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新课文读本《亲近母语》第169页“日积月累”中,对“唧唧”一词的解释是“虫叫声,一说叹息声”。两种释义哪种最恰当?
“虫叫声”和“叹息声”,这是两种不同的意思,哪种释义更合适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在时代相近文献中的用法吧。南朝梁人施荣秦《咏王昭君》:“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唧唧”下承“抚心叹”,其为“叹息声”无疑。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廓庑绮丽,……咸皆唧唧”,这是说士女看到这里的美景而啧啧赞叹。此用例在稍后的唐代更多。张祜《捉搦歌》:“门上关,墙上棘,窗中女子声唧唧。”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可见,“叹息”与“唧唧”互文见义。
查《乐府诗集》卷25《木兰诗》另一首有“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句,这也是把“唧唧”作为叹息声的佐证。而且把“唧唧”解释为叹息声与“惟闻女叹息”中的“惟”字相扣。
综上,把“唧唧”解释为“叹息声”应该最为合理。《辞源》《汉语词典》也采用此说。至于“唧唧”作为“虫叫声”则是比较后起的。查《辞源》等工具书,把“唧唧”作“虫叫声”用的,最早的当推为宋代欧阳修《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这里把“唧唧”一词的后起义视为正义,而将最恰当的解释作为另一说,似乎有些以今度古之嫌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谷县七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