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
一、 借课题牵引出文本主线
1. 板书、齐读课题。理解:顾,拜访。
2. 谁三顾茅庐?请谁了?(板书:刘备 诸葛亮)
3.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在这两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诚心诚意)
4. “天下奇才”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你知道这个雅号的来由吗?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
【设计意图:从题入手,直入正题,简洁明了。通过释题和开放式的复习谈话,了解故事起因,利于尽快进入课文重点内容】
二、 借环境清幽隐喻高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 指名读。
2. 理解:“蜿蜒”什么意思?注意看它的偏旁,猜猜看。(弯弯曲曲,像蛇一样)
3. 引读: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在人们的眼中就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卧龙就好比是那——诸葛亮,因此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
4. 这里不仅山色壮美,而且松林翠竹,潺潺的溪流也秀丽宜人。指导读好。
【设计意图:文本中第三自然段开头景物的描写历来是老师的困惑。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作者忽然宕开一笔写隆中景物,对于情节的连续性似乎不利,因此将之放在何处教学着实让人颇费思量。我将它放在情节还没有展开之前,这样既可以维持情节的连续性,让文本板块清晰,便于学生学习;也可借助卧龙冈、青松翠竹这些中国文化中具有高洁隐义的象征物以及这里清幽雅致的环境,为诸葛亮的出场浓墨渲染,以期达到“未语先有情”的设计意图】
三、 借多重比较表达诚意
1. 清山秀水,绿林翠竹,好一处风光!可是刘备无心欣赏。此时的刘备刚被曹操打败,急需贤才辅佐自己。谋士徐庶曾进言刘备: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决心要请到他,可是前两次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在刘备第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又具体表现出了刘备的敬重和诚意呢?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用笔画一画,写一写。
2. 交流:你从哪儿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引导要点:
刘备与张飞的对话
(1) 指名读张飞的话。
理解“嚷”,张飞在读者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粗鲁、直爽,粗人)所以我们都称张飞是“猛张飞”。那么这个猛张飞“嚷”起来,会怎样呢?会是个什么感觉呢?指导读好。
(2) 指名读刘备的话。
斩钉截铁,看来真是生气了。可张飞与刘备的关系不一般啊,他们可是结拜兄弟啊!想当年,桃园三结义,那是怎样的兄弟情深啊,可此时的刘备为了诸葛亮——一个还没见面的外人,而生气地责备自己的兄弟,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确是——非常敬重的!
前往途中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如何能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自由讨论,借用清幽的环境,清脆的马蹄声,并结合“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来体会)
到达隆中
出示: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1) 感受两处“轻轻”,体会刘备小心翼翼里透出的那一番敬重。
(2) 从安排张飞、关羽在门口等待,体会刘备知人懂人,慎重周到,这周到的心思里也包含着刘备的那一份敬重与诚心诚意。
(3) 比较体会,突出“诚心诚意”。
① 而他自己则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站?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立的样子?
②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啊?
时间:半晌(时间长,起码不少于一小时)一个时辰(两小时)
引读:一个小时过去了——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
两个小时过去了——刘备还是那么……
恭恭敬敬地站一会儿并不难,但要恭恭敬敬站好几个小时,刘备感觉能舒服吗?(不舒服)
③ 身份比较。
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应该是当朝皇帝的叔叔,人称“刘皇叔”,皇帝的叔叔啊!再说当时的刘备也是一方英雄了。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就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就是刘备。
诸葛亮是什么人?(一个村民,用古话说是草民,山野村夫,一介布衣)
一个是皇叔,一个是布衣百姓,这地位的悬殊也太大了。但是刘备恭恭敬敬地等候着。
④ 年龄比较。
刘备当时已经46岁了,而诸葛亮才是26岁的小伙子。
⑤ 体会:那么刘备能这样不顾身份、地位、面子以及年龄的悬殊,如此恭恭敬敬地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容易吗?——不容易!是啊,不容易啊!没有这份诚心诚意是万万做不到的。
(4) 快步——一个“快”字,你读出了刘备的什么心情?他想迫不及待地干什么?(激动,兴奋,想马上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这一行行、一句句,流露的都是刘备那一份诚心诚意,那一份敬重!
【设计意图:只有用对比方显出可贵。这一部分设计我处处利用原著情节进行多重比较,突出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桃园结义手足情与素昧平生的比较,悠然午睡与长时间恭敬等候的比较,身份的比较,年龄的比较,在不断的比较中结合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刘备的情真意切】
四、 借《三国演义》领悟雄才
1. 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诸葛亮,那么初次见面的诸葛亮又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才华呢?他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呢?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 你读了有何体会?诸葛亮值得刘备三请吗?(值得!)何以见得?
(1) 提出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策略。从书名《三国演义》我们就知道,这个策略的确高明。
理解:群雄纷争,群雄就是很多英雄。当时很多乱世英雄之间争斗不断,战火连绵。天下一片混乱!你还知道东汉末年哪些乱世英雄?(孙权、曹操、吕布、董卓、袁绍)
(出图)教师讲解当时背景:当时曹操在北方,拥兵百万,占据大片肥沃的平原地带,孙权据有江东,国险民附。鉴于这种形势,诸葛亮建议刘备先拿下荆州,再取益州,向西扩展,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最终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隆中对”。经诸葛亮这么一分析,群雄纷争的混乱形势立即明朗。刘备听了——学生接读:“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青天。”
茅塞顿开,你怎么理解的?(刘备一听立即明白了)
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这就叫“拨云见日”。
小结:寥寥数语,就让刘备茅塞顿开,看来诸葛亮的确是值得刘备三请的。
还从哪里看出刘备的三请是值得的呢?
(2) 如鱼得水。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果说刘备好比那鱼儿,诸葛亮就是那——(水)刘备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好一个如鱼得水。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的话,就知道,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打了好多漂亮的胜仗,谁知道?来说说看。
(博望坡大败夏侯淳、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火烧新野、三气周瑜、智算华容等)
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而且还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是多么重要啊!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再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设计意图:三顾茅庐,诸葛亮能否担此深情?学生如只凭借文本寥寥数语显然不足以深刻感受。因此本设计中我将诸葛亮出山辅助后所有大事件融汇贯通,不仅丰厚了文本,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让朗读有了情感依托】
五、 借先生文章怀念先主
1. 刘备三顾茅庐,以他尊重人才的诚心,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如鱼得水,成就了一番大业。21年后当诸葛亮回忆往事 ,仍十分感念刘备当年的深情厚谊,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出师表》就是证明。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
(2) 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 简单解读这段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介草民而已。先帝,指的就是刘备,写此文时刘备已经死去,故称先帝。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不嫌弃我出身低微,猥自枉屈,亲自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向我询问当时天下大事。因此我感激不尽,于是终身追随先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学们,还有什么比诸葛亮本人多年来的一直感念于心,一生的追随,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当年的这份诚意呢!
(4)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背一背节选部分。
【设计意图:千般诚心都是后人评说,在此,我引用了诸葛亮本人写的《出师表》片段,再现诸葛亮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感激之情。我变换角度,从诸葛亮无可置疑的深情追述中,既可以让学生再次深切感受刘备当年的这份诚意,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
六、 借拓展练笔揭示意义
1. 同学们,假如到此时,张飞再次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生练笔,交流)
2. 小结: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 “ 三顾茅庐 ” 这个成语到今天也就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
【设计意图:这个读写结合点选择的主要意图:一是想借此练笔让学生回顾文本内容,甚至结合原著,进行丰富的语言表达训练。二是想借张飞多年后的幡然醒悟,直言感慨,揭示出“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义】
七、 借邮票插图激发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看我们课题旁的这枚刘备三顾茅庐的邮票,其实,从1998年起,我国已经开始发行《三国演义》的邮票了。至今,已经发行了五组邮票,共20枚,3枚小型张。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剩下的那些邮票,并去了解了解邮票中的三国故事。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第二语言,用好它无疑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本课中的插图是一枚三顾茅庐的邮票,邮票是一种文化,这样的设计既可让学生借此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也可借助邮票这一文化,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欲望。我想这比我直接推荐阅读书目更能吸引孩子,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