。因为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合作学习中,除了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组合学习。此外,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大胆交流、自由发言的小天地。比如:教师请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合作的结果时,应运用一些激励性语言: “谁是你们这组的代言人?”“谁想说?”“谁愿意说?”在表扬时,也要抓住学生个性,有创意地表扬:“你真爱动脑筋”“你说得真流利”“你的想法与众不同”……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情况,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
综上所述,个性化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思维的个性得到飞扬。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全面的发展。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敢于倾吐自我的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平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