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18

[ 方婵 文选 ]   

从形合与意合谈《兰亭集序》的翻译

◇ 方婵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详细翻译过程,阐释了翻译中往往不能同时顾全内容和形式的原因--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着重分析了“形合与意合”的句法差异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汉差异 形合 意合 思维方式
  
  翻译中不能顾全内容和形式都相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尤其是古汉语,与英语在句法结构方面,虽有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差异在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等各语篇衔接手段上都有所体现。意合是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而形合是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1.形合意合与连接
  
  汉语,尤其是文言文的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而英语注重形式,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语、谓语如同树干支配整个句子,其它成分如同树枝依附在树干,构成一种树形结构,当要表达更复杂的意思时,主要通过增加结构层次,使树形结构复杂化”。而英语中的语言形式连接手段主要有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等。它们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使用频繁。
  《兰亭集序》中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翻译为:“When a life’s time flies as people live together, som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inner world and talk with others in the intimacy of a room, while some travel around freely, resting their minds on the outside world.”在文言文中仅有两个“或”字表示并列,而翻译成英语之后,却有“when”, “as”, “while” 以及动词-ing形式“resting”来表示衔接。做翻译的时候,译者就需要依据语境将文言文中的逻辑关系推导出来,在英语中用连接手段把信息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楚的直接表达出来。又如:“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于。”译作:“No matter what they choose as a pleasure and whether they are characterized with quietness or rowdiness, they are pleased and content with the pleasure they have got, even neglecting the decline of life.”由此可见,在文言文中,流水句多,意念相间,语言求形散神聚,重意合。相比之下,英语句式紧凑严谨,语义逻辑关系层次分明,主从分明,结构严谨,句与句之间形态标定明晰,语段呈聚集性扩展,而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是靠着各种关联词组成复合句的。
  
  2.形合意合与省略
  
  汉语中最常见的省略式主语的省略,汉语主语的省略是汉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在语言中的反映。在《兰亭集序》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第一人称,但无需借助主语,读者便能明白其意。但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增添主语,并采取分词等手段使得句子结构完整。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很明显,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我们,因此在翻译时,要增添主语“we”:“We watch the vastness of sky overhead and the variety of things underneath; therefore, we broaden our minds by looking far into distance, thus exhausting the pleasure of the eye and ear. How enjoyable it is!” 同理,“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求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翻译时,要增添“I”和“they”,即:“Each time when I read the causes of the sighs of the ancient, I cannot help but sigh for reasons that cannot be explained, if they are the same with that of mine.” 以上可以看出汉语属于主题突出的语言,组词成句围绕主题,读者无须借助主语便能明白其意。而英语属于主语突出的语言,主语是不能省略的,否则句子在结构上不完整。
  在谓语方面,情况却刚好相反。汉语谓语部分省略的情况很少,而英语常借助于时态标记或情态标记等语法手段将实义动词省略。在以上两对例子中,第一例中出现了动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但在译文中,只有“仰视”和“俯察”变为统一个动词“watch”搭配不同的介词,“游目”与“极”也以分词形式“looking”和“exhausting”省略。
  英语和汉语在句法上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源自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汉语的意合特征是汉民族综合思维优势的反映,而英语的形合源自西方的分析性思维。经过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英语和汉语向不同的方向演变。因此,我们在翻译当中应当注意英汉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不同点,灵活地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
  
  方婵,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8级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研究生。

从形合与意合谈《兰亭集序》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