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10

[ 康宏东 文选 ]   

新课改呼唤作文的认真批改

◇ 康宏东

  内容摘要:中学生认识能力普遍不高,作文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也无法鉴赏,对作文实践过程中许多问题似是而非,如果没有老师的批改,他们根本得不到明晰的认识。教师只有一一批改,才能把握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促其发展提高。
  关键词:作文批改 集体指导 批语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过程中“批”与“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包括对学生作文的批改。然而在深入推进新课改的今天,作文教学中却流行着这样的做法:只慎重作前指导,不关心实际效果;只强调多写多练,不重视作文批改。传统的圈圈点点、眉批总批乃至面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只看不改——或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或根据印象主观臆断、或放任自流地让其自改互改,还振振有辞地辩解:“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改出来的!”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一般比较繁重,批改作文又非常辛苦、单调,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意志力不强的老师难免偷工减料。
  许多学生只看作文的分数等级,对圈点批语却不屑一顾。老师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尊重、劳动价值也得不到体现。缺乏责任感的老师便就此应付。
  勤于写作的学生作文批改时往往无需改动、指导,而怠于写作的学生作文虽一改再改,即使改得再细,一时也无多大起色。于是这些老师们便肯定地得出结论“作文不是改出来的”,感叹声此起彼伏,好像这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作文真的不是改出来的吗?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从实际效果看。听、说、读、写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片面地强调多写。多写多练也经不住推敲,它背后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比较原始,类似于广种薄收,是高投入低产出,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文章不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确实有点道理,但好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试想,若没有曹雪芹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怎会有世界名著《红楼梦》及“红学”;若没有斟字酌句,历史上怎会有那么多的“一字之师”故事及有关“推敲”的佳话。修改乃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学生认识能力不高,作文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也无法鉴赏,对作文实践过程中许多问题似是而非,如果没有老师的批改,他们根本得不到明晰的认识。没有认识,作文水平怎会提高。
  从因材施教原则看。每次作文都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只有一一批改,才能把握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促其发展提高。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集体指导作文并不难,个别指导才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量的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批语,一是面批。若只看不改,这个难点怎能突破。
  再从学生心理看,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长期不批改作文,不给学生以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就会得出老师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的印象,反感随之产生,那么这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会因此大打折扣。同时学生还会认为老师不重视作文而对作文渐渐失去兴趣,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
  也许有的同行会抱怨学生不看批语。其实,不是学生不看,实在是看腻了:小学作文批语是 “段落清楚、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初中是“层次清晰、中心突出、语句流畅”,高中还是这样的套话,学生怎不倒胃口。因此,要想学生关注批改,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的批语一定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民主性。让生动的个性面孔代替千人一面;让亲切的春风代替严厉的冬寒;让宽容代替武断,允许学生针对批语下批语,让他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一个再思考再认识的过程,应当归还学生这个权利。
  综上所述,只看不改的做法显然不妥。那么怎样批改才能“多快好省”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不乏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但有两点在这里必须强调:一是批改作文一定要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作前指导的要求;二是无论采取哪种批改形式,都应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肯定成绩、强化能力、纠正错误、解决问题等作用为准则。
  
  康宏东,安徽肥东一中教师。

新课改呼唤作文的认真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