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34

[ 龚艺 文选 ]   

试探巫山方言里的后缀与重叠现象

◇ 龚艺

  内容摘要:巫山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成渝方言片,具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探究巫山方言里的后缀与重叠现象,内容涉及后缀与重叠现象的分类、结构以及与相邻方言区(重庆万州、湖北宜昌)的异同。
  关键词:巫山方言 后缀 重叠
  
  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介于东经109.11',北纬30.45'~32.28'之间。巫山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成渝方言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有大量的由单音节的词或语素作为后缀或重叠而成的词语或短语。巫山方言的使用范围有限,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较少。但是巫山方言属于巴蜀方言区,与该方言区里的其他方言具有类似及相通之处。近十余年来,巴蜀方言的语法研究得到了加强,有论文近30篇,但关于重叠与后缀现象的研究却是很有限的。
  
  一.巫山方言里的后缀现象
  
  1.名词性后缀
  巫山方言中的名词性后缀主要有“子”,“儿”,“杆”,“头”等。对于是否为词缀的判断标准主要采用朱德熙先生的观点:首先词缀都是定位语素,因此所有的不定位语素,我们都不把它看成是词缀;其次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1]
  1.1.以“子”为后缀的情况
  (1)名词+子:瓶子、坛子、烟子、狗子
  (2)形容词+子:矮子、寡子(哑巴)、瞎子、疯子
  (3)动词+子:挑子、拍子、扣子、刷子
  (4)量词+子:面子、头子、个子、扇子
  1.2.以“儿”为后缀的情况
  (1)与单音节名词连用。例如:孙儿、妹儿、毽儿、肚儿
  (2)与单音节名词重叠结构连用。例如:棒棒儿、坎坎儿、洞洞儿、盖盖儿
  (3)与多音节名词连用。例如:豆芽儿、二爸儿、身份证儿、冲天炮儿
  (4)与数量词连用。例如:三公分儿、羊肉串儿
  (5)与数量词重叠式连用。例如:冰块块儿、墨水点点儿、肉坨坨儿、米颗颗儿
  (6)与形容词和动词重叠结构连用。例如:尖尖儿、嘬嘬(音chuai,本意为大口吞食)儿(表啰嗦之人之意)
  值得说明的是,形容词和动词出现名词性儿化的频率较小,不经常使用,数量也不多。
  1.3.以“杆”为后缀的情况
  (1)与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连用。例如:手杆、腰杆、腿杆、脚杆
  (2)与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连用。例如:电线杆、旗杆、桅杆
  1.4.以“头”为后缀的情况
  (1)表日常器物或自然事物类。例如:馒头、砖头、石头、骨头
  (2)与实物名词,表“在……里”之意。例如:屋头、碗头、手头、抽屉头
  (3)与方位名词连用,“在……方向”之意。例如:前头、下头、后头、上头
  2.动词性后缀
  巫山方言中的动词性后缀主要有“倒”、“起”、“着”等。
  2.1.以“倒”为后缀的情况
  (1)表示状态的持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
  例如:站倒起莫走;等倒他一路;把钱管倒莫给他。
  (2)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例如:你走倒(相当于走到)哪儿了?我坐倒操场等你哈;锅里炒倒起嘎嘎(肉)的。
  (3)跟在单音节动词之后,作补语,作为这个动作行为的补充成分,表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
  例如:你睡倒(相当于“下”)休息哈哈;快点把门关倒(相当于“上”);吃倒(相当于“起来”)好吃,弄倒难得弄。
  2.2.以“起”为后缀的情况
  (1)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延续,有时也表示某种状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
  例如:这个饼干吃起还就可以;你看起好年轻哦;这个电脑用起蛮慢;你这件衣服摸起好软咯。
  (2)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之后,动作造成的状态仍在继续。
  例如:窗户开起的;我帮他把包包的拉链拉起了。
  2.3.以“着”为后缀的情况
  通常和“起”一起构成动词词尾,“着”读作zhu。如:你们先搞着起哆哈;你跟他玩着起嘛;你们已经吃着起哒呀?
  3.形容词性后缀
  巫山方言中的形容词性后缀主要有“样”、“生”、“起”、“人”等。
  3.1.以“样”为后缀的情况
  与名词连用,表“跟……一样”之意,例如:水样、草样。
  (1)这个蒸鸡蛋清的像水样
  (2)我的头发乱的像草样。
  3.2.以“生”为后缀的情况
  与形容词连用,例如:好生、怪生。
  3.3.以“起”为后缀的情况
  与形容词连用有三种格式:
  (1)名词+形容词+起,表示某种状态。例如:女人肚子一大起,就基本上干不了重活了。
  (2)形容词+起+动词,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或状态。例如:你只管毛起胆子搞嘛,出了事看哪个负责。
  3.4.以“人”为后缀的情况
  与动词连用,构成动宾型形容词,例如:气人、闷人、养人
  4.助词性后缀
  巫山方言中的助词性后缀主要有“哒”“咩”“嘛”“哟”“咯”等。
  4.1.以“哒”为后缀的情况,位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例如:
  (1)A、——你吃啊饭没得?
  B.——早斗(就)吃哒。
  (2)等到,我马上斗(就)来哒。
  4.2.以“咩”为后缀的情况,位于句中或句末,表停顿或疑问。例如:
  (1)你觉得好吃咩,斗(就)多吃点撒。
  (2)你不是说要来看我的咩?
  4.3.以“嘛”为后缀的情况,位于句末,加强陈述语气或表疑问。例如:
  (1)你莫恁个(这样)起嘛。
  (2)你是不是恩(硬)是要恁个(这样)起嘛?
  4.4.以“哟”为后缀的情况,位于句中或句末,表停顿或疑问。例如:
  (1)你哈(傻)哒哟,买恁个(这么)贵的衣服。
  (2)你想啷个(这么)起哟?
  4.5.以“咯”为后缀的情况,位于句末,表陈述或疑问。例如:
  (1)你啷个(怎么)恁个(这么)早斗(就)走哒咯?
  (2)这个问题那我斗(就)不清楚咯。
  
  二.巫山方言里的后缀现象与相邻方言区里的后缀现象的异同
  
  巫山方言里的后缀现象与相邻方言区里的后缀现象的异同,以万州方言和宜昌方言为例。万州方言和宜昌方言里的后缀现象大体上跟巫山方言相同,只是使用频率和成词数量的差异而已。但是,万州方言和宜昌方言中有一些巫山方言里没有或很少使用的后缀现象,如万州方言里的“客”,如:男客、右客;宜昌方言里的“哒”除了用于句末还可用于句中,如“他喝哒一杯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子”这一词缀在万州方言、巫山方言、宜昌方言中的用法大致相同,但是宜昌方言的“子”尾化现象特别突出,事物之后加“子”是惯常的,万州方言和巫山方言中很多表事物的名词之后都不加“子”,但是在宜昌方言中也要“子”尾化,例如:窗户子、扁担子、灯泡子、眼镜子、刺猬子等。
  
  三.巫山方言里的重叠现象
  
  1.名词性重叠
  巫山方言中的名词性重叠主要有AA、AAB、ABB、AABB、ABBC等
  1.1.单音节名词或名素重叠为AA式,虽然重叠前后的词形不变,但意义发生变化,在词义转移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词语,第二个A应为轻读。
  例如:圿圿(污垢意)、傻傻(音ha)、扯扯、祖祖
  1.2.AAB型重叠形式,B多为名词性后缀,第二个A应为轻读。
  例如:婆婆嘴、块块钱、棒棒儿、巷巷儿。
  1.3.ABB型重叠形式,B有实在意义,第二个B应为轻读。
  (1)ABB与BB意义相同或相近,有时可互换。例如:
  手爪爪儿——爪爪儿 前者指手,后者泛指人或动物的手臂或爪子。
  瘦嘎嘎——嘎嘎 前者指瘦肉,后者泛指肉。
  水塘塘——塘塘 前者指较小的水坑,后者泛指一切大小水塘。
  (2)ABB与B的意义虽然不同,但也有所关联。例如:
  剩脚脚——脚脚 前者指残剩的东西,因为脚是最下的人体的构成,以最末关联残剩。
  病壳壳——壳壳 前者指常年生病的人,因为壳是坚硬的表皮,以干壳关联因病消瘦(皮包骨)。
  树颠颠——颠颠 前者指树顶,因为颠指最高层,以最高处关联树的顶端。
  1.4.AABB重叠形式,AB为名词或名词性语素,表示对一类事物的总称。
  例如:瓶瓶罐罐、边边角角(音guo)、团团转转(周围的意思)、汤汤水水。
  1.5.ABBC重叠形式,C多为名词性后缀,第二个B应为轻读。
  例如:怪啾啾儿、羊丁丁儿(蜻蜓)、酒瓶瓶儿。
  2.动词性重叠
  巫山方言中的动词性重叠现象主要有“V倒V倒”、“V起V起”、“VV神”、VAA等
  2.1.V倒V倒,表示动作持续之后发生其他行为。例如:
  (1)好造孽哦,我走倒走倒摔了一跟头。
  (2)你一天板眼多,想倒想倒说。
  2.2.V起V起,表示动作正在持续。例如:
  (1)酒喝多了,老壳扯起扯起疼啊。
  (2)快点撒,你莫幸起幸起(表慢吞吞之意)的。
  2.3.VV神,表示动作反复发生。例如:
  (1)好冷啊,我直抖抖神。
  (2)我的左眼睛直眨眨神,是不是要发生么里(什么)事哦?
  2.4.VAA式的动词性重叠结构中,V通常为中心词, 具有很强的能产性, 而AA的构成比较复杂, 可以是名词性、动词性等等。例如:
  (1)AA为名词性:你这个裤子要梭边边(缝裤脚)啊?
  (2)AA为动词性:你不要跟我打哇哇(扯东扯西,避免谈话主题),问你么里说么里。
  3.形容词性重叠现象
  巫山方言中的形容词性重叠形式主要有ABB、BBA、AABB、ABAB、ABAC等。
  3.1.ABB式形容词性重叠形式中,A有实在意义,重叠BB式复缀,词义较虚。例如:
  (1)他这个人木杵杵的,你要跟他好生说哦。
  (2)你啷个(怎么)傻戳戳的哟,跟你说了好多回莫恁个(这样)搞了。
  (3)今天蛮冷咯,你穿的恁个(这么)薄飞飞儿的不冷啊?
  3.2.BBA式形容词性重叠结构,词语重心在A上。例如:
  (1)这个苹果抿抿甜啊。
  (2)他的脸嗯是(真是)溜溜圆。
  3.3.AABB式形容词性重叠形式中,AB为基式,重叠的AB是复缀,词义较虚。例如:
  (1)他一天都搞得恁个伸伸头头(表好之意)的,是不是有女朋友了哦?
  (2)她看起来斗(就)大大方方的,我就喜欢这种类型。
  3.4.ABAB式的形容词性重叠形式中,AB为形容词,第二个AB为复缀,词义较虚。例如:
  (1)他女朋友瘦高瘦高的,身材蛮好。
  (2)你现在工作也签了,应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看书了哦。
  3.5.ABAC式形容词性重叠形式中,重点意义在A上,B和C一般为名词,起一个辅助作用。例如:
  (1)你恩(真是)穿的怪里怪气的,哪像个学生嘛。
  (2)鬼撵起来了哇?慌手慌脚的。
  4.副词性重叠现象
  巫山方言中的副词性重叠形式主要为AA形式,AA式副词性重叠形式主要有“将将”、“哈哈”等。例如:
  (1)你来晚了一步啊,他将将才走。
  (2)你过哈哈再来嘛,他还没回来。
  
  四.巫山方言里的重叠现象与相邻方言区里的后缀现象的异同
  
  巫山方言里的重叠现象与相邻方言区里的后缀现象的异同,以重庆万州、湖北宜昌为例,万州方言和宜昌方言里的重叠现象大体上跟巫山方言相同,但是万州方言中有几种重叠形式是巫山方言中所没有的,如动词性重叠+“的”形式:“一V一V的”和“要V要V的”等;还有形容词性重叠形式,这类形容词性重叠形式的基式为A,重叠形式为ABAB。这种重叠形式,在万州方言里表示一种状态。
  笔者从语言词汇学理论出发来研究巫山方言里的后缀与重叠现象,分析了其类型、表义及与相邻方言的区别,以期巫山方言能够更好地弘扬巫山文化、树立巫山形象、促进巫山旅游业的发展。
  
  注释:
   [1]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版,第29页。
  
  参考文献:
  [1]张绍诚:《巴蜀方言浅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刑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翟时雨:《汉语方言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黄尚军:《成都方言词汇》,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5]杨月蓉:《四川方言的三字格重叠式名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6]王作新:《宜昌方言语词的结构组合与语法特称谭要》,《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7]王红梅:《西南官话动词重叠比较研究》,《学术交流》,2006.(11).
  [8]谢群霞:《成都方言名词重叠的类型表义及成因》,《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9]刘红曦:《重庆方言名词的叠音现象》,《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第15卷增刊
  [10]孟令妹:《“儿”后缀的发展》,《语文学刊》2009.(8).
  [11]王光全:《构词域与后缀“-子”的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9.(3).
  [12]李丽、查中林:《试论外来类后缀“门”和“秀”》,《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
  [13]周红苓:《万州方言词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龚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学生。

试探巫山方言里的后缀与重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