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和谐社会为背景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客观现状,主张通过加强学生认识教育、加强学生体验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培养出具有责任感的一代新人成为了教育界的重任。当代大学生中却存在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很好的适应形势,服务社会,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一.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中,却存在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个人,轻集体与社会
西方伦理思潮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形成崇尚独立、自由、个性等观念,过分注重自我,从而导致大学生们忽视了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且当前的大学生都出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舒适安逸的生活使大学生们产生懈怠,自我感觉良好,言行举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为某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埋下了隐患。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遗落。比如:在学生干部的竞选中,好多大学生竞选动机只是为自己赢得一个“辉煌的经历”;对周围社会现象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大学生在入党时,动机也不够端正;在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们重个人,轻集体与社会。
2.重权利,轻义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的形式、经济利益主体以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对大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理想、人生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致使很多大学生把“获得一张文凭,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充分享受自己作为受教育者的权利,不顾及旷课、补考,他们忘了在校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义务,忘了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义务,问得最多的是“国家为我做了些什么?”却很少问“我为国家做了些什么?”
二.努力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根据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需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强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离不开社会,“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社会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社会就不能存在,“社会本质,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而某些大学生却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或分割开来。其实,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流”。个人价值要实现,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大学生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
提高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在责任情感、责任信念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这种体验,使他们能够接触社会、以成熟的观点认识社会现象。例如: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实习基地等建设,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试点推行大学生到基层挂职锻炼计划,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服务、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软实力和熔铸师生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平台,已普遍引起各高校的重视。高校的和谐与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大学是社会的灵魂, 是一个社会能够做出明智选择的主要力量源头。社会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责任感缺失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大力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抵制个人主义对人们社会责任感的腐蚀,不断消除不和谐的因素, 逐步实现社会的和谐。
姜会,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立生,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