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的阅读教学几乎演变成了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写作学等学科的强化和渗透。而欲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定位其教学过程,首先得从对文学阅读三个层面的解读入手,寻找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广阔而多维的天地,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广度、深度和高度。
关键词:文学阅读三层面 文章 文学 文化
多年来,语文的阅读教学几乎演变成了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写作学等学科的强化和渗透。而欲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定位其教学过程,首先得从对文学阅读三个层面的解读入手,寻找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广阔而多维的天地,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广度、深度和高度。
第一个层面即从“文章”的角度解读。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自然要遵循识字、解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技法,附带地要进行语法、修辞、章法技巧等方面的分析理解和欣赏。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从而迁移到作文教学,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第二个层面即从“文学”的角度解读。文学即人学,亦不乏艺术性,所以“文学教育”较“文章教育”要高一个层次,读者常常带着赏识的心态与眼光去阅读、欣赏文章。从大量的阅读中感悟语言的表达艺术和艺术的语言表达效果。从这个层面讲,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侧重于文学艺术的受教育,应摆脱“文章”层面字词句篇知识的繁杂感和零碎感。我们应想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阅读心理规律,不主张被教师“讲解”得支离破碎,“是美女千万不要当标本来解剖”,文学艺术的美只能用“美的眼睛”去发现,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应成为此层面文章解读的主旨。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验之谈,有句教育名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试想教师能讲清诸多的“哈姆雷特”吗?也许所讲的只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个”,真不敢多讲,讲则“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正如我在教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一文时,文章结尾写到:“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的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文章这个结尾很富有文学性,若仅从“文章”的角度理解是难以深化含义的。但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天地就宽广多了。我给学生提了一个思考题:“你觉得这个故事结局好吗?你还能另外设计一种‘理想化’的结局吗?”课前我想出了四种方案,课堂上学生居然设计出了七种不同方案,令人出乎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现摘录如下:1.猎人们被感动而主动撤走。2.头羊跳下悬崖时被意外地挂在了半崖的树枝上。3.头羊跳下去时正好落在了一条渔船上被救。4.镰刀头羊因一种信念和兴奋居然跳过了6米宽的山涧。5.斑羚的精神感动了上苍,那道彩虹瞬间变做“实桥”让头羊安然跨过山涧。6.镰刀头羊一声长咩,唤来了许多飞禽朋友搭起了一座“虹桥”,让头羊渡过山涧。7.镰刀头羊因成功指挥了斑羚的集体飞渡,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坦然跃入山涧,成就了生命的“灿烂”……艺术的想象天空真广阔呵!给予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飞翔的蓝天。
第三个层面即文化的层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层面的解读,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操,落实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文化的价值就是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思想的熏陶,精神的塑造。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具有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美德。让学生从小养成自觉解读本民族文化的心态,从中受到教育,这点非常重要,“没有文化归宿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就以前文所举《斑羚飞渡》来说,从文化角度分析解读,使学生既能准确领悟中华民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实质,更能从动物身上发现人类所缺少的许多优秀品德,从而对当今人类社会随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衍生的“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等丑恶现象的唾弃。
当代作家刘亮程说:“好的文学都是多义的,是向着所在事物的无限意义敞开着的”。如果说前两个层面侧重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的话,那么,第三个“文化层面”则更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当然这三个层面的落实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亦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乐章的三重奏。对一篇例文只有融会贯通地解读,才是正确的做法,否则语文教学就无法实现它自身所具有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栾世堂,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