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博理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近日,“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获颁人已经确定,著名翻译家沙博理最终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这是盛典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颁给在华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籍犹太人。对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沙老很开心,他说,“我热爱中国。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国。”今年已九十六岁高龄的沙博理原名Sidney Shapiro,中文名取自“博学明理”之意。从1956年第一本译著出版开始,几十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把中国的很多著名作品都翻译成了英文,包括《家》、《春蚕》、《小城春秋》、《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使得中国的文化经脉得以在国外的土壤中继续延伸。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其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这一英文版本被认为是“信、达、雅”兼备的绝妙译作,沙老也因此赢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是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策划发起,中国新闻社、北京青年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明报、南方报业集团、新浪网、星洲日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香港文汇报、世界日报(北美)、亚洲周刊、侨报、欧洲时报和北京大学共十余家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美加及欧洲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华人年度盛世,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
●首届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文揭晓
“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颁奖仪式”近日在京举行。据介绍,此次高校文学作品的大型征集活动,主要针对目前高校文学作品数量较多、质量良莠不齐的特点,从2010年开始,将每年举办一届,旨在通过十年文化战略工程,打造出一部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当代高校文学史。此次比赛为首届,参赛作品的征集和颁奖主要面向正在高校学习的本专科学生为主,历时半年,共收到散文作品12366篇,诗歌作品8128首(组),小说作品6062篇,总计26556篇(首、组)。在这些作品中,共评出117篇(首)获奖作品,重庆理工大学的杨康、中国人民大学的景风华和北京大学的陈欣瑶同学分获诗歌、散文和小说类一等奖。获奖学生代表杨康表示,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写的这些不被学校老师认可的诗歌作品,能得到大赛的肯定,他觉得他们“90后”的大学生的文学创作,已经到了浮出水面的时候。“这样的一个比赛,连续举办十年,对于我们年轻人的文学创作,将起到很好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杨康说。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在颁奖时指出,这次大赛,发现了不少文学新人,也推出了不少文学新人。他说:“大学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文学能让一个人变得纯洁、高尚。现在是青年作者不是少了,而是需要更多的力量去发现、扶持和培养他们。”
●《史记》和《周礼》俄译本新著问世
据中新网消息,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近日出席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所和东方文学出版社在莫斯科举行的《史记》、《周礼》等中国经典著作的俄译本推介会。推介会重点介绍了俄罗斯近期出版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汉学研究新著,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司马迁《史记》俄译本第九卷和《周礼》俄译本。《史记》俄译本第九卷的出版,标志着《史记》全书第一个欧洲语言译本的问世。此前,《史记》只是被部分翻译为法语、英语等欧洲语言。《史记》俄译本不仅是全书翻译,而且带有详尽的注释。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越特金自1972年起着手将史记全书译为俄文,他去逝后,又由其子接手。经过父子两代人近40年的努力,这一艰巨的工作终告完成。俄著名汉学家库切拉全本翻译的《周礼》是一部连中国人都感艰深的儒家经典,俄译本并带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说。
●巴金故居将于今年年底向公众开放
位于上海市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将于今年11月25日起向公众开放。这是近日在杭州举行的“巴金故居第一次专家咨询会”上透露的信息。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1923年,他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1929年,他从法国回到上海,此后就在上海工作生活。巴金在上海曾租住过几处寓所,1955年搬到武康路113号,直至2005年去世。这是他一生居住最久的“家”。在这处三层花园洋房里,巴金主编《收获》,编校《巴金全集》,写就中篇小说《团圆》——后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完成了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随想录》。在武康路寓所的客厅,巴金还接待和会见了众多中外宾朋,见证了半个世纪的文坛风云。今年4月,武康路故居修缮完成了前期工作,故居中巴金文献、手稿、书籍等资料初步整理完毕。目前,修缮方案设计、陈列方案设计、专家评审等工作已经展开。修缮后的巴金故居将分为历史原貌保护区、修整展陈区、多媒体展示区。修缮工程还计划在小楼外的草坪上竖立一尊能体现人物精神的巴金雕像,让观众得以再与巴老“见面”。
●新版《鲁迅大全集》即将问世
近日,鲁迅之孙周令飞在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鲁迅大全集》附加协议上郑重签名。据介绍,最终决定将36卷、1500万字、囊括鲁迅和妻子许广平全部作品的《鲁迅大全集》交由长江出版集团出版,背后有一段动人故事:长江社与周海婴结缘起始于出版许广平著《鲁迅回忆录》。该书初版于上世纪50年代,书中有很多当时作者不得已的修改和提法。为了恢复原稿原貌,周老决定以文史资料的形式再版,并与出版社签下了2万册精装版的合同。但事后,周老一直担忧出版社亏损,编辑每每到周家校对稿件时,周老就惴惴不安地问:“你们能发行那么多吗?现在人们都追星追物质的东西,鲁迅的东西怕是没有市场吧?”在他坚持下,修改了合同,将2万册的初版数量降到5千册。此事使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工作人员大为感动。出乎意料的是,该书在市场和业界大受欢迎,先后发行了4万多册。周老很高兴,决定将《鲁迅大全集》也托付给长江社。据悉,《鲁迅大全集》将于鲁迅诞辰130周年的前夕出版。
●王松推出长篇新作《红》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75周年,天津作家王松于2010年到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江西赣南地区,进行了数月细致深入的采访,创作出一部35万多字的长篇小说《红》。作品以1934年红军长征前后为时代背景,以赣南苏区各个层面发生的故事为题材,书写了那段难忘的红色岁月。《红》紧紧围绕着一个红色笔记本来展开,同时,《红》又有很广阔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她指向工农红军,红军家属,红色土地,红色的岁月,红色根据地,红色的故事,红色的革命种子,红色的长征,红色的党旗与军旗,更主要的是指向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家属的精神、灵魂,革命的正义,革命理想的崇高与伟大。《红》这部红色题材的长篇小说不同的一点在于,这虽然是一部讲述红军长征前后故事的小说,但并不完全讲战争与长征。而是通过父子情,父女情及男女情,信仰与情感的对撞、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加揭示战争的本质、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及人性中最真实最可贵的东西。小说从引言开篇,全书又分为四大章节,分别是:第一章他们的红。第二章土地的红。第三章她们的红。第四章杜鹃的红。每一个章节又由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映照的故事组成,以此构建了本书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这也是作者在艺术上的探索,从而使作品内容更加多彩厚重,内涵更加深刻丰富,也使作品更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文学性与可读性。
●新译《仓央嘉措圣歌集》出版
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映让仓央嘉措声名大噪,并被网友们贴上了“情僧”、“浪漫诗人”等标签。日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仓央嘉措圣歌集》却推翻了这些看法,该书译者龙冬称:“仓央嘉措的诗歌并非‘情诗’或‘情歌’,我们都在误读仓央嘉措。”翻译仓央嘉措的作品,对于有着多年西藏生活经历的龙冬来说是一个偶然。“我本来想通过翻译他的诗歌来学习藏语,然而从第一首译到第十二首,还是没有读出‘情诗’的味道来。于是,我开始阅读仓央嘉措时代和他前后的西藏历史,并且同他的诗歌进行对照。最终,我得出了一个让自己都意外的结论:仓央嘉措的诗歌不是‘情歌’。”《仓央嘉措圣歌集》采用汉藏文对照的方式,收录了仓央嘉措现存于世的124首诗歌,出版社称其为“迄今为止最忠实于仓央嘉措”的译文。出版方称,此次全新译本是为“去伪存真,排除误读,还原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它洗去了时间的尘埃,澄清讹传、误解和想象,让我们能直接倾听到仓央嘉措的声音。”
●诗人大解推出寓言集《傻子寓言》
诗人大解的《傻子寓言》在《人民文学》以《小神话》为题发表后,日前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并引起了文学界与读者的广泛关注。《傻子寓言》中的寓言故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正话反说,旁敲侧击;二是异想天开,触类旁通;三是天真烂漫,童心如梦。但作者无论以哪种方式讲述故事,均从容不迫,含而不露,集夸张、变形、荒诞、反讽于一炉,让人想到当下中国人的乐观、豁达和幽默正在萌芽破土;一个民族在精神生活中的活力和创造力,已露出端倪。其力透纸背、势如破竹的想象力,可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然动容,视通万里。”《傻子寓言》告诉我们,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来就不曾衰竭,不曾枯萎,而且一旦显现便令人赞叹,令人心驰神往。作者以宽容、豁达和幽默的态度,对当下社会生活中的荒诞和弊端给予的辛辣但却不失善心与爱意的针砭和反讽。书中的《影响世界的一只蚂蚁》《推销方案》等篇什,有的揭示唯名论的乖张,有的讥诮绝对主义独断论的虚妄,有的是对拜金观念维护者口吻的戏仿,有的是对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的污染、恶化的忧虑,有的批判现实生活中的虚伪、欺骗、空谈、浮华等等。作者以一个个虚构的看似荒诞的寓言,把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却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演绎得像小说那样惟妙惟肖,像诗歌那样意味深长,余音缭绕。从傻子的“傻话”中,我们可以读出当下生活的“喜剧性”,但这种喜剧又是讥诮的;我们可以读出讥诮,但它又是精神疼痛的表述。
●苏童称只要有人类就有文学
苏童曾经表示自己还有梦想,要写一部真正梦中的作品。然而,在这个时代,文学没落,年轻人很少再读文学作品已然成为潮流,对此,苏童表示可以理解,也能接受。他说:“其实读文学的人渐渐变少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小说作者,所对应的读者群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前的读者年龄大了,自然会对虚构的东西不感兴趣了,而小说就是虚构的东西。只有二三十岁的特有的年龄段才会对虚构的作品感兴趣,这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也可以接受,这是规律。”读者在渐渐变少,但是并不能改变苏童对写作的态度,他表示就算只剩下很少的读者也没问题。“文学本不应该是一个大多数人都喜欢消费的东西。但在这个世界上,也总会有一部分人需要文学、喜欢小说,因此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就会存在,因此作家和读者都不会消亡。”
●贾平凹认为有被淘汰的紧迫感
贾平凹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没什么别的本事,写字是我唯一的爱好,之外的事情我都不会,也不喜欢。我要说写作也会上瘾,创作的时候是我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刻。之所以现在还在写,一方面是老有写作的欲望、冲动。其实,我不爱住在城市,爱到乡下去,通过对比发达的地方和乡下来观察和感悟社会。我觉得作家一定要保持鲜活的状态,这样才能不停地有写作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我经常讲文学的淘汰是非常残酷的,如果不努力,不往前突破,很快就会被淘汰。一个时期产生一个时期的作家,“70后”、“80后”作家出现了,现在“90后”作家也出现了,所以我时刻有被淘汰的紧迫感。写了几十年,对文学创作有了一些感悟,感到现在才真正上道了,这种感觉也会促使你去尝试。虽然想在文学创作上寻找变化和突破非常难,但作家的兴趣就在那儿。每次写完,总觉得不满意,还应该写点啥,总想能够有一些变化,但每次变化又比较小。这种老想变化的欲望,不断促使我写得更多一些,我希望我的写作寿命能更长一些。
●林那北称小说语言比故事更重要
作家林那北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她对小说语言的苛求时,她说:小说语言不是单纯的故事表达工具。在故事之外,语言还有自身强有力的表达,僵硬还是灵动,枯涩还是丰腴,呆板、笨拙还是神采飞扬,如此等等。毫无疑问,这是小说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甚至比故事更重要。当然所谓的语言,不是那种轻飘虚幻的伪抒情或者伪华丽,而是富有质感的、生机勃勃的、枝繁叶茂的、汁液丰沛的,许多时候,当它们水灵灵地呈现在眼前时,总是一下子就把我击中了。我执拗地认定,小说家才能的高低最直接就体现在叙事能力上了。在谈到她的近期作品《龙舟》《息肉》时,林那北表示她大部分时间都与这些日常人物生活在一起。温暖和关怀是常常彼此感受到的,正如同时还彼此感受到欺诈或者冷血。当然,我愿意把温暖和关怀表达得充分一点,安慰别人也安慰自己。但是,我知道,这决不能掩盖生活中铁一般坚硬的冷酷。作为小说家,我不能矫揉造作地回避这些冷酷。但是,在我有权力主宰的文字空间里,我希望艰难地生活的人们能够获得多一点的信心。作家的“恶”和无情常常是与犀利联系在一起的,温暖和关怀显然也不能失去犀利的品质,否则就是廉价而无趣的漂亮话了。
●《13号橱柜》推出中文版
韩国作家金彦洙的《13号橱柜》中文简体字版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该书是韩国文学界五大权威奖项之一———文学村小说奖获奖作品。一个在无聊的研究所混吃等死的年轻男人,无意中发现一个橱柜,里面装满了带有奇异征兆的人(“城市异兆族”)的档案:手指上长出一棵银杏树从而找到生命意义最终化为一棵树的大叔;由于自己深爱的女人只喜欢猫而努力变身为猫的壮汉;认为自己是外星人从而不断向“故乡行星”发射讯号的无线通信爱好者;既不被男性承认也不被女性承认甚至不被同性恋者承认的现代双性人……书中所有看似光怪陆离的故事,影射的正是现实社会中都市人在科学体系带来的所谓理性和秩序的统治下,永远无法摆脱的孤独、焦虑、绝望和宿命感。
●《巨塔杀机》中文版问世
被誉为“9·11”第一书、并获得2007年普利策最佳纪实类图书奖的《巨塔杀机》中文简体字版,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本书作者、《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历时5年,数百次深入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采访了将近700个与“9·11”密切相关的对象。在《巨塔杀机》中,他以扣人心弦的文学手法,讲述了“9·11”这一震惊全球的恐怖事件背后的图景,叙述的主线是四个人相互交织的生活:基地组织的两名领导人本·拉登和艾曼·扎瓦希里;美国联邦调查局反恐部门主管约翰·奥尼尔,以及沙特阿拉伯情报事务首脑图尔基·费萨尔王子。《纽约时报》评论本书用犯罪小说大师般的紧张感,详尽叙述了一系列最终导致“9·11”的事件。“《巨塔杀机》是一本惊悚小说。同时,也是一出悲剧。”
●阿迪加处女作《白虎》捧得布克奖
印度作家阿拉温德·阿迪加凭借处女作《白虎》获得本年度布克奖。在评委眼里,阿拉温德·阿迪加“承担着一项特别使命——他让读者关注一位英雄,但他同时是个十足的混蛋”。《白虎》通过对一位反英雄人物、一位穷苦人力车夫的儿子通过欺骗、背叛和小聪明,挤入班加罗尔商界的描写,尖锐地直视经济奇迹中的印度社会,关注了“重要的社会现实:穷人和富人间的鸿沟”。布克奖设立于1969年,是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每年颁发一次。该奖主要授予当年出版的优秀长篇英文小说,小说作者必须是英国、爱尔兰或者其他英联邦国家公民。今年参评的小说有112部。谈到阿迪加的脱颖而出,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迈克尔·波蒂略表示,评委在选择最终获奖者时经过了“充满激情的争论”。虽然阿迪加的获奖并非得到评委们的一致赞成,但《白虎》获奖还是令人信服的。波蒂略同时称赞这部作品关注了“重要的社会现实:穷人和富人间的鸿沟,这是全世界的问题。另外,这部作品非常易读”。波蒂略甚至将《白虎》和《麦克白》做比较,“《白虎》是一个关于通过谋杀实现野心的故事,但是麦克白小姐和麦克白因为犯罪最终发疯,而这部小说的英雄因为犹豫和放弃犯罪成了疯子。”
●英国诗人济慈情书拍出高价
近日一封由英国诗人济慈写给未婚妻芬妮·勃劳恩的情书在伦敦邦汉姆拍卖行拍出9.6万英镑的高价。济慈是英国杰出的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其代表作有《夜莺颂》、《灿烂的星》、《希腊古瓮颂》等。济慈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其诗作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济慈由于身患肺结核,只活了25岁。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患病后,济慈不让芬妮接近他,只是每天坐在窗前,看着楼下的芬妮,每天给她写信。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在病榻上给未婚妻写了一封表达思念的情书。情书由170个单词组成,济慈把自己比作“可怜的囚犯”,说自己由于疾病无法亲吻芬妮。在这封情书中,济慈写道:“我要亲吻你的名字,还有我的署名,因为那是你的嘴唇曾经触碰过的地方。嘴唇!我是可怜的囚犯,为什么我还要跟你说这些。不过,我要感谢上帝,因为我能确定你对我的爱,这是宇宙中最幸福的事情,也算是一种安慰。”利兹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约翰·巴纳德解释说,济慈写过的情书并不多,而且只有极少封情书被私人收藏,肯定了这封情书的收藏价值。
●意大利物理学博士写出畅销爱情小说
“坎皮埃罗文学奖”最佳作品奖、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斯特雷加奖”获奖作品《质数的孤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后引起不小热潮。《质数的孤独》是意大利80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即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奖”,并迅速走红欧美,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因为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去年亮相威尼斯电影节,小说《质数的孤独》还未在中国出版就已被不少中国读者熟悉。《质数的孤独》是一部关于童年经验、爱与孤独的小说。保罗·乔尔达诺认为,小说中的孤独状态带有一定普遍性。“孤独已成为每个人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人生最初之时,我们与母亲、与自己的家人,是完整不可分的。但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经过痛苦的过程,变成一种质数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孤独的状态。”他说,“感受到自己成为孤独质数的状态,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如果不经历这个状态,他的人生不会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