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根据读者在阅读中所处角色地位的不同,可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分为知音式阅读和创造式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各有所短,各有所长,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阅读方式,以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文学文本 知音式阅读 创造式阅读
阅读文学作品,既需入得其内,又需出得其外。入得其内,然后才能批文入情,含英咀华,这种阅读方式可称之为知音式阅读;出得其外,然后才能去粗取精,为我所用,这种阅读方式可称之为创造式阅读。在知音式阅读中,读者甘居被动的地位,尊崇作者的权威,努力探求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思路及创作技巧,其主要特征可用“客随主便”一词加以概括。在创造式阅读中,读者以自我为中心,不惜曲解作者的原意,夺作者之酒杯,释自己之胸怀,其主要特征可用“反客为主”一词加以概括。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兴起以来,人们把关注的目光过多地集中于读者的再创造能力,而对作家素质的超群性和作品价值的客观性有所忽略。作家是社会的精英,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作家群体的素质远远高于读者群体的素质,这是不争的事实。马克思曾经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全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①因此,真正地读懂作家,努力地做作家的知音,这应该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首要任务。
世上须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而古今作者常有踽踽独行之感。楚辞《宋玉答楚王问》中有个“曲高和寡”的故事:有个歌手在楚国唱《下里巴人》,群众能够与之唱和的多达数千人;当唱到《阳阿薤露》的时候,群众能够与之唱和的降至数百人;再唱到《阳春白雪》时,群众能够与之唱和的仅剩数十人而已。可见作品越高雅,知音就越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出版时,文坛上的反应非常冷淡,司汤达失望地说:“我的作品也许一百年以后才会被人理解。”数年后,受尽冷落的司汤达饮恨而终,他的葬礼也是冷冷清清,只有屠格涅夫、梅里美和表弟三个人参加了安葬仪式,这就是曲高和寡的缘故啊!
优秀的作品往往被误读得面目全非。例如:伊索寓言《狐狸和乌鸦》本意是讽刺狐狸贪婪狡猾,巧取豪夺;个别小学生却错解为赞颂狐狸足智多谋。又如:朱自清的《背影》本意是表现父爱的伟大,个别中学生却错解为父亲因为失业了,怕儿子嫌弃他,所以才那样辛苦地买橘子来讨好儿子。岂止是普通的读者难成知音呢?即便是有些文化修养高的读者也未必能够做到真正的知音。例如:杜甫的《古柏行》中有佳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文人沈括却指责道:古柏直径仅七尺,高度却达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乎”!杜牧的《江南春》中有佳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明代文人杨慎却指责道:“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做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诸如此类的误读层出不穷,这真是把麒麟当做麋鹿,把凤凰当作野鸡,把珠宝当作砾石啊!
知音难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人相轻、崇己抑人。在古今文坛上,文人相轻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汉代班固与傅毅的文学水平本来不分伯仲,班固却讥笑傅毅写起文章来下笔千言,不知节制。西晋陆机的文才本不及左思,听说左思写《三都赋》,陆机却大加嘲讽道:“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其他又如邢邵不满魏收的陈腐,李清照不满苏轼的豪放,杜牧不满白居易的艳俗,韩寒不满巴金的语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知音难遇,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贵古贱今、贵远贱近。例如:秦始皇读到韩非子的《储说》,非常佩服,以为是古人的杰作,叹息自己不能和作者同时代;一旦得到韩非子之后,却听信谗言,将他打入囚牢。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非常喜欢,以为是古人的杰作,叹息自己不能和作者同时代;一旦得到司马相如之后,却不愿封以高官,委以重任。像秦皇汉武这样的做法,不就和“古代的月亮更加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样无知可笑吗?
要做到真正的知音,先要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之法自古就是读书的要诀。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等;譬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先要考察李清照晚年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然后才能领悟作品感情的沉痛,这便是“知人”。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风俗背景等;譬如读关汉卿的《窦娥冤》,先要考察元代吏治腐败的背景,然后才能领悟作品批判现实的深刻,这便是“论世”。鲁迅先生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②这句话便是对“知人论世”的现代阐释。
要做到真正的知音,还要做到“积学储宝”。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精神的宝库,读者要想进入这个宝库,需有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否则永远只能是个门外汉。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一个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大多数师生在赏析这句话时仅注意到通感的修辞手法,这就好比买椟还珠,忽略了该句的精神内核。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中,“高楼”的意象往往有特殊的含义,譬如汉乐府民歌《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马致远的《金字经》:“夜来西风里,九天雕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可见,在中国文人的眼中,“高楼”常引发登高望远的遐想,催生逃避现实的愿望。《荷塘月色》中出现高楼的意象并非偶然,实际上是作家内心苦闷情绪的委婉表达。
当然,知音式阅读并非是适合一切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有时候,读者与作者在生活环境、人生遭遇、价值观念、艺术修养等方面存在巨大反差,难以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知音式阅读失去了用武之地,创造式阅读便派上了用场。在创造式阅读中,读者不为求知,不为受教,不求甚解,只管把别人的作品当作原材料,对其肢解,加工,润饰,重组,使之变成一部完全适合自己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的新作。那么如何进行创造式阅读呢?技法不拘一格,兹举如下三法:
第一是“饰演”法,即读者钻进作品中,饰演其中一个角色。例如:德国诗人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后,在年轻人中间掀起一场“维特热”,许多读者把自己想象成了维特,他们穿“维特装”(黄裤子、黄马甲、蓝外衣),用“维特杯子”和“维特香水”,甚至还有读者模仿维特自杀!读者对作品中角色的兴趣并非总是和作者一致,读者不仅仅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主角,有时还会把自己想象成是作品中的某个年龄性别、身份地位、价值观念等方面和自己相似的配角,读者一旦饰演这个配角,便把这个配角改造成主角,并对作品的背景、情节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造,以便使自己在饰演角色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
第二是“补足”法。德国文论家伊瑟尔曾指出:“文本是某种竞技场似的东西,在场子里,读者与作者参与一场想象比赛游戏。如果向读者提供了全部的故事,没有给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现存地设置在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厌烦,在某种程度上说,文章未写出的部分刺激着读者的创造性参与。”③可见,文本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本中大量存在的空白,这些空白强烈地刺激着读者“补足”的欲望。文本空白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情感空白、情节空白、思想空白,等等。例如: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写流浪汉苏比在教堂外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正打算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当作小偷抓去坐牢;小说写到这里就嘎然而止,那么苏比被抓时没有有据理力争呢?入狱后对这黑白不分的社会有没有丧失信心呢?出狱后有没有重新做人呢?这些是都是文本留下的情节空白。又如冯骥才的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最后一段文字:“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象有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小说从头至尾都没有描写主人公的心理,矮男人在丧偶之后为什么一直坚持独身呢?他那半举着伞的姿势是否意味着对亡妻的怀念呢?这些都是文本留下的情感空白。读者一旦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补足文本的空白,这就等于参与了文本的创造。
第三是“夺胎换骨”法。宋代文人黄庭坚提倡以“夺胎换骨”法来创作诗文,意即对别人的作品加以改编,使之变故为新,变俗为雅。在创造式阅读中,“夺胎换骨”法的含义是指读者对作品的立意、语言、情节、背景等方面加以改编,使其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心理需要。例如对作品的立意进行“夺胎换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意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现代读者多解读为“真理、正义或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又如对作品的语言进行“夺胎换骨”:庚信《马射赋》中有句“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将此句改造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音律和意境皆胜一筹,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合情合理的创造有如妙笔生花,点铁成金;拙劣的胡编乱造则如狗尾续貂,大煞风景。例如: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佳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评论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④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字千金,随意一字的篡改,就是化金为土了。还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孔乙己》这一课时这样启发学生:丁举人把孔乙己打成这样,孔乙己为什么不去告状?于是她和学生组织了一个模拟法庭,让孔乙己洗尽冤屈,扬眉吐气;甚至有个同学在《孔乙己告状》的作文中,不仅让孔乙己伸了冤,还让孔乙己当了官。这样,原本庄严肃穆的悲剧添上了一条光明的尾巴,结果变成了一部轻松逗乐的闹剧,真令人啼笑皆非。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知音式阅读有助于读者触摸到作家纯洁而高尚的灵魂,接受新知识,获得新教益;其短处在于容易使读者丧失自主性,过分迷信作者的权威。创造式阅读有助于读者培养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其短处在于容易使读者空疏不学,固步自封。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阅读方式,以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02.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44.
③伊瑟尔.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论述[J].上海文论,1988,(5).
④苏轼.东坡题跋第2卷[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86.
杨建猛,安顺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