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
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被“她可爱的笑容…‘真情的眼泪…‘滴落的汗水”所打动。母爱的真情如涓涓流水在我的生命中流淌,温情的碎片定格成永恒的记忆。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漾起心灵深处的涟漪。读“元宵夜巡阅”中“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的温馨细节,似乎每个人的思绪都飘飞到了快乐无忧的童年,恍惚忆起了一幅图景:静谧夏夜,月色皎洁,母亲面带微笑,哼着歌谣,用手中那把破旧的蒲扇,为我们不断驱赶蚊虫。母亲的笑容让我们童稚的心灵拂过春风,让我们学会用微笑化解人世间的干戈。母亲“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多细致的刻画,将母亲的细心与慈爱彰显得淋漓尽致,她让我懵懂的心灵充满温情。我们用心中的柔情编织生命中的爱网,网住整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也因此一片晴明。
母亲的眼泪,是世界上最闪亮的珍珠,是我们最珍贵的收藏。初读“我背书挨打”中母亲那句“打得好”,心中甚是不解:一向慈爱、连读书都能泪流满面的母亲,为何变得如此冷酷?待捕捉到“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的细节,才恍然大悟。“打在儿身上,痛在娘心里”,为了孩子的将来,母亲只能将所有的痛苦埋在心底,还得违心地喊着那声“打得好”。从母亲如泉涌的泪水中,我们感受到天下慈母那伟大的心灵。爱不是一味地迁就和妥协,哪怕自己痛彻心扉,也得忍痛割爱。多想听到,今天那些爱孩子爱得失去方向、让孩子失去主张的母亲,也能含着眼泪喊那声“打得好”。当然,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呵护和抚慰。当我终于背完半本《梁惠王》时,“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头上吻了几吻”。温情的画面再次上演,那个对孩子有着无限怜惜和疼爱的慈母形象又跃然纸上。
母亲的汗水,是世界上最甜美的甘霖,浸润我们干涸的心灵。难忘孟郊的那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啊,爱就在母亲的一针一线里,爱就在我穿着的布鞋里。读着“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我的双眼满含泪水。普天下的平凡母亲啊,您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用柔弱的身躯为我们挡风遮雨,用不辍的劳作谱写一曲劳动者的赞歌。母亲啊,您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风雨来了,我们躲进您温暖的怀里。感激如汩汩清泉在胸中涌动,读到“我辗转反侧睡不着,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心中又有几许欣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美好转瞬即逝,亲情倏忽不见,孩子懂得感恩,定会让我们的母亲心生宽慰!
母亲是平凡的,她渺小到没有自己的名字,不为别人所铭记。但她拥有的“可爱”“慈爱”“感性”“勤劳”“能干”的德行,却在“我”的生命中扎根开花。当我们重拾这些温情的记忆时,我们的心灵被母爱的清泉过滤、洗涤,我们一起见证着普天下母亲平凡中的伟大!
母爱像贴身的背心,时刻穿在身上,温暖着我们的心。祈愿天下的儿女,将“母亲的笑容”“母亲的眼泪”“母亲的汗水”一并收藏,永远铭刻在记忆的最深处!
课文背后的故事:
邹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等报刊,宣传爱国进步思想,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44年病逝于上海。毛泽东、周恩来都对邹韬奋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亲题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周恩来在纪念邹韬奋逝世5周年时题词:“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