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56

[ 王晓菊 文选 ]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 王晓菊

  内容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研究语篇形式的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其主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实际上新闻报道者在文章中夹杂了很多主观意图的内容,读者成为被误导和蒙蔽的对象。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通过对纽约时报中一则关于新疆记者被判15年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试图揭露新闻语篇中隐藏的主观倾向和偏见,培养读者的批评性话语意识。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主要原则 分析方法 实例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于英国兴起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法。这个概念由Fairclough于1989年在他的著作《语言与权力》(language and power)中提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语言研究,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话语分析同各种社会科学的先进理论有机结合,形成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通过对语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并旨在研究文本如何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制造了权力、控制和不平等现象,并使之合理化。本文将通过对纽约时报中的一篇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新闻语篇中隐藏的主观倾向和偏见。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原则
  
  批评性话语分析为了履行自身的首要任务,即探索语篇与其过程、语言形式与社会以及符号过程等的辩证,要求能对语言形式作更为有力的描述。Fairclough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原则概括为:
  1.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矛盾在语言和其他符号中的表现进行剖析,而不是为了纯语言研究而分析语言的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与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是一种互补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权力关系在话语中的体现。权力关系通过话语得以巩固或变更。
  2.话语构成社会和文化,话语是社会和文化再现和变化的场所。话语从事意识形态的工作,话语结构展现、加强、再生社会中的权力和支配关系,并使其合理化或对其进行置疑。话语是历史的,它应被至于语境中加以考察。
  3.批评性话语分析对话语结构不仅仅是描述性的,它更是解释性的。它试图根据社会互动的特征,尤其是根据社会结构特征对话语结构进行解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语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其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促进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进步。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般分析方法
  
  Fairclough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篇的“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和“转换系统”。(转引自辛斌,1996)
  1.分类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辛斌,1997)。代表事物的词汇不一定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它受到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
  2.及物性
  及物性的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过程主要有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韩礼德,1985)。语篇对过程类型的选择一般会受到体裁和主题内容的影响。
  3.情态
  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表达情态意义。
  4.转换
  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转换并非像生成转换语法仅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而必须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其主要方式有“名物化”和“被动化”。
  
  三.实例分析
  
  本文将从一则选自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分析该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和所隐藏的主观倾向和偏见。这篇题为“China Faces Criticism for Sentence of Journalist”主要讲述的是新疆维吾尔族记者海来特·尼亚孜被控“危害国家安全罪”,于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被判入狱15年。这篇新闻报道看似公平,不偏不倚,实则有意识或不自主的影响读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1.消息来源
  在此报道中,有一处具有确切的消息来源,即:“Niyaz’s draconian prison sentence raises serious concern about the authorities’ respect for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capacity and commitment to protect fundamental rights and freedoms,”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Sharon Hom, said in a written statement.但在报道中,报道者采用了大量的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使得读者无法获取事件的真实情况,也无法判断其可信程度,例如:Uighur advocacy groups say security forces beat, shot and detained an unknown number of Uighurs.
  2.分类
  语篇的分类体系往往最能反映说话人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本文总结了报道者对描述此次事件中中国政府和新疆记者双方所用的词语。
  对中国政府的行为和态度的描写所用的词语diluting,lock up,beat, shot and detained,no tolerance,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明显具有动作上的暴力蛮横之意,报道者用这些贬义词来描述中国政府对待新疆记者和少数民族的行为是强制性的,用harsh prison sentence,a vague charge来描述中国政府判处新疆维吾尔族记者海来特·尼亚孜的严厉和不公正态度。因此报道者用strongly criticize来表达了报道者以及他所代表的党派对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
  而对新疆记者的描述,报道者用intellectual(知识分子),moderate political views(温和的政治观点)表达了对新疆记者海来特的认可和支持,同时还用resent描述了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国政府的政策的强烈不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报道者是站在新疆记者及少数民族一边的,并把它们当成是受害者。
  3.转换
  被动化是主题化(thematization)的一种手段。它把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充当有标记主位(marked theme)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此次新闻报道中的被动结构俯拾皆是,如:The intellectual, Gheyret Niyaz, was sentenced to 15 years in prison for endangering state security, a vague charge that is often used by officials to lock up people they deem political threats. Other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recently been slapped with similarly severe sentences. 这些被动结构中,突出了受害者,但在报道中,作者却用了一句看似有明确消息来源的主动句:Uighur advocacy groups say security forces beat, shot and detained an unknown number of Uighurs.主动语态明确表示了动作的发出者以及受害者,暗示中国政府在7.5事件中对维吾尔族的暴力镇压,把中国政府描述成一个对其民众行为粗鲁、实施暴力、滥用人权、压迫少数民族的独裁、专治的国家。
  4.情态
  对情态的考察一般着重于时态和转述引语形式的选择,本文主要从时态来分析报道者的主观倾向和偏见。
  整篇新闻中现在时的使用屈指可数,一共只有3处。用于描述中国政府的如:a vague charge that is often used by officials to lock up people they deem political threats. 此句中报道者使用often一词表达了中国政府的专治独裁行为。用于描述新疆记者的如:A graduate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in Beijing, Mr. Niyaz advocates instead for greater exchange between Uighurs and Han.从此句可以看出报道者对新疆记者的行为表示赞成和支持,从反面指责中国政府的专治政治制度。
  本文从一篇新闻报道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原则,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分析话语的一种方法,它以社会为本,探索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并通过对大众语篇语言的分析揭开某些语言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神秘面纱,暴露那些用以操纵、控制、歧视和蛊惑的语言。因此,批评语言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分析使这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意义突显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帮助读者提高语言批评意识。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1989.Language and power.London:Longman.
  [2]Halliday,M.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3]陈中竺.1995.语篇与意识形态:批评性语篇分析.《外国语》,(3).
  [4]贵超红.2009.新闻语篇与批评性话语分析.《艺术传媒》,(3).
  [5]辛斌.1996.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现代外语,(1).
  [6]辛斌.1997.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
  [7]辛斌.2005.《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晓菊,四川外语学院20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