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玉米》获亚洲文学奖
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3月17日在香港揭晓,毕飞宇凭借《玉米》英译本获奖,获3万美元奖金。中国作家不仅首次蝉联亚洲文学奖,并在过去四届中获得三次,去年获奖者是苏童。“当我入围亚洲文学奖名单的时候,我所有朋友都对我说:‘不可能把奖给你,这次不会把奖颁给中国作家的。’”毕飞宇在颁奖仪式上说,“我的朋友说,别去香港空欢喜一场。但我还是来了。”亚洲文学奖评委会把毕飞宇与契诃夫做比较,“故事探索‘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家庭和农村生活,扣人心弦的爱情和家庭冲突故事不仅映照了个人的生命,更映照了整个社会。”在今年的亚洲文学奖角逐中,毕飞宇的竞争对手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等4位。亚洲文学奖对毕飞宇来说不只是3万美元的奖金支票,它也是作家开拓英语市场的重要途径,一本小说是否被贴上获奖标签,对英语市场和读者很重要。《玉米》最终获得大奖,小说的英译者葛浩文也沾光获得5000美元的翻译奖励,亚洲文学奖三部获奖中国小说的翻译全部出自其手。
●于坚《零档案》在德国获“感受世界”最佳奖
德国第十次“感受世界”——亚非拉文学作品评选最佳名单近日揭晓,我国著名诗人于坚的德语版诗集《零档案》高居名单之首。“感受世界”——亚非拉优秀文学作品评选由德国亚非拉文学作品推广协会主办,以倾听世界之声,促进亚非拉文学作品在欧洲的推广为目的。于坚的长诗《零档案》发表于1994年。他独特创新的诗风引起当时中国诗坛关注与争议,来自各方的回应众说纷纭,评价褒贬不一。事隔近20年,《零档案》走出国门,2010年被译成德文并出版发行,近日被“感受世界”评为亚非拉最佳文学作品名单的第一名,一时间,于坚再度成为被关注对象。“感受世界”评选委员会评委卡特琳娜·波查特毫不掩饰自己对《零档案》的欣赏与喜爱之情。她说:“当我得到他们的回馈时真是十分兴奋和高兴,他们说这(指《零档案》)真是好长时间以来读到的最好的亚洲诗歌了。”她还说:“于坚的诗歌语言简单朴实,多为日常用语,但表达十分形象、鲜明、有力度。我们可以马上明白他所要表达的内容。他的诗歌语言生动,朗朗上口,能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从内容上讲,于坚的诗歌也非常吸引人。因为他的诗既有政治深度,又自然随意,并且是诗人本人个性和主观想法的映照。”波查特介绍,到目前为止《零档案》是极少数被翻译成德文的中国文学作品之一,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获得这样的成功就显得更加的不同寻常。作为《零档案》的德文译者,马克·哈曼同样表示,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被于坚朴实的语言所打动。他说,很多诗人喜欢使用浮华的词藻,玩语言游戏,令读者难以理解。但是于坚更注重与读者的交流,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令人感到亲近。
●第二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揭晓
湖南省作协主办的“第二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日前揭晓。汤素兰凭借长篇童话《奇迹花园》获得特别荣誉奖,其他5部获奖作品是牧铃的动物小说《艰难的归程》、陶永喜的儿童小说《不知名的鸟》、毛云尔的儿童小说散文集《会飞的石头》、流火的童话集《木马快递》和周静的短篇童话集《跟着音符回家》。“张天翼儿童文学奖”前身是“张天翼童话寓言奖”,是为纪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而设置的儿童文学奖项,由湖南省作协主办,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承办,每3年评选一届。第二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的评奖范围为2006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湘工作的作家出版的原创童话、儿童小说、寓言、童诗及儿童文学评论作品集。据组委会介绍,此次参评的作品近百部,有11部入围最后的评选。
●上海师大研讨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
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他对于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启示?日前,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举行“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研讨会”。评论家杨剑龙回顾了史铁生的生命和创作历程后指出,史铁生被誉为伟大作家,是与他的直面苦痛、生命追求、心灵写作分不开的,他身体残疾却精神高尚,他在生命的困境中、心灵的孤独中执著追求,他对生存和死亡的思索,他微笑着直面苦难,他对于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他用生命和灵魂真诚的写作,因此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崇敬。与会者分别从困境与追求、死亡和救赎、爱愿与永恒等几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还就史铁生与国外其他患病作家、与现代作家废名等关注内心世界的作家进行比较,探究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与价值。
●纪录片《柳青与〈创业史〉》开机拍摄
由陕西终南文化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西部电影集团联合摄制,由西影集团导演强小陆执导的大型纪录片《柳青与〈创业史〉》日前在西安开机。为全面展示柳青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该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分为柳青的青年时代、柳青在皇甫的14年、柳青与《创业史》、柳青的晚年4个板块,展示大量珍贵的柳青文稿、著作及部分实物,讲述柳青的一生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不少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纪录片采访的人物中包括柳青的子女、亲属、与柳青交往的老同事和《创业史》中的人物原型及其后人以及国内外柳青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等等。该片出品人为李领跃、王占良,柳青文学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董颖夫担任策划。近日,剧组专程赴北京采访了《创业史》(第一部)的责任编辑王维玲,柳青的生前好友李旭东,以及严家炎、何西来、周明、白烨、韩毓海、萨支山等专家学者。在柳青女儿家,剧组还拍摄到《创业史》的手稿。导演强小陆对记者表示,采访拍摄的过程,也是他对柳青不断加深了解和认识的过程,采访对象们对于柳青的深情缅怀和推崇,令剧组上下深感欣慰,也更加确认了拍摄此片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盛可以新作《可以书》出版
北京吉版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近日隆重推出作家盛可以的新作《可以书》。《可以书》是现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本书文笔优美、技巧先锋。《可以书》是70后著名小说家盛可以的短篇小说集。盛可以在本书中以高妙的技法与超群的文字勾勒出当代生活中的不同人群中的心灵角落与种种私欲的集合,通过对各种事件的描绘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这个时代的人群复杂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危机的尴尬困境。叙事波澜跌宕,文字引人入胜。该书是当下女性文学与先锋文学的最佳成果。
●海岩新作《独家披露》直击民生话题
作家海岩与金凌云合著的长篇小说《独家披露》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新闻记者祝五一追寻母亲自杀真相为线索,串联起拆迁、贪污、命案等社会生活多侧面,直击民生热点话题。《独家披露》讲述了许多发生在报社编辑部的故事,以及社会市井万象——劫匪劫持人质、妓女被逼跳楼、DNA鉴定、扫黄打非、大杂院邻里之间的纠葛等。海岩说,这些故事多是金凌云提供故事原型,然后由他虚构加工合成。当然海岩也会以自己的经验为金凌云把关,“比如他写警察押犯人时,警察走在前面,犯人走在后面,这显然是错误的。再比如写坏人,凌云写出的坏人怎么看都是好人。干酒店这个行业,我和形形色色的人都打交道,哪些人是什么腔调,这个我大体上了解。”对于两人的合作,双方都认为受益匪浅。金凌云说:“在写作中,我感觉我是审丑的,但海岩老师讲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句话:‘你塑造这个人,哪怕你把他当作反面角色,他也是审美的,他的骨子里,他的内心也是要审美的,更不能简单脸谱化地去塑造一个人。’所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我的价值观都有变化,很多人都说写完这部小说后,我的个性变平和了。”海岩说:“我很在意合作的过程,虽然有些艰难和曲折,但过后想起来却觉得很快乐。”
●王蒙新疆题材作品集《你好,新疆》出版
王蒙新疆题材作品集《你好,新疆》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举行的首发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称王蒙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亲密朋友”。他说,我跟王蒙同志是老朋友,也是他的忠实读者。王蒙同志深入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在作品中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群众的真实面貌和生活。他将一种兄弟式的情感融入创作,关心这个民族的发展进步,给予这个民族十足的尊重,把这个民族的文化当成是中华民族多姿多彩文化的组成部分。司马义·艾买提在为《你好,新疆》所作的长篇序言中,阐述了自己对王蒙其人、其作品的理解以及王蒙与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他表示,王蒙笔下鲜活的少数民族艺术形象,是可亲、可爱、真实而美好的。在新疆,各民族人民都喜欢读王蒙的作品,并把他看做是自己民族优秀的儿子。王蒙的新疆情结深深地雕嵌在他那些充满情感和怀恋的文字之间。与会者认为,《你好,新疆》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较完整地反映了王蒙在新疆16年间与当地各族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作品朴实幽默,有很强的纪实性。王蒙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回顾了自己在新疆与少数民族同胞“同室而眠,同桌而餐,有酒同歌,有诗同吟”的生活经历,更深情地表达了他对新疆这个“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
●十卷本《中国新诗总系》出版
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组织编选,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担任总主编的大型中国新诗选本《中国新诗总系》(简称《总系》),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据介绍,《中国新诗总系》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建所以来的重点工程项目,旨在检视百年新诗实绩,展现中国新诗演化的历史进程,遴选了1917-2000年间的诗作4千余首,每10年为一卷,另有“理论卷”和“史料卷”各一类,一共十卷。各分卷主编均由新诗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担任,分别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姜涛、孙玉石、吴晓东、谢冕、洪子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程光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光明、张桃洲、吴思敬,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刘福春。《总系》的编选工作2006年初启动,历时近5载方完成。各卷内容,除入选的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外,另有由谢冕教授撰写的“总序”和各分卷主编撰写的该卷“导言”。此前各卷的导言汇集为《百年中国新诗史略——〈中国新诗总系导言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10年先期出版,可以看作是集体创作的一部简明的中国新诗史。
●张抗抗批评叶辛新作语言没认真打磨
继《蹉跎岁月》《孽债》之后,著名作家叶辛推出知青题材最新长篇小说《客过亭》,该书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客过亭》塑造了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一代知青群像。渐入老年的知青们结伴而行,要到当年插队落户的山寨看一看。本以为此行可以了却一些心事,然而一些隐藏多年而又无法躲避的事实被揭开了,他们的心情更加沉重。近日《客过亭》座谈会在作家出版社举行,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作家张抗抗、评论家仲呈祥、白烨等参加了当天的座谈会。张抗抗表示,《客过亭》延续了叶辛一贯的风格,故事架构、情节设计都非常精彩,读起来很流畅。“从《蹉跎岁月》到《孽债》再到《客过亭》,叶辛这三部曲基本完整刻画出了知青一代人几十年的人生轨迹和命运轨迹。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叶辛是在对时代发问;《客过亭》是从知青自身找原因,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张抗抗说,叶辛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却用两个月时间仓促成书,虽然《客过亭》的故事和人物都很可读,但语言方面有的地方没有认真推敲,比如存在书面语、口语混杂等问题。
●麦家称因为惧怕黑夜才迷恋上书
麦家日前在谈到最初的阅读时说: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就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
●刘心武谈续写《红楼梦》的初衷
著名作家刘心武2月底宣布续写《红楼梦》后28回,在文坛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好奇围观,更多则恶语相向指其“狗尾续貂”。日前,刘心武的续本正式由北京凤凰联动传媒出版。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68岁的刘心武相当淡定,解释自己续写《红楼梦》一不为钱,二不为名。他甚至对小说出版后极可能出现的批判潮也早有心理准备,“我有一个雄心,就是想还原曹雪芹写完了又迷失的后28回。别人怎么评说不重要,我只要问心无愧就行。”谈到续写《红楼梦》的缘起,刘心武说,在1981年吧,那时候我才40岁,是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当时文联里有一位老作家叫端木蕻良,是一位热爱《红楼梦》的人。那时他就在撰写关于曹雪芹的长篇小说。有一天,他拄着拐棍跟我说他想续写“红楼”,但一大把年纪,又不知能不能做出来。当时我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端木他们这一代作家太苦了,最终没有续成。我有续写的想法,就是希望告慰端木的在天之灵。
●帕慕克散文集《别样的色彩》出中文版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第二部散文集《别样的色彩》日前由世纪文景翻译出版,这也是帕慕克继《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后,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散文集。《别样的色彩》早在1999年就在土耳其出版,2007年帕慕克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散文集的英语版迅速在英美出版。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是根据2007年的英译本翻译而来。对于这部散文集,帕慕克自己说:“本书由生活的一些点滴想法、影像和片断构成,它们至今无法在我的任何一部小说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因此,我把它们集结于此,合成一个连贯的作品。”在这部中文版中,收入了自传性短篇《凝望窗外》,并附了作者在诺奖颁奖时的领奖词《我父亲的手提箱》,且特别配上了帕慕克手绘插图。在《别样的色彩》中也收入了帕慕克两篇关于亲身经历的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的散文,叙述了自己所经历的那场地震以及对伊斯坦布尔的地震恐惧。2008年5月,帕慕克访华时正值汶川大地震,他在首次中国读者见面会上还朗读了关于地震散文的片段。没能写入小说的事情,就组成了这样一部散文集。
●渡边淳一新作聚焦“孤舟族”
作家出版社日前透露,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长篇小说新作《孤舟》中文简体版已由该社出版。在《孤舟》中,渡边一改此前驾轻就熟的情爱文学套路,将目光投注于退休后深感寂寥的“孤舟族”。在《孤舟》中,大谷威一郎从常务执行董事职位退休,时间终于完全由自己掌控,他憧憬着全新的美好生活。孰料,一系列麻烦就此开始。几十年上班形成的快节奏,顿时停下来让他极不适应,不再为公司所需更让他心中茫然、精神萎靡。妻子洋子面对天天在家的丈夫,生活习惯亦遭破坏,患上了“老公在家精神紧张综合征”。夫妇二人都觉得对方陌生得可怕,无法忍受。女儿居中调停,只落得两头受气。一场大爆发之后,女儿搬了出去,妻子也随之离家。一夜之间,美好生活变成了孤家寡人的凄凉晚景。大谷在明白了“衰老是一种学习,人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之后决定再次出发,找回自己。日本媒体认为,这部小说进一步揭示了孤舟族问题对家庭的影响,这是退休前一切以公司为中心的日本男人最大的悲哀。还有媒体认为,今年76岁的渡边淳一以描写男女热烈情爱的作品打动读者,《孤舟》象征着他步入老年之后创作风格的转变,小说自始至终漂浮着主人公只能从爱犬身上得到精神慰藉的哀愁,散发着与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韵味。
●芥川奖获奖作品《后天的人》引进出版
芥川奖获奖作品《后天的人》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作者诹访哲史是位公司职员,为了写作《后天的人》,他曾辞职在家两年,也曾因参评某文艺杂志的新人奖遭到淘汰而一度心灰意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部作品为他带来了两项日本文学最高奖的荣誉。该小说讲述了离群索居的叔叔,在妻子亡故后突然失踪。“我”前去整理旧物时发现,叔叔曾患有严重的口吃,但在日记中,叔叔却记述,在纠正口吃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脱离于代表社会正常逻辑的语言之外的世界——“后天”,而“我”在写作关于叔叔的小说时也越来越感觉到“后天”的诱惑。据了解,上海译文出版社已持续推出不少芥川奖得奖作品,即将推出的有宫本辉的《泥河·萤川》和丝山秋子的《在海上等你》,其中《萤川》一篇以群生在日本北陆和富山一带满天飞舞的萤火虫为背景,用充满浓密情感和哀切叙情的笔调,层层掌握了人与人之间的际会、别离及爱情。
●JK·罗琳生平故事将被搬上荧屏
英国女作家、畅销系列书《哈利·波特》之作者JK·罗琳的生平故事,将在美国被改编为电视电影。澳大利亚女演员波比·蒙哥马利将出演罗琳一角,她曾在根据美国著名女作家乔伊丝·卡罗尔·奥茨所著传记小说《金发女郎》改编的同名电视系列剧中,扮演过玛丽莲·梦露。这部传记故事片取材于罗琳女士尽人皆知的奋斗故事:从穷困潦倒的单身妈妈,经由咖啡店里写出的少年巫师小说,一跃成为英国女首富。至于片中罗琳女士的家乡苏格兰爱丁堡,将在加拿大取景。2007年,英国的独立电视台(ITV)曾拍过一部罗琳的纪录片。在该片中,女作家流着泪回忆了自己成名前“一团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