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32

  

素描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 赵阳 李超

  内容摘要:艺术个性是衡量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是艺术家作品生命的体现,用素描来探索画家的艺术个性乃是明智之举。因为在素描探索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作者全部的才情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向别人学习,还需要不断研究自己。
  关键词:素描 素描的艺术性 素描内容设置
  
  创造性作为性格的理智特征,这是个人在一定动机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它以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分散思维、活跃的灵感等等为基本因素,是包括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在内的各种认知能力在最高水平上的结合,也是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个人艺术水平的标准。在我国美术界和高校美术教育中,素描一直被视为重要的造型基础课程,几十年来一直沿用来自欧美和俄国的传统写生绘画教学体系。随着历史的进步、艺术审美的多样性发展和艺术观念的变化,大量事实证明了这种外来素描体系存在着严重不足:在造型思维和方法上过于依赖客观外物;在造型手段上单调枯燥;对于素描的各种技法和材质缺乏尝试,致使素描形式单一,风格雷同,等等。凡此种种,都影响了素描艺术的正常发展,多年来还停留在一般的技巧训练上,对素描的认识和表现上都还处在低层次阶段。为了探讨如何使素描从单纯的造型基础训练上升为素描艺术,给素描灌注想象和激情,激发画者的创造潜质,把绘画的现代意识纳入素描中,本文试图从素描的内容进行设置:
  
  1.形象的陌生化处理
  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艺术财富与视觉经验,使我们对自然世界和自身形象早已熟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现代摄影摄像器材的运用,世界在我们眼中,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都积累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的视觉图象。而人类天性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要求艺术家们必须创造出比自然界更为新颖、更为刺激、更为丰富的艺术形象,以此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形象的陌生化处理,这是现代艺术在视觉经验中最大的贡献,它突破了传统艺术固有表现模式,给艺术带来了崭新的形象和无穷的想象力,逐渐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艺术经验,它所具有的非真实性、非理性和另类艺术特点受到当代人们的喜爱。正如西方现代派画家保罗·克利所言:“艺术不重视那可见的,而是创造可见的。”
  形象的陌生化处理,即对各种客观真实物象,采用艺术的方法对其进行变异,使其画面形象与客观物象拉开距离,它既有真实的视觉感知,又有艺术创造的欣赏趣味,给大众带来新的审美享受。它包括传统艺术的夸张变形,也包括现代艺术采用的解构与重组和其他艺术手法。夸张变形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方式,它不受客观真实物象的限制,以表情达意为目的,夸大和强调物象的某些特征和特点,改变其原有的比例,在画面上创造一种滑稽、稚拙的艺术形象,“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大量实践证明,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实为一种培养画者艺术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解构与重组是现代艺术家所创造的另外一种艺术方法,它的核心是把自然界中的相关元素经过提炼打散,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而成为新的艺术形象。这种源自西方现代立体派的造型方法,现已广泛地被艺术家们所运用,成为另外一种引发联想和创新思维的独特方法。它的特点是物象之间张冠李戴,破坏原有的逻辑组合关系,创造出与客观真实物象完全相反的另类形象。其代表作可以追溯到立体派大师毕加索的《三个演奏的音乐家》这幅作品上,此幅画面人物完全用立体方块组合,五官似有似无,手脚不分,导致对真实物象的严重偏离。如画家胡博所注解的那样:“当素描不再以精确再现为目标时,它会很自然地转向内心的视觉表达,这时作者便获得大得多的自由度。”变异是指画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在画面上为取得新颖怪异的艺术效果,常常采用错位、残缺、添加、颠倒、破坏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崭新刺激的形象。这种有悖于常理的表现形式是画家创造性思维展现的结果,给生活平静的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振奋,使他们因怪异的形象而不断去品味它的韵味。这类作品我们通常可以在儿童和某些现代派画家的绘画中看到,其形象远离我们的正常思维。
  形象的陌生化处理,极大地调动了画家的丰富想象力,拓展了艺术的创新思维,为素描中的艺术表现带来了无尽的自由。
  
  2.材质肌理表现
  肌理感,通常是指物象表面的纹理和质感特征。肌理感在绘画中具有纹理美、色泽美和质感美,是一幅艺术作品中的生动所在。在现代绘画中,肌理感的表现已被视为绘画的一个重要内容。素描中的肌理感的表现,有赖于线条笔触的多样使用,有赖于对不同质材的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疏密、长短;笔触的宽窄、快慢、方向、滑涩等不同感觉都与物象的肌理表现密切相关。在素描中使用不同质材,对于表现肌理感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纸张的软硬、光滑、粗糙,纸纹的凹凸,都会使笔痕留下不同效果;各种做底的纹理纸张,也会对素描的肌理感产生很大影响;选择不同的笔具、水墨、颜料,采用涂抹、皴擦、点染、拓印、拼贴等手法都可造成特殊的肌理。对于肌理美的追求,当代很多画家在素描中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有的运用多种工具交叉使用,绘制出不同于自然的抽象肌理;有的采用白粉做底、墨色皴擦,制造出一种斑驳不堪的痕迹;有的使用刀刻针刮,创造出不同于人工绘制的刻印效果……
  当代艺术进入21世纪后,大都从传统艺术表现的手段进入拓展艺术语言的范畴,素描在艺术表现中也伴随时代的步伐前进。画家手法的多样,质材的丰富,必然引发新的思维和灵感出现,使画面形象产生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奇。如绘画工具的差异,就可产生迥异的艺术形象和趣味:铅笔塑造,明暗层次细腻,刻画充分;炭笔塑造,黑白强烈,形象突出;毛笔皴擦点染,虚实相生;钢笔尖细粗硬,富有装饰性。又如在材质尝试中,宣纸吸水强,水墨晕染淋漓酣畅;铜板纸光滑质坚,笔痕有如钢针细刻;粗文纸凹凸不平,可制作特殊肌理。另外,皴、擦、点、染、吹、洒、喷、拓、刻等各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均能使素描造型产生特殊的美感和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我们应该将“材料意识”纳入素描的创作中,从而丰富我们的艺术形象。
  上述三种表现方法,其实质是作者运用不同的艺术观念、艺术手段和绘画材料,改变习惯的思维方式,引发创新灵感,寻求艺术上的突破。
  
  3.艺术个性的探索
  艺术个性是衡量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是艺术家作品生命的体现,用素描来探索画家的艺术个性乃是明智之举。因为在素描探索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作者全部的才情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向别人学习,还需要不断研究自己。在素描的创作中,画者可以更快地发现自己的审美志趣、创作题材,自己的优势和短处……这是一个不断研究自己、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形成艺术个性和风格的独特过程。由于素描的材料和形式不受限制,作者的创意和构思尽可在纸上尝试,从而找到感兴趣的题材、造型和形式。而在传统艺术中,一般排斥画者对艺术个性的有意追求,认为这有害于画者艺术成长;现代艺术则是主张画家尽可能早地对个性进行研究和扬弃,强调主动把握艺术个性和艺术方向,突破固有的创作模式。无疑,现代艺术的主张和思想更符合创新思维的规律,使我们在素描的表现中有了理论根据,不必斤斤计较于造形的准确与结构的严谨,也不必在意表现方式是否符合规范,在纸面上根据感觉和天性尽情地挥洒、创造。
  长期以来,在国内艺术界,都有意无意回避这个问题,受封建意识和主流思想的约束,一般人大都谈虎色变不敢涉猎。然而,艺术的规律和特性则是需要高扬个性、肯定个性。在素描中对艺术个性的探索,突破了一般的画面形象的创造,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把艺术的追求扩展到艺术价值观上。被尊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第一个明确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我是万物的本源”,把表现自己的观念情感放到第一位。他把绘画变成了具有自在结构的独立小宇宙,使一幅画成为人格化的世界。而后期印象派的另外两位大师梵高和高更则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体验,后者追求生命对自然的回归。三人的共同点是颠覆了西方古典传统固有的描绘客体和表现主体的关系,把绘画作为抒发主体精神的形式载体,从而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成为开创现代艺术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J]世界美术.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2](美)贝蒂·爱德华.新素描[M].何工译,四川美术出版社,2002。
  [3]冯建辛.现代素描[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4]丁一林.造型与形态[J]文艺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赵阳,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艺术系教师;李超,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艺术系教师。

素描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