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这篇摄影散文应该教什么?调查显示(我们调查了十个教学案例和十个教学实录,并且在一所中学里面分别让初三的学生和高一的学生谈谈他们在没学过这篇文章和学过这篇文章的情况下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教师们在教学《前方》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如:让学生描述画面、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带领学生了解印度、让学生直接找出文章的三个主旨句、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文本中的诗词、探讨离家与归家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等等。关于《前方》教学内容的确定,特级教师秦晓华把“学会悲悯”作为教授本课时的重要目标,曹勇军把“对‘家’的含义的探讨和摄影散文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总之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既然是一篇摄影散文,那么《前方》教学内容的确定就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将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体式和学情两个重要依据以及《前方》这篇文章的圆形结构来探讨其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前方》教学内容确定的不合理表现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性是指课堂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或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否。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复杂化、教学内容人文化和教学内容的转移上。
(一)教学目标复杂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指引,老师们也很重视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他们力图追求目标的简洁、明了和清晰,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老师们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在确定《前方》教学内容时,许多老师为了做到面面俱到,而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内容都搬到了课堂中。下面将举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重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教学案例来源于http://www.5156edu.com/page/06-10-24/16437.html)
【案例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兴传媒手段;2.体会联想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运用;3.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能力目标: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重点:1.掌握基础字词句;2.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3.理解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案例来源于来源:http://www.laomu.cn/ja/2008/200812/ja_59129.html)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①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以三维目标来确定《前方》的教学内容,使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有重复的地方,这样不仅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定位,而且使教学目标显得复杂;另外,这两个案例涉及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摄影散文、联想、整体与局部、与文本对话、探索精神家园、反弹琵琶、基础字词等多方面,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管有的知识点学生是否已学过,而试图面面俱到,将文本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最终只会使教学目标变得复杂化。
(二)教学内容人文化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则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②在语文教学领域,人文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方面,它既体现在语文课堂内,也渗透在语文课堂之外,而要在语文课堂内体现人文性,就要把它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因此语文课堂追求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语文教材按人文性主题编写的特点使得老师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更倾向于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课真正应该教的东西——语文知识,使得语文教学内容呈现人文化的倾向。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节课堂实录来看看老师在课堂上探讨的主要问题:
1.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
2.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3.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4.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
5.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
6.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最后,教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在黄厚江老师看来,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不恰当的表现最严重的就是教学内容的人文化,用他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学只见人文,不见语文。在上面的案例中,老师整节课都在探讨文章的人文性:从关键句入手,分别理解“离家”的原因、“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到最后老师关于文本主旨的总结,这些都是围绕文章的人文性进行的,其中并没有这节课学生应该学到的关于“摄影散文”的文体特征等语文知识。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们往往不能只偏重于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本身,而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内容转移
教学内容的转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所教的内容不是其原来要教的内容,并且这两者之间没有必须的联系。语文教学很重视语文老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文本,就很容易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在分析一篇《前方》课堂实录时就发现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发生了转移。下面摘抄一段实录:
《前方》这篇摄影散文应该教什么?调查显示(我们调查了十个教学案例和十个教学实录,并且在一所中学里面分别让初三的学生和高一的学生谈谈他们在没学过这篇文章和学过这篇文章的情况下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教师们在教学《前方》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如:让学生描述画面、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带领学生了解印度、让学生直接找出文章的三个主旨句、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文本中的诗词、探讨离家与归家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等等。关于《前方》教学内容的确定,特级教师秦晓华把“学会悲悯”作为教授本课时的重要目标,曹勇军把“对‘家’的含义的探讨和摄影散文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总之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既然是一篇摄影散文,那么《前方》教学内容的确定就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将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体式和学情两个重要依据以及《前方》这篇文章的圆形结构来探讨其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前方》教学内容确定的不合理表现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性是指课堂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或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否。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复杂化、教学内容人文化和教学内容的转移上。
(一)教学目标复杂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指引,老师们也很重视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他们力图追求目标的简洁、明了和清晰,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老师们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在确定《前方》教学内容时,许多老师为了做到面面俱到,而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内容都搬到了课堂中。下面将举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重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教学案例来源于http://www.5156edu.com/page/06-10-24/16437.html)
【案例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兴传媒手段;2.体会联想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运用;3.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能力目标: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重点:1.掌握基础字词句;2.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3.理解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案例来源于来源:http://www.laomu.cn/ja/2008/200812/ja_59129.html)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①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以三维目标来确定《前方》的教学内容,使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有重复的地方,这样不仅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定位,而且使教学目标显得复杂;另外,这两个案例涉及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摄影散文、联想、整体与局部、与文本对话、探索精神家园、反弹琵琶、基础字词等多方面,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管有的知识点学生是否已学过,而试图面面俱到,将文本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最终只会使教学目标变得复杂化。
(二)教学内容人文化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则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②在语文教学领域,人文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方面,它既体现在语文课堂内,也渗透在语文课堂之外,而要在语文课堂内体现人文性,就要把它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因此语文课堂追求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语文教材按人文性主题编写的特点使得老师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更倾向于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课真正应该教的东西——语文知识,使得语文教学内容呈现人文化的倾向。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节课堂实录来看看老师在课堂上探讨的主要问题:
1.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
2.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3.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4.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
5.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
6.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最后,教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在黄厚江老师看来,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不恰当的表现最严重的就是教学内容的人文化,用他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学只见人文,不见语文。在上面的案例中,老师整节课都在探讨文章的人文性:从关键句入手,分别理解“离家”的原因、“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到最后老师关于文本主旨的总结,这些都是围绕文章的人文性进行的,其中并没有这节课学生应该学到的关于“摄影散文”的文体特征等语文知识。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们往往不能只偏重于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本身,而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内容转移
教学内容的转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所教的内容不是其原来要教的内容,并且这两者之间没有必须的联系。语文教学很重视语文老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文本,就很容易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在分析一篇《前方》课堂实录时就发现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发生了转移。下面摘抄一段实录:
《前方》这篇摄影散文应该教什么?调查显示(我们调查了十个教学案例和十个教学实录,并且在一所中学里面分别让初三的学生和高一的学生谈谈他们在没学过这篇文章和学过这篇文章的情况下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教师们在教学《前方》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如:让学生描述画面、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带领学生了解印度、让学生直接找出文章的三个主旨句、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文本中的诗词、探讨离家与归家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等等。关于《前方》教学内容的确定,特级教师秦晓华把“学会悲悯”作为教授本课时的重要目标,曹勇军把“对‘家’的含义的探讨和摄影散文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总之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既然是一篇摄影散文,那么《前方》教学内容的确定就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将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体式和学情两个重要依据以及《前方》这篇文章的圆形结构来探讨其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前方》教学内容确定的不合理表现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性是指课堂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或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否。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复杂化、教学内容人文化和教学内容的转移上。
(一)教学目标复杂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指引,老师们也很重视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他们力图追求目标的简洁、明了和清晰,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老师们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在确定《前方》教学内容时,许多老师为了做到面面俱到,而将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内容都搬到了课堂中。下面将举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重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教学案例来源于http://www.5156edu.com/page/06-10-24/16437.html)
【案例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兴传媒手段;2.体会联想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运用;3.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能力目标: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重点:1.掌握基础字词句;2.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弹琵琶”;3.理解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案例来源于来源:http://www.laomu.cn/ja/2008/200812/ja_59129.html)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①在这两个案例中,老师以三维目标来确定《前方》的教学内容,使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有重复的地方,这样不仅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定位,而且使教学目标显得复杂;另外,这两个案例涉及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摄影散文、联想、整体与局部、与文本对话、探索精神家园、反弹琵琶、基础字词等多方面,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管有的知识点学生是否已学过,而试图面面俱到,将文本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最终只会使教学目标变得复杂化。
(二)教学内容人文化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则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②在语文教学领域,人文性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方面,它既体现在语文课堂内,也渗透在语文课堂之外,而要在语文课堂内体现人文性,就要把它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因此语文课堂追求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语文教材按人文性主题编写的特点使得老师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更倾向于语文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课真正应该教的东西——语文知识,使得语文教学内容呈现人文化的倾向。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节课堂实录来看看老师在课堂上探讨的主要问题:
1.找出提纲挈领的句子,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
2.作者罗列了哪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
3.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4.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分彼此,都是精神苦旅者?
5.人的悲剧性实质还包括哪些?
6.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最后,教师总结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在黄厚江老师看来,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不恰当的表现最严重的就是教学内容的人文化,用他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学只见人文,不见语文。在上面的案例中,老师整节课都在探讨文章的人文性:从关键句入手,分别理解“离家”的原因、“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到最后老师关于文本主旨的总结,这些都是围绕文章的人文性进行的,其中并没有这节课学生应该学到的关于“摄影散文”的文体特征等语文知识。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们往往不能只偏重于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本身,而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内容转移
教学内容的转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所教的内容不是其原来要教的内容,并且这两者之间没有必须的联系。语文教学很重视语文老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文本,就很容易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在分析一篇《前方》课堂实录时就发现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发生了转移。下面摘抄一段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