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20

[ 潘青海 文选 ]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力”

◇ 潘青海

  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悉心关注学生的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如何使课堂充满活力呢?
  一、 网络资源的引用
  21世纪的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契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语文教学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用大量的材料,引用得当,课堂生龙活虎,学生趣味盎然,效果事半功倍。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从网上获取的资料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陋室铭》时,有效利用网上资源,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不以为然地说:“一间破旧的房子,也值得这样大写特写?”让学生寻找原因。上课时学生对教师的话进行了反驳,从网上了解到刘禹锡书写《陋室铭》的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陷害贬到安徽和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知县看人下菜,见刘是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不但无怨言,反而高兴地在门上写着:“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的住处迁到北门,房子由三间减到一间半。可那附近垂柳依依,刘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道:“垂柳青青江边水,人在历阳心在京。”那知县得知后又将他迁到县城中部,且只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于是愤然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样学生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情绪就得到点化,升华了认识,达到了预期效果。
  网络前所未有的丰富材料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当我们的学生养成及时查阅、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时,他们的语文素养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就是我们期望的。
  二、 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课堂教学形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教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由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在实践中逐步获得新的角色行为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如何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就成了教材、教参或教案的复制者。在新课程环境中,教材或教参知识的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发展和利用这一资源。现在教师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激励思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材中的文本是语文教与学的载体。我们要运用好这一载体,并借助社会生活的经验和以往的知识储备来解读文本,同样需要运用学习所得去反思生活,以整合学生的知识体系、道德体系,甚至更新思维理念。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背影》时,从过去的单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他借助生活中对爱的感悟走进“父爱子,子怜父”的文本中,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让学生体会爱,感知爱,感悟文章的主题,学习如何表达爱,练习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中去感悟爱、寻找爱、表达爱,最终学会爱,显然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角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
  课堂只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场所,现代教师应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走出教室并不意味着教师这堂课的教学就已经结束了,需要进一步地反思我们除了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彰显外,有没有找到学生的缺点加以弥补。全新的教师理念也并不完全否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教师角色定位,只不过给新时代的教师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在提倡新的教学理念时会对一些旧的东西加以批判。教师由神坛走入了凡间,由讲台走到了学生中,让我们带着平等与关爱、合作与愉悦走进语文课堂,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三、 师生情感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不只是感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过程。因此教师要把握“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的相互融合,努力使教材中的“情感和知识”教育相互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并通过情感体验强化认知活动,使认知更清晰深刻,情感感悟更加刻骨铭心。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交流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本的观照和解读不需要教师作定性的解释说明,而应表现为一种直觉,对文本所应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教学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带到下阶段的学习中去,产生正面的学习迁移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升华学习中的情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之达到一个文本中有我、我与文本水乳交融的境界,使情感功能真正实现升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其他人,并常常使其他人引起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感。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和影响自己。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学生也会感觉无聊,没有精神。如果教师精神饱满,学生也会充满激情。教师一定要表现出旺盛的精力,示范要准确而潇洒,语言要清楚而精练,声音要响亮而优美,表现出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特殊教育学校】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