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180

[ 尹立新 文选 ]   

语文课要滋润学生心田

◇ 尹立新

  内容摘要: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的生活单调而枯燥:寝室——教室——食堂,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又是坐在教室里,整日地面对教材、教辅资料和几个教师,他们会内心烦躁乃至心田干燥。面对学生干涸的心田,语文老师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浇灌滋润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 爱 滋润
  
  前一段,电视屏幕上不时出现北方部分地区连续4个多月无雨之后龟裂的麦田的画面,看到这些画面,我的心也“焦”起来,不仅是因为想到麦子的减产甚至会导致我们学校的包子涨价,而且因为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
  近些年来,教学民主日益发扬,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给老师的教育教学作评价,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像语文这样的“主课”老师的评价有的不如甚至远远不如音体美之类的老师!语文老师莫名其妙,怨声载道,愤愤不平,有的甚至指责学生“不识好歹”“胡来”!为什么?因为语文老师觉得自己下了功夫,花了心血,但没讨到“好报”;而一些“副科”老师可以说是在那里玩,如有的体育老师上课就发几个球给学生自己去拍,有的音乐老师放几首歌给学生听一下了事,有的音体美课老师甚至好些课不进教室,可学生的评价却不错。
  当然,事出皆有因,学生们并未“胡来”,只是有点逆反。语文老师确实费了力,但如果你的课照本宣科、老调重弹、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让学生的心田一步步干燥,龟裂,而一些让学生玩的课虽然教师没下多少工夫,但至少客观上让学生沐浴了温暖的阳光,呼吸了自由的空气,干枯的心田反而得到了“阳光雨露”,那么,学生们的评价就是很好理解的了。
  指责学生没有用,我们还是反省自己。
  语文确实难教,语文课确实难上,于是我们很多老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语文课变成了知识性的枯燥的说教、结构性的技术的解读,好比要建一幢房子,把水泥瓷板红砖钢筋堆到那里,把图纸丢到一边不管了,只是一堆垃圾,漂亮宜居的房子在哪里?
  是啊,在沉重的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学生们绝大部分时间关在校园里被封闭管理,他们的生活单调而枯燥,就是三点一线:寝室——教室——食堂,而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又是坐在教室里,整日地面对教材、教辅资料和几个教师,他们会内心烦躁乃至心田干燥。面对学生干涸的心田,别的科目的老师或许可以找一些客观方面的借口,比如就是政治老师也可以说他主要教给学生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而语文老师似乎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大部分浇灌滋润的责任。
  怎么滋润呢?
  一.爱的教育。“世间最美的东西往往是最脆弱的,例如花。爱是嫩美的花,需要小心的培植。所以除了知识之外,爱的艺术需要入微的体贴。不浇水,花是要枯死的。没有体贴入微的培植,爱也要枯死。”(李霁野《至上的艺术——爱》)中学生的爱之花尤其嫩美,需要我们老师加倍精心的培植。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所谓90后,他们有很多心理问题,如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甚至暴力叛逆。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但千万不要对他们失望,须知“孺子可教”也!
  我在教《陈情表》时,起初发现从学生们很隔阂,身上很难找到“下泪”的感觉(古人云:“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有的还说,那个时代李密的妈妈还能活到90多岁,可真能活。我有点失望,于是大讲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孝道,从孔夫子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始讲起,到高考作文中一考生说自己放学回家后把鞋子踢在地板上要妈妈去洗被判低分为止,学生们有了一点感觉,说那个考生过分了。接下来,我利用自习指导时间给学生播放了1988年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比他们年长的电影终于让他们哭了起来……我知道,热泪流进了他们的心田!
  当然爱的内容非常广,爱自然,爱祖国,爱家乡,爱老师,爱同学,教师随时随地都有教育的舞台。
  在教《小狗包弟》时,我用大量图片对文化大革命做了直观介绍,学生们比较快地怜爱起了包弟,我趁热打铁,让一个学生当堂朗读一篇微型小说《冬季》(载《小小说选刊精品鉴赏》,作者杨晓敏),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红狐狸差点被常年在西藏高原最偏远的哨卡寂寞寒风中站岗的士兵杀了做围巾,我感觉同学们狠狠地担惊受怕了一把,然后是担心和祝福……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讲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说他有一次在家里的后山读书,一只鸟唰地掉到他脚边,他把它捉住了,在家里喂了几天,它不吃,只好又把它放飞了,但它仍然不能飞,钻到一条下水道去了,他等了好几天都没再看到它出来,他想那只鸟应该是病了或老了,此后他不时想起它,刚才听老师讲课时,它又想起……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十多岁的少年呢!我们有理由指责他们吗?
  二.美的教育。现在的中学生一有时间就是上网,很多染上了“网瘾”,此外有的还有乱七八糟的小说瘾,有的形成暴力倾向或过早谈恋爱,此情此景,劝退开除是减轻学校负担而增加家庭社会负担,警告批评也往往无济于事。但我相信语文老师的涓涓细流般的“美育”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谷定珍老师说,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提出“性善”论,另一位教育家荀子又提出“性恶”论,在他看来,两位先贤作为教育家都是把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指向了客体——受教方,而对教育家的主体——施教方多少有些淡化,特别是荀学中这个倾向更为明显。应该说教育是双边的互动,也就是说教育家的人性是善的,那么他眼中的人性就是善的;反之,如果教育家的人性是恶的,那么他眼中的人性就是恶的。因此,我理解的教育是——用美的旗帜去呼唤美!
  正如谷老师所讲的,美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别如天壤。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美无处不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边城》是心灵美,《雨巷》《再别康桥》是语言美,《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行为美,《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自然美,《宇宙的边疆》《动物游戏之谜》是科学美,《琵琶行》《中国建筑的特征》是艺术美!
  面对这“美轮美奂”的世界,我们能不激动吗?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有理由把教材弄得枯燥无味吗?举起美育的旗帜吧。
  三.理的教育。语文教育也是思想品质的教育。这个“理”,与韩愈《师说》中的“传道”的“道”、宋代理学的“理”一脉相承,当然我们的“理”有全新的时代内涵。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是“理”的内容。语文教育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大道理。
  90后是更加世俗化的一代,不像他们的父辈喜欢讲理想主义,但也是更加理性化的一代,前者决定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理的教育,后者决定我们能够对他们进行理的教育。
  以如何对待金钱为例。教《守财奴》时讲到葛朗台的名言“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并联想到《儒林外史》中严监生挑掉一茎灯草才肯咽气的事,我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金钱观,果然现在的中学生讲实在、实惠、实力,不少学生认为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在千方百计搞钱,有钱的人地位就高办事就成,没钱是万万不成的,有的还说要是自己有个富翁爸爸就好了,讨论很热烈。最后我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说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以正当手段去赚钱是要鼓励的,但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追求金钱不应该是人生的目的,顶多只是实现人生目的的一种凭借,连资本主义国家的富翁如比尔·盖茨、巴菲特都知道要做慈善,把钱捐出来,为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最后说,大诗人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去换美酒”也不失为一种人生大智慧,对不对?这时候,我听到了一片响亮的应答声,所谓代沟不见了。
  以如何看待人生为例。生命的意义何在?怎么战胜挫折?诸如此类,我们教材上也有非常好的回答。《我与地坛》与史铁生、《宇宙的未来》与霍金让我们深深体味人生的滋味,受到深刻的教益;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庄周的“逍遥”、王羲之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让我们久久回味,得到深远的启迪。
  有个词语叫“理趣”,本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这里不妨活用一下,叫做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生动有趣,有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般轻拂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春天”,正是语文老师展示个性魅力的大好时机吧。
  
  尹立新,湖南涟源一中教师。

语文课要滋润学生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