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26

[ 徐坤宇 文选 ]   

浅谈系词“是”的演变

◇ 徐坤宇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句式结构,并且结合系词“是”的产生时代,认为“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中的“是”应该是个指示代词,而非系词。同时在众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更倾向于冯胜利的观点,认为“是”的演变是由于指代功能的弱化导致了主谓之间“停顿”形式的逐渐消失。最后,越来越多的副词先后出现在弱化了的“是”之后,停顿终于让位给了“是”,“是”由此而变为系词。
  关键词:系词 是 功能弱化
  
  
  一
  
  系词“是”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演变过程。在汉语史研究中,一般认为上古汉语没有系词,系词“是”是战国末期从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战国晚期以前的古汉语中没有系词。例如:
  “仲尼,日月也。”(《论语·子张》)
  “孔子,贤人也。”(《战国策·赵策》)
  “姬姓,日也。”(《左传·成公三年》)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中都不含有系词。这已经得到王力的证明。1937年王力先生发表了《中国文法的系词》一文,针对系词“是”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三点看法:
  (一)在先秦汉初的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论语·里仁》中提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里的“是”属指示代词,但从位置上看很像判断词。但要知道,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是很不相同,它不用判断词,多数情况是在判断句的位于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战国策·齐策四》)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另一常见的形式。例如:
  “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
  有时候,“也”字可以不用。例如:
  “兵者,不详之器。“《老子》
  为了强调宾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把宾语提前,这是古代汉语比较常用的一种语法手段。如例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就是这种情况。
  (二)系词“是”后起,它由上述句式的“是”演变而成。
  (三)系词“是”的形成大约在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
  王力在《古代汉语》进一步指出,“是”在先秦时主要用作指示代词,汉代以后才逐渐用作判断动词,魏晋以后就用的更加普遍了。例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时的“是”已经演变成一个判断词,前有副词“必”修饰,后有专有名词“豫让”作宾语。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先秦时代,“是”不作判断词用。有时它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够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如: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这个“是”所处的地位,就很像判断词。但它实际上仍然是指示代词,复指“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等于“此禹桀之所同也。”,意思是“这些都是禹桀之所同的。”《荀子·天论》接着说,“繁启蕃于春夏,蓄积收臧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是又”等于“此又”,意思是“这些又”。如果“是”是判断词,就应该说成“又是”,而不能说“是又”。因此这里的“是”应该是个指示代词。
  以上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的“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从句式结构上看,“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与“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基本相同,而且都出自《荀子》,所以无论是从时间上的演变序列,还是从句式结构,我们都有理由相信,这里的“是”就是指示代词,用来复指“树鸣星陨”,充当主语。
  其次,按照冯胜利老师的说法,“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可以有两种分析法:
  (1)“树鸣,星陨”是主题化主语,“是”是指示代词,它处于主语的位置,与主题化主语同指;
  (2)“树鸣”和“星陨”分别是两个句子,“是”和它的谓语是另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只含一个主语,它跟紧接其前的那个(或几个)句子同指;
  冯老师认为,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停顿,正由于停顿必须出现在两个成分之间,因此这个停顿很难由孤零零的一个谓语来维持它。避免这一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在主语(主题)的位置上放上一个指示代词,以便让停顿出现在它应在的位置上,即在它的前后两旁各有一个成分。因而,冯老师认为“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的“是”应该是个指示代词。
  笔者十分赞同冯老师的观点,通过文本分析外加系词“是”产生的大致时代,还有句式结构都可以推断,“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的“是”,是个指示代词。
  
  二
  
  关于“是”的演变, 最通行的理论是王力提出来的(1940年):“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字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是’字经常处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1]。后有Sian(1986年)向王力的理论提出挑战,质问如果指示代词“是”具有复指功能,那么新的一代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是如何不再把它当作一个复指代词的。他认为系词“是”最早是作为一个肯定词进入汉语的,即系词“是”来自肯定词;也有一些学者试图对王力先生的设想加以补充和发展。敖镜浩先生认为指示代词“是”作主语时与谓语临时移位就使“是”兼有指示代词和动词特点,在此基础上,它进一步发展为完全的动词,并最后成为系词。[2]冯胜利在《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则通过假设, 在王力观点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上古汉语判断句的构成,其主谓之间必有一固定的语音停顿。根据这一分析,‘是’的来源及其发展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解释,在日趋增多的新型判断句中,亦即[S1 S2……predicate]的结构中,主语位置上‘是’的指代功能不断弱化,‘是’的弱化导致了主谓之间的‘停顿’形式的逐渐消失。最后,越来越多的副词先后出现在弱化了的‘是’之后,停顿终于让位给‘是’,‘是’由此而变为系词。”[3]
  冯先生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一文中说:“副词把复指的‘是’从主语位置推进停顿位置,‘是’就跟停顿融合,开始失去它的复指功能,停顿就会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更多的副词出现在‘是’前,说话者就有更多地依据创造一条有关判断句的新的语法规则:‘是’作动词,于是变化完成的例子开始出现”。
  董希谦在《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中认为,判断词“是”由形容词“是”的本义引申发展而来。
  孟昭水在《试论判断词“是”的形成原因及形成时间》中讲到,“是”由复指代词演变而来的,它形成于战国后期。判断词“是”在演变的过程中主要受到了形容词“是”的影响,首先,复指代词“是”所处的位置以及复指作用的虚化,是转化为判断词的第一个内在要素,其次,复指代词“是”所含有的确认作用,是演变为判断词的另一个重要内在要素。
  聂忠泽认为,形容词“是”活用后表判断,“把‘是’用在判断句中,是按‘正确—认为正确—活用表判断’这条途径发展而来的,而不是由代词发展来的。”
  冯春田认为,系词“是”来源于“实在”、“真实”义的形容词“是”,因为这种“是”在语义上具备了向系词发展的基础,在结构上可以是后面的成分。美国学者颜祥霖也提出系词“是”来于肯定词“是”的看法,与冯老师的意见接近。
  笔者更倾向于冯老师的观点。主张主语位置上“是”的指代功能在不断弱化,“是”的弱化导致了主谓之间的“停顿”形式的逐渐消失。最后,越来越多的副词先后出现在弱化了的“是”之后,停顿终于让位给了“是”,“是”由此而变为系词。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敖镜浩.论系词“是”的产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
  [3]冯胜利.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系词[J].古汉语研究.2003(1).
  [4]唐钰明.上古判断句辨析[J].古汉语研究.1993(4).
  [5]吴峥嵘.系词“是”的成因再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
  [6]董希谦.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 1985(2).
  [7]孟昭水.试论判断词“是”的形成原因及形成时间[J].泰安师专学报.2000(1).
  [8]聂忠泽.“是”字表判断的脉略[J].自贡师专学报.1993(2).
  [9]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徐坤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浅谈系词“是”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