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中文笔记手稿首次面世
近日,商务印书馆推出影印版《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全二十册),杨绛称,《手稿集》“包括《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数量巨大。但钱锺书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大部分没能完成,而研究西方文学的书,影儿都没有呢”。钱锺书好读书,涉猎很广,且“不择精粗,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精微深奥的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杨绛语)钱锺书每读一书,必做笔记。《中文笔记》首次全面展示了钱锺书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时期中文笔记的原貌,按时间顺序依次编为9本残页、25本大本、38本硬皮本和11本小本,凡83本,涉及数千种中文著作和少量外文著作。因其家学渊源和兴趣所至,尤以集部为主,故而“笔记”中不仅包括《诗经》、《论语》、《史记》、《全唐诗》、《全宋词》、《红楼梦》等经典著作,更大量涉及历代文人的诗文别集、笔记小说、野史杂谈、尺牍日札……其面世对于中外文化研究,特别是国学研究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手稿集》整体呈现了钱锺书的学术思想及其发展轨迹。此次《中文笔记》的出版,为这些著作的研究提供了可资信赖的一手材料,钱锺书先生的治学思路、点滴心得都可一览无余。更为珍贵的是,《中文笔记》中记录了钱锺书先生许多未及完成的著述计划,读者从中可以找到学术研究的新命题、新材料和新方法。
●《唐诗排行榜》给唐诗排序引争议
中华书局近日推出的《唐诗排行榜》对传统进行了颠覆:首次对文学作品以排行榜的方式加以排序。据出版方称,这个排行榜是采集关于唐诗的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采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全唐诗》收诗将近5万首,事实上,存世的唐诗数字远不止这些,上榜的100首是如何从唐诗的海洋中脱颖而出的呢?据介绍,作者采集了四个方面的数据,即: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每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加权求和。兹以X代表历代选本指标,P代表历代点评指标,L代表20世纪研究论文指标,W代表文学史指标,Z代表每首诗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是以每项指标的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求和。以这种方法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会自动计算出每首作品的综合分值。依据每首综合分值的大小排名,就得到了唐诗名篇排行榜。出人意料的是,崔颢的《黄鹤楼》竟然力压李白、杜甫夺得唐诗排行榜第一的席位。对此,编者给出一组数据以表明这首诗是古今公认的唐诗第一名篇。据称,它有三个单项第一:古代选本选录次数第一,历代评点次数第一,现当代文学史录入次数第一。不少读者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受众最多的唐诗流传至今,孰优孰劣早已有时间检验,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和解读,无端弄出个排行榜来似无必要。唐诗排行榜前十名依次为:1、黄鹤楼(崔颢)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凉州词(王之涣)4、登鹳雀楼(王之涣)5、登岳阳楼(杜甫)6、登柳州城楼(柳宗元)7、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0、蜀道难(李白)。
●中国学者首次独立完成《日本汉文学史》
日本汉文学,就是日本人用汉字按照中文意思、中文语法创作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等,基本都是文言作品。日本汉文学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本质上仍属日本文学,“汉”只是它的语言形式、语言载体。日本汉文学的历史大致长达1400多年。日本汉文学是一笔数量极为可观的文学遗产。近期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汉文学史》首次由中国学者独立撰写完成,此前只有日本本国学者写过《日本汉文学史》,可以说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日本汉文学史》分上中下三大册,共一百十几万字。书中所引录的汉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甚至发掘出来的,其中不少作品是现在中国出版的汉诗选本及日本人写的汉文学史书中看不到的,数量也远远超出日本本国学者写的《日本汉文学史》。全书在引用论述时,注意发掘和评论那些生动地艺术地反映日本社会、民生的作品。在论述中,力求做到史学与美学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来对日本汉文学进行审视、鉴赏、品评、研究。作者既充分参考日本学者的论著,又坚持独立思考;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注意揭露日本汉文学中一度游荡的军国主义幽魂,也注意反对大汉族主义,反对带着过分的文化优越感来对待日本汉文学。《日本汉文学史》作者陈福康,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鲁迅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第24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揭晓
今年是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创办30周年,第24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颁奖会日前在上海宝山区庙行镇举行。上海女作家张弘的短篇小说《玫瑰方》获得大奖;儿童文学评论家、编辑家周晓获得杰出贡献奖;《上海少年儿童报刊简史》获得本次新创立的特别奖;《1937·少年夏之秋》、《欢迎光临魔法池塘》、《豪猪的花园》等10篇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会上,秦文君、杜晓峰、梅子涵等100多位儿童文学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深切缅怀了陈伯吹——这位为小孩子写了一辈子“大文学”并捐出自己积蓄创立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东方安徒生”,表示要向这位儿童文学界前辈学习,为孩子们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陈伯吹之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到场祝贺
●格非《人面桃花》将走上话剧舞台
作家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近日将走上话剧舞台参演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人面桃花》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问世不久就荣获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等荣誉。将于11日至20日在话剧中心艺术剧院上演的该剧,不仅是现代戏剧谷壹戏剧演季剧目,也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人文·2011中国当代原创话剧作品演出季重点剧目之一。《人面桃花》讲述了在辛亥年间的江南普及,一位名叫秀米的官宦女子的曲折命运。全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牵头制作,曾创作《大哥》《兄弟》《浮沉》等作品的青年编剧洪靖慧执笔改编,国家一级导演郭小男导演。梅婷、任山、王乙琨、王华、付雅雯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将担纲该剧主演。梅婷表示,第一遍看《人面桃花》的文学作品时,她就感受到“非常打动人的力量”。女主人公“秀米”一角具有相当的挑战性——自十多岁的少女,至五六十岁的老妇,身世又极尽坎坷,要在两个小时内将如此丰富的一个女子于舞台上呈现给观众,梅婷表示既有压力,同时又非常期待。
●毕淑敏首部医学小说合集《银牦牛尾》出版
毕淑敏首部医学小说合集《银牦牛尾》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包括9篇与医学有关的小说。作者以饱满的情怀书写了一段段关于人生、生命、真爱的哲学故事,意蕴颇深。毕淑敏曾先后发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集等各类文学作品百余部,凭借“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预约死亡》取得全国性声誉,其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作品每部销量均达到50余万册。《银牦牛尾》由著名作家王蒙撰文推荐,书中收录了毕淑敏的《天衣无缝》《生生不已》《预约财富》《女人之约》《银牦牛》《教授的戒指》《紫色人形》《阑尾刘》《白杨木鼻子》等9篇小说,作者延续其睿智朴实的写作手法,并糅合熟稔的医学知识,细腻地描写了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疾病苦痛的各个方面,传达了一种达观向上的关于生命与死亡的理性思索精神,读之让人回味无穷。
●张欣推出新作《不在梅边在柳边》
张欣精心打磨三年的长篇新作《不在梅边在柳边》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作为年度重点书推出,受到多方关注。《不在梅边在柳边》书名取自《牡丹亭》曲词选段,内容却与《牡丹亭》毫无关联。对于读者“为何要取这样一个书名”的疑问,张欣解释说,这是我写得很用心也很辛苦的一本书,在书中我着力刻画了两个女人——梅金和柳乔乔。梅金聪明、干练,性格中有着一股隐忍和狠劲;柳乔乔柔弱、多愁善感,有着小鸟依人的乖顺。男主角树仁大学的知名物理学教授、风度翩翩的蒲刃,因好友兼情敌的一桩车祸案被卷入了与豪门少奶奶梅金的对阵中,并获得了与初恋女友柳乔乔再续前缘的机会。夹在两个女人中间的蒲刃该往哪边走?最后,一个反问做出了回答:不在梅边在柳边?《不在梅边在柳边》虽然表面上是写蒲刃与梅金、柳乔乔的情感纠葛,实际上是写大都市男女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所遇到的心灵、情感与精神危机。这也许才是《不在梅边在柳边》所要表达的社会本真的色彩。
●二月河推出散文随笔《随性随缘》
作家二月河新著、凌晓编选的散文随笔《随性随缘》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河风(二月河迷)”们可以先睹为快。二月河在创作了《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长篇历史小说后,由于身体原因和年事日高,不再潜心长篇,近年来转向至力于散文随笔创作,先后出版了《二月河语》《密云不雨》《佛像前的沉吟》等作品集。新著《随性随缘》收录了二月河自2009年以来两年间所写的65篇散文随笔,约25万字。《随性随缘》虽说是随笔,但二月河照样是列大话题,谈大想法,展大胸襟,现大手笔。他谈读史心得,俯瞰历史,搜遗解疑;他边研书边感悟,说长道短,视角别致;他说人心世情,鞭辟入里,笑谈古今;他描旅游见闻,指点江山,指点英雄;他参佛理禅机,引人入胜,开发思维。短小的篇幅,散淡的文风,言简意赅,嬉闹字里行间,笑谈之中佳句接连不断,行文之间联想层出不穷,文如其人,不修边幅,不雕琢文字,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水银泻地,直抵内心,让人读之如饴,会心莞尔,继而有悟,颇受启迪。
●余华畅谈《活着》与《兄弟》
作家余华日前在暨南大学礼堂举行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与文学》讲座,在讲座结束后,余华接受专访时说:“19年前写完《活着》时,根本没想到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如此巨大的财富;6年前写完《兄弟》时,根本没想到这本书会让我在世界上了一个大台阶……”当被问及《兄弟》比《活着》哪个更受欢迎时,余华说每一个作家都是不一样的,帕幕克在美国卖得最好的是《雪》,在法国卖得最好的是《伊斯坦布尔》。在法国、德国我的书销售最好的应该是《兄弟》,到今年三月份,已经销售了四万册,大大超过《活着》,德国《兄弟》光精装本就卖了两万本,明年春天还要出平装本。但是在美国,迄今为止销售最好的仍然是《活着》。《活着》出版10年了,现在每年还能卖三千多本。在韩国销售最好的是《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了十多年了,现在每年还能销售一万多册。在意大利就都差不多,三部长篇都差不多,在西班牙《兄弟》跟《活着》打了个平手。从销售上看,都差不多,但是用西班牙一个评论说———《兄弟》是余华第一个国际性的重要作品。也不是没有道理,确实那时候英语世界、法语世界、德语世界好评如潮,尤其是英语世界。《兄弟》在美国出版所遇到的评论之狂热,是远远超过《活着》。
●阎连科认为忧伤是文学最重要的精神品质
阎连科凭其《我与父辈》荣获首届施耐庵文学奖,他在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在他的心目中,《水浒》人物、叙事、故事都非常好,但小说中缺少一种忧伤。而忧伤,恰恰是文学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为什么我们提到四大名著时,总是更多地说《红楼梦》,而不是《三国演义》或《水浒》?因为《红楼梦》中有很多的忧伤存在。“如果作家不是为了忧伤写作,也不会有伟大的文学承传。”一直以来,“劳苦人”是阎连科写作的核心。《受活》是,《我与父辈》也是。尽管当初的写作是为了跳出农门,阎连科还是深爱着那片土地,有爱才有恨,才会看到更多丑陋的、浅薄的、短见的甚至令人仇恨的东西,他说:“作家没有疼痛感就不要写作,小说创作就是要表达一种疼痛感,小说家对人,尤其是对那些劳苦大众要有一种恒久的尊重与关怀。一个作家没有爱和恨就写不出大作品。”阎连科认为,作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具有独特性,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要这样写不那样写,这就牵扯到一个人对文学的理解问题、世界观的问题、个性的问题。我是作家中少有的固执的人,又是特别笨的。我已经浪费了较长的时间,也不想当官,我的日常生活过得比一般百姓好,为什么不彻底放下包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呢?放下一切功利的思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即使不出版也释然。”阎连科说。
●张炜称鲁迅绝不该退出教材
张炜日前回到母校鲁东大学,与同学们畅谈创作与阅读。他说:“十年前我拜访香港、台湾,当地的文学研究者张口闭口全是张爱玲,甚至有人请我讲学,根本不管我从未读过张爱玲一个字,硬出了‘张炜谈张爱玲’的题目。平心而论,张爱玲这味药我肯定要吃,但肯定不是现在。真正让我骨骼强健、精气神充沛的药,是鲁迅。”当有同学提及鲁迅退出教材一事时,张炜的表情开始凝重:“鲁迅是我读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近代中国作家,从我的角度出发,教材编订者应该慎用遴选权力,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鲁迅是否在教材中存续,我甚至觉得这是个可怕的信号。”“俄罗斯人对契诃夫始终赞誉有加,因为契诃夫一生与平庸斗争,鲁迅的存在更加难能可贵,他是一生与黑暗为敌。在我眼中,鲁迅比契诃夫更完美。诚然,今天我们看鲁迅,他的思维不乏偏激,然而鲁迅的深刻、理性却永不过时,他的人格、理想、战斗方法,在中国文坛可谓几百年难得一见,即便教材和选读中没有鲁迅,这一课也绝不该漏掉。作品乃至事业的最终竞争,仍要归结到人格层面,而即便用‘生物全息学’分析鲁迅,也绝对经得起推敲。”说到这里,张炜加重了语气。
●王蒙趣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家
王蒙日前发文称:我对这次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比较感兴趣的是人,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次评奖实际上是对知青那一代的优秀作家的一个承认,比如说张炜。张炜呼声最高的作品,过去是《古船》,《古船》就是因为当时有一些说法没有评上,但是后来又屡屡被提出,被提出因为时过境迁,什么原因我也不太了解,反正就没有再评《古船》。这次还有莫言。莫言和张炜老是得不上茅盾文学奖,有很多人心里头替他们觉得有点“冤”。是觉得他们的作品有点干,因为他们是以长篇为主的。尤其张炜,确实是以长篇为主,他这次获奖作品《你在高原》就450万字。但是张炜确实是一个能塌下心来认真地写作的一位写作人。至于莫言,很多外国人看好他。我自己做了一个统计,当代的作者里头翻译到国外作品的最多的是莫言。在国外,他的翻译版本最多,我是第二名。我原来想争这个第一名,后来一看比不过莫言老弟,他翻译出去的多,特别地多,这也是真的。这次还有刘震云,他的获奖作品是《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获奖对我来说也有一种好的感觉,因为刘震云的写作有他的特点,而且他还是比较接地气的,他的《手机》《一地鸡毛》等作品用草根语言、草根心态表达出了老百姓的草根观点。当然,刘震云以及这次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的毕飞宇并不算知青了。我对这几个人比较熟,觉得这几个人还算实至名归。
●英国作家巴恩斯获2011年度布克奖
日前,第四次入围布克奖的朱利安·巴恩斯,凭借新作《终结的意义》获得这一英语文学重要奖项,并获得5万英镑(约50万元人民币)奖金。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在国内也多有出版,译林出版社曾先后出版过他的《福楼拜的鹦鹉》,《终结的意义》也将由译林出版社明年出版。《终结的意义》讲述了离婚之后的中年人托尼意外得到逝去的好友生前留下的日记,根据日记他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件件往事,记忆中的认知不断被颠覆。随着记忆的浮现,他也必须面对生命的真相。《终结的意义》只有150页,这部小说也创下布克奖1979年以来篇幅最小的获奖小说纪录。现年65岁的朱利安·巴恩斯现居伦敦,对于此次获奖,朱利安·巴恩斯还是非常高兴并顺便揶揄了一下布克奖,“我可不想到死了才得一个(像)‘博伊尔’(得到的特别奖)。”朱利安·巴恩斯这么说是在替已故英国作家博伊尔·本布里奇抱不平,后者曾5次入围布克奖短名单,但直到死后才得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布克奖特别奖。
●哈金新作讲述南京大屠杀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新书《南京安魂曲》日前在国内出版。新作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取材于大量真实的历史材料。在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屠城后,美国教士明妮·魏特琳作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导主任,坚守校园,建立了在南京少数的国际安全区。为上万妇女儿童提供了庇护。明妮勇敢和日军斗争,最后却遭受了嫉妒和诽谤。与其他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相比,《南京安魂曲》对血腥杀戮的场面描写并不多,在刻画明妮的时候,通过拉贝先生和文中的叙述者“我”——明妮的中国助手一家以及周边人物的遭遇、命运和形象刻画,表达出人类灾难时刻下复杂人性的厮杀与个体命运的无助。余华在序言中说,他只用一个晚上就读完了这本书,书中有如纪录片般的真实感,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中的人生纷至沓来。“他的写作从来不会借助花哨的形式来掩饰什么,他的写作常常朴实得不像是写作,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具有特别的力量。”
●《第二性》全译本获唯一授权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日前透露,西蒙娜·德·波伏瓦享誉国际的代表作《第二性》全译本将于近日由该社出版。此次出版发行是《第二性》畅销60余年之后国内唯一得到官方授权,是名副其实的“全译本”。本书译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著名翻译家郑克鲁,陆智昌担任装帧设计。该书从着手翻译到最终成书出版历经近6年时间,可谓精耕细作。国内以往出版的《第二性》中译本绝大多数翻译不全,让读者无法窥得原貌,而少数“全译本”参照的英文译本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学术领域受到一致批判。此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性》得到了原出版社法国伽俐玛出版社的官方授权,由法语直接翻译成中文。《第二性》在中国首次推出全译本受到法国伽俐玛出版社的高度重视,该社版权部门负责人特别强调必须在封面或其他醒目处注明“唯一法译中全译本”,并委托译文社对在中国未经授权出版、销售该书的行为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