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37

[ 卞恵健 文选 ]   

赏识,让小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

◇ 卞恵健

  记得曾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位厨师:客人将他所做的的菜全吃光,他高兴异常,后面做的菜一道比一道可口;客人对他做的菜浅尝辄止,他再做的菜一道比一道糟。客人稍加批评,他顿时大发雷霆。看起来这是一个令人发笑的故事,但细细一想,这不正是初学作文小学生的心理吗?
  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来看,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小学生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小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
  一、为满足学生自我尊重的需要而赏识
  在作文起步阶段,小学生由说、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过渡到说、写一段较完整的话,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思维的发展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当他们绞尽脑汁完成一篇作文后,最看重就是教师对习作的评价了。此时,教师的赏识性评价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亢奋情绪,强力推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批阅习作时,教师要坚持“习作没有失败”的理念,善待学生的每一次习作练习,如此就能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逐步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
  1. 遵守层次训练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作文教学确立了由词到句、由段到篇,循序渐进的层次训练原则。我们应遵守这个原则,明确学生作文训练的各层次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苏教版六年制第五册作文训练要求是:“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细致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段,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得完整通顺。”可见,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将观察所得有条理地写下来。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到大自然中捕捉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顺序不同,内心的体验就不同,对景物的理解也不同。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世界,描摹景物, “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才会展现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和多彩多姿的风情画卷。
  2. 尊重学生的成果
  学生习作是学生的自我表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习作,不可能写出多么出色的文章,但教师“不应挫伤他们(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语),更不能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教师需学会“沙里淘金”,充分挖掘其劳动成果中的“金粒”。 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挖出闪光点,让学生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 评语肯定。在评语中充分肯定文章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然后再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方法。
  (2) 朗读欣赏。安排学生高声诵读自己作文和好词语,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同学。差生作文面批,并画出“闪光点”,跟其他同学交流。
  (3) 扩大影响。选择优秀习作,打印结集或推荐发表;利用班级墙报或学校橱窗、广播,定期展示优秀习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同学的好文章,也会有亲切感。
  二、 为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赏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小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有赖于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是与荣誉感相通的表现自我、炫耀自我的心理需求。教师要抓住时机,采取表扬、激励、竞争等措施,简明扼要地提示写作方法,并结合阅读教学加以训练,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习作水平。
  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其中“秋景”描写很有特色。教学中,学生自发地、自觉地联想到秋天的田野,涌起看一看,写一写秋天的田野的愿望。课余,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去看看秋天的田野,吸引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饶有兴致地解答,并详细介绍某种庄稼的生长特点,启发他们比较所观察景物与文中描写景物之异同,学生收获很大。一位学生在《秋天的田野》中写道:秋姑娘风风火火地降落到了人间,用画笔给大地穿上了一件绚烂的外衣!金黄的稻穗低着头,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一阵风吹来,水稻随风而动,发出“沙沙”的响声,真像农民的笑声。晶莹的露珠挂在稻粒上,眨着调皮的眼睛,那晶亮透明的身子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动人的光彩,好似无数珍珠。还有那碧绿的大豆在豆荚里鼓着圆圆的小脑袋,迫不及待地想钻出来欣赏这丰收的景象。草地上东一块黄,西一块绿,田野就像黄绿交错着的大地毯,更让人兴奋。
  学生掌握概括化的写作方法很有必要。如让学生知道,观察植物的顺序,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植物的主要特点有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味道等;人物的特点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动物则有外形、生活习性等。懂得了这些写作的概括化方法,就能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观察习惯,用赏识的眼光精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生活真实,才能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语)。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农村的学生,不仅 “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少年闰土》),而且有丰富多采的劳作实践。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学生“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客观现实更为丰富、真切,头脑中积攒的表象具有真实性、鲜明性,这就为学生描述事物的真实性状提供了保证;农村学生操作机会较多,动手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理解、记忆就显得尤为深刻。熟练于手,再加了然于心,这又为学生的表述带来便利。充分利用这一 “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看周围的一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 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而赏识
  “文如其人”,写作文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赞美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讴歌伟大祖国的新成就,颂扬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习作或日记是他们心灵的窗户,友爱、憎恶是其真情流露。教师应善于从中发现苗头,引导教育,防微杜渐。如一位学生写《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她尊敬妈妈,是因为每天放学后,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操劳,什么事也不要她做。她很开心。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与教育方针的偏离,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及时纠正了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关心和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果然,近阶段该生进步很快,尤其是作文内容更充实了。既要赏识别人的优点,也要善于辨别是非曲直,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赏识,让小学生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