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大力倡导减负增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我想用十二个字概括:“功在课前,效在课中,益在课后。” 这也是我常常思考的课题——“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加减法’” 。
一、 “减法”
1. 教学目标要减少。目前,部分语文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虚化”的现象:模模糊糊一大片,目标高而多,在课堂上却得不到落实。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文本感悟,进行扩展性训练,却忽视了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性内容的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大,课堂教学杂乱无章。
我以为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其他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上层的建筑。只有基座稳固了,上层的建筑才能建得高。语文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教学目标的精减,就是要明确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是基础,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听说读写,熟练运用语言工具。
2. 教学内容要精减。因教学目标的预设繁杂,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多。崔峦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精减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为此就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对文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上做文章。教师要大胆地处理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3. 教学过程要缩减。语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教学“艺术”和滥用教学手段等现象,已造成课堂教学层次的混乱。大量的事实证明:繁杂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现象,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裁减,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得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以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熟读迁移,则是指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
4. 教学方法要削减。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当然也有基本方法:导入—初探—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定向、启迪、激情、激趣的作用;初探,即让学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做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新的疑惑走出课堂,便是成功的。
5. 教学用语要删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1) 渗透学习方法。新课堂应当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改善学法。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2) 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为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少些理性和机械,多些感性和灵动。(3) 激发表现欲望。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思考问题时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 沟通师生心灵。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二、 “加法”
1. 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的时间。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表达方式,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从而成为“有兴趣、有问题、有见解、有体验、有习惯”的学习主体,决不能因少数尖子生已完成而“走过场”。另外老师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 增加读书、背诵的时间。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必须在每一堂课中,至少花一半时间用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并有感情的要求,对精彩段落、篇章能熟读成诵,从中感受、领悟和吸收。
3. 增加质疑和练习的时间。“疑”能产生动力,“疑”孕育着发现。新课程的观念是: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触景生疑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多写、多观察,积极开展语文兴趣活动,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机会,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应用的技能和技巧。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吸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综上所述,只有做好语文课堂的“加减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精良化、高效化,才能让语言文字产生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香沟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