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正被传统文学界接纳
前不久,网络作家唐家三少与余华、刘震云、陈忠实、贾平凹、莫言、二月河等100余名作家一道当选为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唐家三少”从2010年6月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协的网络作家,到以代表身份首次参加全国作代会,再到当选全委会委员,通过他,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作家正逐渐被传统文学界接纳、包容。生于1981年的张威目前身份是自由撰稿人,他的网名“唐家三少”在网上如雷贯耳,是起点中文网的一位“白金大神”,已经在网上发表12部作品。他还有另外一个外号“码神”——连续86个月不断更新,作品总字数超过2100万字,平均每天更新7000字。这样的连续性高产在大多数传统作家看来并不可取,对他质疑不少。但对于自己的写作状态,张威颇有些自豪,除了手快之外,他每天锻炼、晚上11时以前睡觉,并非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张威坦言:“我这种小说只是希望让广大读者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有所放松。”但同时,他对“文以载道”也有自己的理解:“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正面的,作品中弘扬的都是向善的,也有一定的导向性。”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网络文学还在不断向前走。此前中国作协已经办过3次网络作家培训班,“他们思维非常活跃,但是都说任务太重,每天都要更新,根本顾不上打磨,因此文学性上肯定有所欠缺。”他坦言,网络作家的创作非常自由,所涉及的一些题材非常新鲜,是传统作家写不了的,但在文学性上确实有待提高。
●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2011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北京举行。评委们认真讨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最终评选出12篇作品。作家方方的作品《武昌城》和海飞的作品《向延安》获得长篇小说奖,这两部长篇被文学界认为是年内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另外,在中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获奖作者中,既有重要的小说家骆以军,也有实力派诗人路也、歌手周云蓬、年轻有为的王十月、李浩,还有“80后”代表性人物蒋峰。由《人民文学》杂志发起的“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也结出果实。作家乔叶的获奖非虚构作品《拆楼记》和《盖楼记》,以毫不妥协的有力笔触,描绘出利益之下人与人之间真实甚至是残酷的角力。《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华语文学创作力量的多样性,而文学要承担起表达这个时代和现实的责任。
●《春尽江南》获新京报“2011年度文学图书”奖
由新京报主办的2011年度好书致敬礼日前在揭晓出6本致敬图书的同时,2011年度图书畅销榜也同时现场发布。江平、资中筠、沈昌文、杨天石、格非等百位知名文化界人士参与了致敬典礼,并共同回忆一年来的阅读盛宴。在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投票后,《资中筠自选集》获得2011年度图书,80高龄的学者资中筠亲赴现场接受致敬。格非以《春尽江南》获选年度文学图书,年度商业图书得主则是2011年末掀起阅读潮流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引进书《批评官员的尺度》获得年度社科图书,年度历史传记图书则由杨天石《帝制的终结》获得。同时,在2011年度引起极大关注的《朱镕基讲话实录》,获得了新京报的特别致敬。几种获奖图书虽然方向不同,却呈现出聚焦历史、关注现实的共同特质。此外,今年年度图书中生活类好书空缺。主办方表示,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对生活类图书最核心的品类养生书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规范,并对28种编校质量不过关的养生书采取了限期整改的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年度生活图书的空缺,表达了读者对这一图书出版领域的更多期待,期待能有更优秀也更健康的读物,来参与人们的阅读生活。
●曹文轩《青铜葵花》第二次出法语版本
日前,作家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售出法国图书俱乐部(France·Loisirs)版权,在法国引发了一阵“青铜葵花”热。这已经是《青铜葵花》的第2个法语版本,此前,在2008年,《青铜葵花》曾经将版权授予法国比基艾出版社(Edition·Philippe·Picquier),在当年引起不小的轰动。France·Loisirs是法国最大的图书俱乐部,拥有会员450万,属法国熙德集团和德国贝塔斯曼(Bertelsman)公司所有,是一家跨国公司。该俱乐部为其成员提供的图书,均是从图书市场中挑选的取得成功的新书,由俱乐部再版。《青铜葵花》之所以获选,是由它本身的内容品质以及在法国良好的市场表现两者共同决定的。《青铜葵花》描写了城市女孩葵花与乡村男孩青铜成为兄妹相称的朋友的故事。作品人物独特鲜活,叙事简洁流畅,文字纯净唯美,意境高雅清远,情感真挚深沉,字里行间充盈着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人间真情,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一经出版便迅速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大奖项。该书出版至今6年,已经在国内重印50多次。
●严歌苓最新长篇小说《陆犯焉识》问世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创作的将近40万字的《陆犯焉识》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她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创作史上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转型之作。严歌苓近年来一直萦怀于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陆犯焉识》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20世纪的中国百年历史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将知识分子陆焉识在历史和政治的夹缝中的艰难挣扎与生存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在主人公陆焉识身上,严歌苓寄寓了对祖父那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境遇的探寻,也间接表达了对知识分子身上的坚韧与理想的仰望。
●麦家以《刀尖》封笔“谍特”小说
麦家最新长篇小说《刀尖》近日出版,小说写了整整8年,堪称一部“刀尖上行走”的谍战史诗。麦家表示这是他写的最后一本谍战特情类型小说。根据麦家自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颇具传奇意味,缘起可以追溯到麦家报考军校的1981年夏天。当年,麦家前往福州报考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在考场外乘凉时偶遇一位营级参谋,当对方得知麦家的情况后,便说服众考官给这位总分不高但数学是满分的考生进行了体检。于是,麦家如愿成为军校生,并出人意料地从这里走向文坛,带出了谍战特情小说的一纸风行。当《解密》和《暗算》在福州引起轰动后,这位当年的参谋和夫人带着整整一箱材料专程到成都,希望麦家能帮他们写写“箱子里的事情”。原来箱子里的档案资料全部出自参谋夫人的父母——二人曾是从事谍报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由于身份特殊,这些档案时隔多年后才被转交到他们的女儿手中。这批档案总共有七八十万字,麦家读完材料,创作冲动十分强烈。2003年11月,他完成了第一稿,2008年底完成第二稿,其后,又对作品做了多达数十次的局部修改,终获准对外刊发。在这本书的前言中,麦家回顾了长达8年的创作历程,并感慨道:“这本书的作者已经不是我了,我所做的不过是一个编辑的工作,理当退到作者幕后。甚至,我不相信哪个作家能写出这么好的书。事实上,好书都不是作家用笔头写出来的,而是有人用非凡的生命、非凡的爱、非凡的经历谱出来的。”
●韩寒新杂文集《青春》出版
韩寒最新杂文集《青春》日前由万榕书业正式出版,书中收入了韩寒2年来在博客上发表的杂文,以及数篇从未面世的文章,比如杂文《纪念母校:致青春预备役》和两篇演讲,其中两篇公开演讲分别是在上海嘉定区世博论坛上发言和母校松江二中周年庆演讲。韩寒曾在厦门大学也有一个公开演讲,但这篇演讲稿此次没有收入其中。多篇在博客上昙花一现的文章,此次也在《青春》中恢复。《青春》一书中大部分文章来自韩寒两年来的博客,所以也是对过去不长的时间内对中国社会的一个记录。可以用数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本杂文集,比如世博会、房价、荆州挟尸要价、微博转发寻找被拐卖行乞儿童、富士康员工跳楼等等。书名《青春》来于本书第一篇同名文章,讲述了一个月薪1200元、生活在上海郊区的年轻人的绝望,他和那些富士康员工们的绝望构成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但《青春》并不是照搬韩寒的博客。据出版方介绍,在出版过程中,书中很多文章经过韩寒重新编辑、删减和增补,与博客上最初的毛坯文章有些许不同。事实上,《青春》也是韩寒首部海外繁体字版出版时间早于大陆简体字版的作品。此次万榕书业出版的简体版《青春》,去年底曾由台湾新经典图文在台湾出版,并成为韩寒在台湾最畅销的一本书。但万榕书业表示,因为经过韩寒本人的后期编辑,此次简体字版《青春》在内容上与台版存有较大的差别。
●《盗墓笔记》推出大结局
《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近日发布,以创作《盗墓笔记》而名声大噪的南派三叔以1580万,位居第二。而作为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品,《盗墓笔记》的1—7册销量创下接近1000万册的好成绩,并将于2011年底推出大结局。《盗墓笔记》创作自2007年,作品以一群盗墓贼挖到一部战国帛书,残篇中记载了一座战国古墓的位置,而这群盗墓贼在诡异事件后几乎全部身亡的惊险惨烈故事开篇,历经7部的曲折回转终将于第8部结束。5年来,《盗墓笔记》以其悬疑惊险的故事构成,成熟老辣的情节设置,讨人喜爱的小说人物性格等多种创作优势,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和追捧。
●铁凝称前辈作家的情怀与风骨不能丢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日前在会议上表示,“我们是一个有五千年优雅文明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国。我们的一些前辈作家,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财富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能看到情怀、良知、风骨和修养。这些东西今天还要不要?我觉得我们要呼唤,不能丢失这些。”铁凝说,历史给了我们文艺工作者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我们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把握时代深层脉动的力量?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创作者只有内心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才有可能创造出启迪心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所以,我们的作家一定要珍惜机会。
●王蒙认为文学是个艰苦的劳动
日前应湖南省作协邀请,王蒙担任“文学名家大讲堂”首任嘉宾,在毛泽东文学院登坛布道,与广大湖湘文学爱好者零距离交流。王蒙认为:“文学是个艰苦的劳动。如果拒绝艰苦,等着天上掉杰作,那比天上掉馅饼还难,几乎不可能。”对这个问题,他阐释得非常详尽。他说,当然,人们也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会认为绝妙的作品是“天假其手”。确实,作家在创作中,会经常进入一种行云流水、文如泉涌的状态,但那都是建立在勤奋写作的基础上。没有呕心沥血的苦干,是出不了成绩的。天才也是汗水加泪水得来的。对于如何保持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他这样回答:“我的兴趣比较广泛,不是只盯着一样东西,城市我也有兴趣,农村我也有兴趣,少数民族、国外我也有兴趣。时间的长久和关注空间的扩大,是和创作有关系的。死盯着一样儿,写着写着也就差不多了,自个儿也烦了。”他还认为,好的作品,不受年龄的限制。他举例道,肖洛霍夫开始写《静静的顿河》的时候才16岁,《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但它们都能够被不同年龄的人所接受。真正好的作品,不受年龄的制约,也不受地域的限制。他透露,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带纪实性的中篇小说正在他的创作计划中。
●张炜认为一个人不能随便称呼“作家”
作家张炜日前在《南宁晚报》发表文章称,“作家”这个概念不能随便使用,若是记忆没有错误的话,有数的人从来没有在文章或公开场合说过自己是“作家”。将这两个字作为职业称谓的,最早是从港台那边传过来的,一个人只要写作,就说是一个“作家”。其实这种事是很难知道的,那是未来得出的判断,或来自他人的判断。如果一个打仗的人,人家问是干什么的,他自己能说“我是一个军事家”?一个当官的能说“我是一个政治家”?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能说“我是一个科学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从小就受一种思想影响,被告知不要受资产阶级观念的影响,不要有太重的成名成家的思想———可见这也是很难的事。当然,在成长的道路上,渴望成名成家是很自然的,问题在于有人觉得当一个科学家很难,当一个政治家更难,当一个军事家几乎不可能,于是就想当一个“作家”,以为再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实际上当一个作家同样难,甚至更难。看看词典上的词条,可见“作家”不是作为一个职业概念来确立的,那得有高超的技艺,广博的修养,杰出的成就。所以一个人动不动说自己是“作家”,未免太不谦虚了。在文学职称评定中,没有“一级作家”“二级作家”这样的提法,而是称为“创作员”,这才是对的。
●莫言期待孔乙己在当代复活
邱晓雨撰写的作家访谈录《用文字呐喊》日前在清华大学首发。首发式上,莫言、李洱、陆建德等文学界人士举行了“文字里的中国人”小型论坛。莫言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各行业各领域发生深刻变化,这样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作品,但至今还没有出现。究其原因,莫言认为问题出在作家身上,他建议作家们不要盲目抱怨,要从自身找原因。《用文字呐喊》记录了阿来、莫言、张贤亮、贾平凹、韩少功、迟子建、张抗抗、陈忠实等中国作家的人生故事和创作感悟。论坛上,当主持人问及文学与商品的关系时,莫言笑称自己刚从孔乙己酒家吃过饭,第一道菜上的就是茴香豆。由此他想到文学形象已经演变成商业品牌,他希望同代作家的作品里面将来有类似“孔乙己”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出现,有类似茴香豆这样的细节,能够被后代人口口相传。在此前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莫言曾表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明出来”。对于这一观点,新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莫言首次阐述称,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空前绝后的时代。他说:“时代具备了产生伟大作品的物质基础或者资源基础,剩下的就是作家的胸襟、气度和才华。过去我们经常听到老作家抱怨,我觉得不能抱怨这个社会没有给你提供机会,应该怨自己,或我们没有才华,或我们没有理论和思想,或者我们本身的人格有缺陷,所以影响了我们写出伟大的作品。当然,我想中国有这么多作家和正在成长的作家,伟大作品总会出现的。”
●村上春树与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话集出版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新潮出版社近日公布,刚刚荣获第23届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以及笔下小说《挪威森林》的电影版刚刚在中国上映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近日联手推出对话集《和小泽征尔先生,谈论音乐》。据媒体报道指出,这本对话集的内容是去年夏天开始的一年时间里,小泽征尔和村上春树在东京青山、神奈川县,乃至美国夏威夷、瑞士的日内瓦湖湖畔、在日内瓦到法国巴黎的列车内等等各种行程期间的对话。由村上春树亲自拟定主题起草原稿。村上春树本身是小泽征尔的忠实粉丝,两人谈到了许许多多的音乐话题,比如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剧的兴趣、小泽征尔的恩师斋藤秀雄的事情、著名指挥家卡拉扬、伯恩斯坦的记忆等等,都是些跟音乐有关很有深度的话题。新潮社方面自信十足地表示:“是非常融洽的音乐话题,不仅是音乐迷,文学迷们相信也会很喜欢的一本书。”
●瑞士当代小说译丛新书发布
继去年推出《如此一天》《假期伴侣》《游泳回家》和《耳朵没有眼睑》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再度推出两本瑞士当代小说《百日》和《沙心》,并于日前举行新书发布会。《沙心》作者瑞士作家丹尼尔·戈奇也来到发布会现场,与中国作家陈丹燕、路内等人就中瑞文学进行交流。2008年,一项把瑞士德语文学译介到中国的文化项目正式启动,十位瑞士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将陆续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引进出版瑞士当代有影响的书籍。《沙心》被誉为“近年来瑞士最佳长篇小说之一”,小说描述了一个联合国观察员弗兰克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难民营的经历。《百日》是作者卢卡斯·贝尔福斯的小说处女作,它以一个亲历者的口吻,讲述了瑞士援非人员戴维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所见所闻,自2010年出版以来,先后获得席勒文学奖、雷马克和平奖等六项文学大奖。
●“纯真博物馆”有望明年开馆
将情侣的私物收集,自建一个博物馆,每件物品背后都带着爱的味道,这个疯狂又文艺的想法,由土耳其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写成小说《纯真博物馆》。近日,记者获悉,这座自建的“纯真博物馆”有望在明年初开张。该馆是作家异想天开的产物,亦为其小说《纯真博物馆》的副产品。书中的恋物癖富家公子凯末尔追求表妹不得,遂窃取妇人私用器物,如发夹、手帕、掉落的头发等。像小说共分83章一样,馆藏拟分83个主题,约1500件展品。除上述私用家什外,还有照片、电影、模型、车船票等,展示过去半个世纪的伊斯坦布尔风情。纯真馆最初计划2008年10月开张,却因选址、建筑工期、成本等因素搁置至今。按最初计划,该馆位于伊斯坦布尔楚库尔主麻区达尔戈奇·契柯玛泽街24号,但馆址现已改到托法那区。
●第62届美国国家图书奖揭晓
第62届美国国家图书奖日前在纽约曼哈顿华尔街的Cipriani餐厅颁出。今年4位获奖者中,3位是女性,其中两人是非洲裔美国人,一位是越南裔美国人,女性、少数族裔,成为本届美国国家图书奖两大关键词。而曾经袭击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被两位获奖作家写入书中。美国国家图书奖始于1950年,每年举行一次,今年共设4个文学奖,1个公共服务奖和1个杰出贡献奖,每位获奖者均获得1万美元奖金。今年美国国家图书奖4个文学奖获得者都没有太大名声,所以很多参加颁奖仪式的出版商在颁奖之前就开始抱怨。进入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的作品,大部分都很陌生。其中,黑人女作家杰丝米妮·瓦德凭借《拾骨》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文学评论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以文学史著作《扭转:世界如何走向现代》获得非小说奖,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是今年获奖者中最德高望重的,堪称当代西方学术界新历史主义批评流派泰斗。诗歌奖颁给了女诗人妮基·芬妮的第4本诗集《拦截和分离》。童书奖颁给了越南裔作家Thanhha·Lai的《离开和回归》。独立书店Books·&·Books创始人米歇尔·卡普兰被授予美国国家图书奖公共服务奖,卡普兰同时也是迈阿密国家书展的创始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杰出贡献奖授予了84岁的纽约诗人约翰·阿什贝利,他是二战后纽约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迄今为止,他已出版20本诗集,《凸面镜中的自画像》获得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