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976

[ 徐剑梅 文选 ]   

生活作本,能力为根

◇ 徐剑梅

  南京市初中语文自2003年进入新课改以来,即以新课标理念为核心,语文教学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2011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结构平稳合理,考查方式多样,涵盖面广,在彰显南京中考语文试题“考查能力,贴近生活,凸显人文关怀”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一、 语文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2011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结构、分值的构成和以往一致,全卷分为三大部分,共22题,分值为120分。第一部分为语言积累与运用,共6题24分,占20%。第二部分为阅读,包括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四大题,43分,约占36%。第三部分为作文,50分,约占42%。另外,书写分3分,约占2%。
  在总体结构与分值构成同往年试卷一致的基础上,从试题的具体内容来看,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又呈现出以下特征:
  1. 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如第1题的“课文原句填空”,重视课内外古诗文的原始积累,诗文并重;第2、3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所选字词多出于语文课本,为学生所常见但又容易读错与写错;第4题考查了浅显的常见病句。以上四题为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共17分, 占全卷的14%,试卷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可见一斑。
  2. 考查的面比较宽,试题难易梯度平缓。第一部分,试题从最基本的诗文背默、汉字的音形辨析入手,逐步过渡到病句的识别,再发展到语言的实际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考查及对有较大信息量的名著知识的甄别;第二部分,古诗文的鉴赏与阅读,由文言字词的解释、辨析入手,进而到句子的理解与具体语境的灵活运用,再到内容的全面理解;现代文阅读由文本的基本信息筛选或整体内容理解(如13题、17题),过渡到文体知识的理解与分析(如15题),再到句子的欣赏与具体语境中语言的运用(如20题、21题),题目涵盖面较宽,且设题由易而难逐步递进,不在突然之间增大难度,有利于学生答题心态的平稳,很好地体现了南京市中考语文一直以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设题理念。
  3. 重视语言品析,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今年的中考试卷古诗文及现代文阅读共4篇,共14小题。其中第8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运用;第12题考查学生对《水仙》(文言文)一文的具体内容及其写法的理解;第14、20题是南京市中考一贯突出的语言分析、欣赏题;第16、19题则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概而言之,古诗文阅读选材经典,浅显有趣,考查课文里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的分析立足于读懂文意,符合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求;现代文阅读兼顾不同文体的文章,侧重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和理解,设题突出体现了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炼概括能力、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
  4. 作文命题,凸显“大语文”的教学理念。今年的作文题,从题型上看属于命题作文,沿袭了南京近年来中考作文的特征,作文题目是:“也是一堂语文课”。该题不在字面上埋障设伏,晓畅易懂,对于在“大语文”教学中熏陶了三年的南京市初中毕业生而言,大有材料可写。但是,此题在字面理解不设伏的同时,却要求学生在平易的字面上重视审题,抓住关键词“也”和“语文课”,由此而下,一次旅游,一场辩论,一次演讲……诸如此类均可入文,如能对语文课产生新的认识,即成佳作。这个作文题目的积极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辩证多元地看待语文课堂,全方位看待语文学习,密切语文与生活的关联。当然,让一个初中孩子用自己的观点抑或是经历来诠释连专家都争论不休、定义不了的“语文课”,容易使“语文课”异质化、宽泛化、浅显化,况且作文要求是“文体自选”,但除了叙写经历来印证“也是一堂语文课”外,议论似乎无处着笔,所以,在中考作文中很难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也就不奇怪了。
  二、 试卷的鲜明特色
  1. 命题稳中求变,引导语文教学。全卷在试题的指向、总体结构、分值构成与往年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在考查内容上有了新的调整。2010年南京市中考首次将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改为单考课外文言文,今年则是把课内古诗鉴赏改为课外古诗鉴赏。尽管所选的文本范围发生了变化,但如果仔细分析试题,考查的能力点依然未变。考试内容的变化其实给语文教学传达了一个信息:语文教学在于让学生课内得法而于课外获益;在于让学生用课内习得的学习方法来解读课外的文本,通过课内的学习来强化自己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与新课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指向完全切合。
  2. 试卷材料的选择彰显生活之本。鲜活生动的生活即语文,南京中考语文试卷命题的材料选择,数年来一直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今年亦然。如第4题的选项中就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科技、文化、生活方面的“嫦娥二号”升空探测、台岛与大陆《富春山居图》合璧、南京市首开城市微博广场等新闻;再如语言运用试题,选择了每个学生都熟悉不过的学校生活,以一个校园志愿者的身份,创设为新生指路、作社团介绍和名著推荐的情境,巧妙地把语言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外名著阅读的考查融入其中。选择体现时代特色的鲜活材料,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不但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和引导,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3. 试卷以能力的考查为根基。一份好的语文试卷,总是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的,今年的南京市中考语文题,即以学生的能力考查为指归。如第4题的图文转换,摒弃了一些地方中考题单纯考查说明图表内容或含义的固有模式,而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结合地图在动态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泼而又巧妙,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古诗文和现代文阅读的设题也都不是机械地考查知识概念,而是注重对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题干表述简明,不用名词术语,减少了学生的审题障碍。如第8题的第(2)小题,“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_____, _____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此题只有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才能遴选出正确的诗句来题写在同学的留言册上;再如第10题文言虚词“而”字用法与意义的相同选项,要求考生综合对课外文句的理解及课内文言句子的理解,是对学生知识迁移与比较能力的综合考查。
  4. 丰厚的地域文化,鲜明的人文关怀。把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放在当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的大背景下来看,我们能发现南京中考语文试卷的选材既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人文关怀。如古诗阅读选用的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一诗,风吹柳花,醇酒甘洌,金陵子弟崇文之风大炽,送别大诗人时的情谊堪与长江水一较深长,既彰显了金陵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对真挚情谊的褒扬与呼唤,读毕有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在心;古文阅读选用清朝名士李渔在金陵芥子园所作的小品文《水仙》,秣陵水仙,名声颇著,即便在今日,入冬调养水仙以待春归,雅洁宁静之气翕然成风,读完《水仙》一文当能想见金陵古都六朝烟水不灭之清气;再如第4题所用材料,南京在网络上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微博城市广场,兼有鲜明的时代地域之风。材料所引,由历史而当下,传统且现代,都能显现出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昂扬的时代风貌。
  纵观今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卷,一是题型很活,考了不少课外的东西;二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增多,让考生在感觉上亲近了不少。试题的这些特点其实传达出了一个明确的讯息,那就是语文考试越来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因此,在“大语文学习”观日益得到社会认可的当今,如何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如何创造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语文知识,应是语文教师正视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将课内所学语文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具体运用,也是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应该认真摸索、认真思考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树人国际学校】

生活作本,能力为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