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一部分教师还是在依靠着重复性、强制性的训练以及外在的各种诱惑甚至威胁来维持教学活动,学生被动地应付学习,失去主体意识,这是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实践能力乃至创新精神发展的主要障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个被动接受的对象,习惯于用教条的、统一的、专制的方式去评价学生。
语文教学如何走出这个死胡同?我认为首先要确立生命意识,用生命的意识去关注学生这一特殊生命体,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的目的、方法,牢记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从而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挖掘教材内涵,塑造学生美丽的人性
《语文课程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古时候,就已有“文以载道”之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但语文又不同于思想品德,它的人文思想都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老师借助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
苏教版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主要讲了两件事:儿子在岛上栽花,春天到了,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高尔基写信教子“给”永远比“拿”愉快。文章虽简单,但意义深远,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品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明白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无私奉献,是助人为乐,而不是索取。学完课文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回去做一些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事,然后以日记形式记下来。翻开那一篇篇充满着真挚情感的日记,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跳动的心灵,听到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欢笑。他们有的给爸妈洗脚,有的回去帮爸爸妈妈烧晚饭、洗碗,有的去清扫垃圾堆,有的教村上的小同学做作业。他们都得到了大家的表扬,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挖掘教材中的人性美,启蒙学生的情感,就能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彰显自主选择,展现学生精彩的世界
巴班斯基指出: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时间、空间,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在学习《七子之歌·台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台湾和祖国之间的深深思念。喜欢唱歌的同学唱道:“你可知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喜欢朗诵的同学诵道:“孩子,你快回来!听,海风捎去的是对你不尽的思念;看,海浪带去的是对你无穷的牵挂,你快回来……”喜欢表演的同学做了一只和平鸽,给隔海相望的母子传递爱的信息……喜欢画画的同学在两岸架起了一座彩虹桥,母子俩在桥上相拥而笑……这一声声,这一句句,这一幅幅,都说明了血浓于水,无论是天然的海峡还是人为的障碍都无法阻挡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你会发现,当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展现时,每个人都是那么精彩。当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彰显的时候,差异就成了事物的完美。
三、尊重学生个性,营造生态化的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生态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课堂教学生态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达成学习目标的动态开发系统,其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学生、环境和教师。其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作用;语文课堂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课堂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因素;教师则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一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1)给学生有独立人格的空间,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与教师平等的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学生的尊严,“不打、不骂、不罚”,少命令,多建议,少批评,多鼓励,使每位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2)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重点、学习伙伴的选择等等,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独立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愉快地参与各种学习。(3)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成果。
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才能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对学习充满求知的渴望,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有人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新课程改革启动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关注生命。为了这一目标,让我们不断追求,使教育充满诗意,用宽容刚健的人文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使教育充满艺术,以广博睿智的心跳呵护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意识;使教育充满愉悦,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震荡激情,飞扬个性,享受生命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