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一束
●人教版教科书使用作家作品排名发布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文著协)日前公布了201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使用作家作品的排名情况。作品入选数量最多的前10位作家依次为:老舍、金波、冰心、叶圣陶、张秋生、郭沫若、圣野、巴金、冯至和朱光潜,其中老舍以29篇文章排名第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以28篇排名第二,冰心和叶圣陶以25篇并列第三,其他依次为张秋生(23篇)、郭沫若(21篇)、圣野(21篇)、巴金(19篇)、冯至(17篇)和朱光潜(15篇)。据悉,此次统计包括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等系列用书,共涉及著作权人1000多个,文章3460篇。据介绍,人教社每年参照每千字100元的标准向文著协交纳教科书选用作品的稿费。按此方法计算,作品入选人教社教科书稿费最多的前10位作家是老舍、叶圣陶、曹禺、巴金、艾青、郭沫若、沈从文、朱光潜、冯至和汪曾祺。
●《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英文版首发
9月3日,《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英文书名为Old Land, New Tales: 20 Best Stories of Shaanxi Writers)英文版首发式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展区举行。首发式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与五洲传播出版社联合主办。五洲传播出版社总编李向平主持了首发式,陕西作协秘书长、创联部主任王芳闻对《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和“陕西文学海外推广计划”进行了介绍,陕西作协副主席叶广芩和陕西省译协主席安危分别作为作者和译者代表致辞。长期以来,陕西籍作家在中国文坛中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享誉已久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浮躁》、《废都》、《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黄河大移民》、《热爱命运》、《秦腔》等优秀作品以现实主义、人文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用人生、人群的生存困境和发展问题解读历史、文化、民俗、城市化等问题,真实记录了近100年来的社会转型轨迹,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该部作品集汇集了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叶广芩、高建群、冯积岐、红柯、李康美、张虹等20位著名陕西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并首次集中用英文介绍给国外读者。在此次北京图博会上,西班牙大众出版社和Kailas出版社、美国亚马逊公司等国外出版发行机构均表达了《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的喜爱,有望于近期通过实物出口、版权转让和电子书授权等方式“走出去”,让世界各国的读者及时欣赏中国(陕西)文学创作的新成就。
●我国首部鄂伦春语典籍问世
我国首部鄂伦春语典籍《鄂伦春语释译》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出版发行。据介绍,《鄂伦春语释译》收集了近3万条鄂伦春语词条,完整保留了狩猎环境下原生态的鄂伦春族语言。全书本着“通俗易懂、便于普及、利于应用”的原则,再现了古老的通古斯语汇。据了解,这部典籍由鄂伦春族两代人历经25年编录而成,为挖掘、保护和传承我国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探索了新模式,并且为研究鄂伦春语言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部分地区。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实施“民族历史文化名旗”战略,在传承、保护、挖掘民族历史文化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1981年至今,这个旗相继出版了《鄂伦春自治旗志》《鄂伦春研究》《鄂伦春族百年实录》等出版物。
●季羡林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出版
《中国文化报》报道,为了纪念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诞辰100周年,由其子季承授权、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念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图文纪念版文集”近日面世。该文集共包括5部作品:《季羡林自传》展现了他的奋斗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病榻杂记》收录了季羡林自2001年住院后在病榻上所撰写的文章,涉及生死观、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季羡林谈人生》是一本探讨生活态度、传递生活智慧的温馨读本;《牛棚杂忆》则详述了他在10年动乱期间的生活、思想及著书的经历,其豁达与乐观令人动容;《季羡林谈佛》展示了季羡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对佛教研究的锲而不舍。这5部作品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季羡林人生各个阶段的精彩瞬间,有评论认为,这些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详尽地了解季羡林的生活细节,感受一代大师的风范。
作品信息
●赵玫推出新作《寻找伊索尔德》
赵玫最新中短篇小说集《寻找伊索尔德》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抒写女性内心关于情欲和婚姻、道德与伦理的迷茫,在难觅踪迹的灵魂漫游中,探讨两性之间生存的诸多可能性,奏响女性的爱情长歌,正是赵玫这部小说结集的整体风格。它集合了10个背景迥异的恋爱故事:妻子和不忠的丈夫,单位中的上司与下属,出卖肉体的女人和她的主顾,革命年代的姐弟恋情……诸多性格鲜明的女人竞相登场,演绎发生在两性之间的暧昧与冷漠、平淡与离奇、死亡与毁灭。这是赵玫在对两性关系有了深层的感悟之后,从生命之中提炼出来的精神读本,并启发读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思索。在小说集中,《寻找伊索尔德》无疑最具有代表性,赵玫有意将瓦格纳的经典剧作《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融入文本的故事线索,使其伴随故事前行,并以缭绕的思想气息和缠绵的复调结构,毫不吝惜地展现了小说的哲学之美和叙述之魅。为爱而死的“伊索尔德”,成为女性情爱至纯至美的象征,这是理想之境,却也是困惑之所——伊索尔德式的爱情究竟是否存在,其实也是作家对爱情本质的追问。因此,这部中篇让人重提已被忽略的“女性主义”视角。它用一个成熟的、知性的女主人公代言,展现了当下执著于真爱的女性情感生活的困境和对“性”形而上的思索。赵玫坦言,通过创作《寻找伊索尔德》,她自己完成了一次“从肉体回归灵魂”的过程,即使肉体消亡,人的心灵依然会有一部分留下来,心智的力量——这是作家一贯所寻求并坚持的。
●东西新版《后悔录》亮相图博会
8月31日,作家东西携其长篇小说《后悔录》亮相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展台,引起现场观众的关注。后悔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心理状态。《后悔录》以黑色幽默又带讽刺的笔法,描述了市井小人物曾广贤大半生的事事不如意与后悔。东西说,小说的主人公有着我们少年时代的烙印,他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忏悔自己的过去和人生经历,就是表达一种后悔,看似荒诞,实则也在情理之中。该作品“在新的叙事难度下为个人的不幸作了巧妙的辩护和注释”,东西也曾因此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称号。此次再版的《后悔录》除简体中文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外,还同时由韩国银杏树出版社推出了韩文版。
●沈从文文集《中国人的病》出版
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文集《中国人的病》近日面世。该书精选了沈从文各个时期关于社会与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文字,编选视角独特,所选文章均具代表性。沈先生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宏阔的社会主题和悲悯人生的生命哲学。喜欢沈从文的人,或者还不了解沈从文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新的思考。
●新编《鲁迅大全集》出版发行
新编33卷《鲁迅大全集》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据介绍,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为编年体全集,但采用了分“创作”、“翻译”、“学术”、“美术”四类编年的方式。其中,“创作编”包括鲁迅创作的全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论文、序跋、广告等,也包括书信和日记,未经鲁迅审阅的演讲记录稿和同代人回忆中的语录也作为“附录”收入此编。“翻译编”包括鲁迅翻译的全部域外作品。“译者后记”和相关的说明文字也编入其中。“学术编”包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包括鲁迅辑录整理的古籍,也包括鲁迅整理研究过的石刻。“美术编”包括鲁迅自己的绘画、书法、封面设计等,也包括他编辑的各种美术作品。据了解,该全集编入了能够收集到的鲁迅全部著作、译文、古籍整理、绘画、书法、画册编纂等作品。还首次收录了鲁迅题赠许广平手稿。此外,还增加两类文字:一是过去《鲁迅全集》未收入的部分演讲记录稿;二是同代人回忆文章中的语录片断。这些材料因出自他人记录和回忆而未必准确,却也传达了鲁迅的某些思想,为鲁迅形象的完整性有所弥补。
●李敖推出新书《你笨蛋,你笨蛋》
台湾作家李敖新书《你笨蛋,你笨蛋》发布会日前在台北举行,发布会上,李敖不谈新书内容,却要给现场的“小朋友”传授写作的窍门。从去年9月到今年9月,一年的时间里,李敖已经出版了4本新书,160万字。对此,李敖说,到现在,他总共写下了2000万字。“鲁迅一生写了750万字,当然不是说谁写得多就是写得好,不过至少写得多说明这个人很勤勉。”这一年的160万字,李敖写的也并不轻松。李敖坦言,他现在的身体状况其实并不是很适合写作了,因为坐久了会背痛,所以很多文字是躺着写出来的。发布会上,主持人请李敖谈谈为什么一年可以写出4本书。李敖忽然变得很感性。他说:“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好像随时都会离开吧。做每件事情、见每个人都保持是最后一次的态度,所以也就会更宽容,更认真。”李敖还有一个更大的文字梦。李敖全集现在有40集,他说,到80岁的时候,他要出80集。《你笨蛋,你笨蛋》是他最新短文的结集,书中有他的人生阅历、家书,还有他对文学的观感等。李敖从书名开始讲写作的窍门。“其实书名是最后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不过,‘你笨蛋,你笨蛋’连续重复,本身也有学问,会让人有压迫感,重复的意义绝不是文字的简单叠加。”李敖认为,汉语的最大特点就是语法简单,所以古人讲究炼字,“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一个“绿”字成就千古佳句。活用文字、重新组合文字,语言就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张力。“这都是小窍门”。
作家声音
●格非认为作家不应为奖项而写作
在清华大学文学系教文学理论的“业余作家”格非近日带着他的最新作品《春尽江南》亮相上海书展,这是他在《人面桃花》、《山河入梦》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这三部曲的终结。虽然这三部曲的构思在格非心里已经早有构架,但格非坦言,自己无法全职写作,所以用了10年之久,才完成了这第三部作品。如今像格非这样的“业余作家”并不多,大部分的作家依然是全职写作,因此就势必会考虑到书籍的销售数字和读者的认可,对此,格非接受专访时表示,文学有时候是诡异的,不可知的,很多书在最开始并不流行,之后却能在时间中留下来,很多作品也不是作家你希望它受到认可就能受到认可的。有记者问他关注不关注现在很热的文化热点——茅盾文学奖?或者其他文学奖项?格非说:其实我并不是特别关注奖项,任何奖项都不是特别关注。作家不应该为了某个奖项而写作,当然获得奖项的肯定也不是坏事。作家的任务就是写出好作品,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获得的评价,应该尽可能不要关心。
●二月河称《西游记》使他思维活泼跳脱
以描述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名闻天下著名作家二月河,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6岁的时候,有个同学在看《西游记》的小画本,我一下子就给吸引住了。五六岁时,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看黄河,那时黄河大得很,有一个小朋友就说:哎呀,我要是孙悟空就好了,腰一扭就过去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孙悟空的名字。后来他们把《三借芭蕉扇》拿来,我一下子爱不释手,陆续把《西游记》连环画都收集了,看得很入神。隔着新华书店临街的玻璃橱窗,我看见里面摆着《西游记》,吮着指头看,看了多少次,狠狠心朝家里要了。我爸爸看我太喜爱《西游记》,就给我买了原著。父母要求我把功课弄好,不主张看课外书,但是正规出版的书,我只要特别喜欢,他们也将就我。《西游记》使我养成活泼跳脱的思维习惯。从《西游记》的结构来讲,我不是很欣赏,一个个故事连在一起,给人印象就像山楂一样串成一串,这种结构艺术性不够,这是后来的事了。《西游记》的语言也很活泼,表述事物的能力很强,尤其是对明代的一些东西,对管理制度、人神佛之间的关系,在其它书里找不到。
●张炜回应获茅奖的有关争议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公布后,最受争议的作品是张炜的《你在高原》。有人质疑作品太长,评委并没有读完作品。张炜日前接受采访回应其作品获茅奖的争议,他说:因为这是我22年的心血,是我最沉重、最复杂的作品。我可以交出相对来说单薄一些的作品,但那样就是另一回事。一部作品的价值与它的体量长度有关也无关。无关是指一首很短的好诗,可能比一大车平庸的作品还要有价值。但体量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大与小是两种美,它们是不可取代的,自然也不必将二者对立。有人说,无论一件玉雕多么美,它还是一个可以把玩在手掌里的东西,而长城是矗立在大地山川之上的,蜿蜒而去,长达万里。所以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美。我这样引用,绝不是说《你在高原》具备了长城的气势,有了它那样不可取代的崇高和永恒,而只是借用这样一个比喻而已。至于评委能不能读完,这不是作者关心的事情。评委的文学良知和基本的判断力应该得到信任。至于有人提出已鲜有读者有耐心去读这样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时,张炜说:纯文学过长就没人读了,这个说法完全是以一己的心态去替代和揣测众人的心态。《你在高原》出版以后,得到了那么多热烈的回应,很多是“非文学中人”,这甚至让我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是《古船》《九月寓言》出版时的那种感觉。有的读者甚至在三四个月里只沉浸在这套书中,写下了厚厚的读书笔记。这些例子太多了,不必一一列举。所以我有这样一个感慨:读者不问,问者不读。读书人埋头读书,陷入情景不能自拔,或感动或愤怒,哪有时间东张西望问来问去?而专事询问的人,基本上是不会好好读书的人。
海外文坛
●阿多尼斯获歌德文学奖
8月28日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生日。在这一天的德国法兰克福,每三年颁奖一次的歌德文学奖今年颁给了叙利亚裔诗人阿多尼斯,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阿拉伯人。奖金为5万欧元的歌德文学奖一般都会选择在歌德生日那天颁出,一般颁给那些能反映歌德精神的作家。此次得奖的阿多尼斯已经81岁,是现今最享誉世界的阿拉伯诗人和知识分子。他长期居住在巴黎,但他依然坚持用阿拉伯文写作。1930年,阿多尼斯出生在叙利亚北部,评委会认为,阿多尼斯在阿拉伯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将当代欧洲思想带入阿拉伯世界,并对当代阿拉伯文化有批判性的思考,他也因其“卓著的文学天赋,以及为世界主义和世界文学所做的贡献”而获得这一荣誉。此外,歌德学院在魏玛同时授予波兰著名记者亚当·米奇尼克、英国作家勒卡雷和法国戏剧导演亚莉安·莫努虚金三人歌德奖章。歌德奖章历来授予那些为德语作出特殊贡献的艺术家。
●《埋骨: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获布莱克奖
英国传记作家希拉里·斯波林(Hilary Spurling)以所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Burying Bones: Pearl Buck’s Life in China),近日获得了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图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奖的传记奖。该奖创办于1919年,分小说和传记两项,目前由爱丁堡大学英文教授在其博士生协助下评出,并在爱丁堡国际图书节上宣布,两奖奖金均为一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53万元)。美国新秀塔特雅娜·索利(Tatjana Sol)以越南背景的处女作《食莲花者》(The Lotus Eaters)获得了小说奖。《埋骨》全力重述了美国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中国生活,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字里行间,也对传主寄予了巨大的同情。该书已于今年1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张秀旭和靳晓莲的中译本。
●《凡高书信全集》将改变世人对凡高的印象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与荷兰凡高美术馆近日在BIBF上隆重举行《凡高书信全集》中文版签约仪式,宣布凡高书信翻译工程正式启动。签约仪式结束后,凡高研究专家、凡高博物馆油画修复师雷奥·杨森现场接受了采访,他表示,《凡高书信全集》的编纂、研究工作历时15年之久,对凡高精神世界和艺术思想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该书的出版将改变凡高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一般人心目中,凡高是一个疯狂的艺术家,事实上,当他生病的时候,他就会停止创作。每当创作的时候,他非常清醒和理性,他会系统、细致地规划自己的作品。他并不是在疯狂状态下创作的。欧文·斯通创作的《凡高传》以及关于凡高的电影只能看作虚构的故事。”中文版《凡高书信全集》将以2009年出版的英文版6卷本《凡高书信全集》为底本。此版《凡高书信全集》共收集凡高1872年到1890年去世为止的所有被保存下来的信件共902封,其中819封是凡高写的,还有83封是朋友或家人写给凡高的,是目前收录最完整的凡高书信集。
●英国女作家温特森认为创作不能骗人
“创作就是要写不能以GDP衡量的作品。现在的生活方式破坏的是人们的想象力。我们写作,就是要让大家获得自由。”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日前在中国访问时说。珍妮特·温特森创作小说已有25年,代表作品有《激情》、《樱桃的性别》、《写在身体上》、《艺术与谎言》、《苹果笔记本》、《守望灯塔》等。1985年,其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荣获惠特布莱德首作奖。21年后,她被授予英帝国勋章(OBE)。珍妮特·温特森说:“有的人说我是伟大的作家,有的人就说我是垃圾作家;有人说我太喜欢这书了,有人说拿它喂狗我都不干。”经常是自己的同一本书,在读者那里会得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让珍妮特·温特森讶异。不过,正是那些炽热地爱着珍妮特·温特森作品的读者,让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她坦言,自己不会裹足不前,依旧会坚持有灵感时再创作,不会为了市场去写作。这也是她所强调的“创作的真诚”——“创作要真诚,不骗别人,首先不能骗自己。创作有它的道德目的,所以,写小说对我的影响是,我可能比不做作家的我更道德一些。”在读者面前,珍妮特·温特森喜欢率真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且会让人觉得她的不同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