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28

[ 程煜 文选 ]   

《古船》中隋抱朴形象浅析

◇ 程煜

  内容摘要:隋抱朴是《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他是历史铸就的一座苦难的雕像。本文对他患有的“怯病”进行探寻,浅析“怯病”的症状以及患有“怯病”的原因,对隋抱朴的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隋抱朴 怯病 症状 原因
  
  隋抱朴是《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他是历史铸就的一个孤独痛苦的灵魂。他在与见素的一次谈话中就说到他自己有病,是“怯病”,这话说得真切,是的,他“怯病”。
  
  一.“怯病”的症状
  
  自从隋家家道中落以后,抱朴一直呆在那小磨屋里,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整个显得呆滞、懦弱无力。但是他仅仅只是这么呆坐着么?不。他在思考,不停地思考,这也正是他的“怯病”的最大的症状之一,大声地说出他的思考,他不敢走到人多热闹的地方去。他的“怯病”在小葵那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对小葵又爱又怯,甚至怯大于了爱,他始终不敢直面小葵,他一直在徘徊中挣扎。在见素的眼中,隋抱朴“胆子小得像芝麻”,他不敢去承担,一直在逃避。但最后,抱朴走出了老磨屋,接管了粉丝厂,他说“我再也不会坐在老磨屋里了”“老隋家还会出下洋的人”,字字珠玑,这大抵可以看做他正在治疗者自己的“怯病”吧,但是这代价太过惨重了。
  
  二.“怯病”的原因
  
  1.苦难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之于抱朴亦如是。自从抱朴记事起,苦难就已经集结在他的周围:父亲每天不停地算账、还账,最后骑着老红马惨死在高粱地里;依然还是孩子的他目睹了后母的死亡,那是不能磨灭的记忆;从土改到文革,他见证了太多的死亡。洼狸镇上充满了苦难、杀戮。“洼狸镇人受的苦太多了,流的血太多了,他们饿得厉害,吃树叶吃草,最后把白土和石粉也填进嘴里。”
  这一切的苦难与痛楚抱朴都眼睁睁地看着、经历着。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从孩提时代就目睹了那么多的死亡,他完全是在一个苦难的环境中成长的,那这环境的所带来的心灵的震撼该是多么地强烈。正是这苦难的环境,也是隋抱朴怯病形成的重要的客观原因。
  2.血脉相连
  从某种程度上说,抱朴的病有着遗传的因素。父亲隋迎之凭直觉感受到时局的变化,他总是忧心忡忡,算过帐后将大半产业交给国家,只留下一个小粉丝作坊,最后连剩下的这个也交出去了。而作为长子的抱朴在那么一个家族里势必是要承受更多,更何况是像抱朴那么一个心细如尘的长子,对抱朴似乎就是与父亲有着一种无法割断的血脉联系。他们的身上流着的是相同的血液,都带着一种“怯病”。隋抱朴一直强调“不要忘记父亲”,一直强调他是父亲的儿子,是老隋家的长子,这是怎么也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这让隋抱朴一直觉得老隋家的人是有罪的,这是从父亲那里承袭下来的。镇子上出了什么事,他老觉得是自己做的,这是一种深刻的原罪意识,而正是这从父亲那里沿袭下来的无法割断的血脉联系使得抱朴一直忍受着苦难,得了“怯病”。
  3.人道主义情怀
  如果抱朴的心能够再狠一些,那么也许他也就不会这么挣扎,那么也许他就不会得这病了。前面说到的环境与血脉的因素怎么说都是客观的,对抱朴的病也只是影响,而真正的决定在于抱朴自己,因为抱朴怀着一种人道主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活着,而这也正是抱朴的魅力所在。
  隋抱朴所思考的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他思考的是苦难的镇史,将自己的灵魂放在道德的十字架上,夜不能寐。抱朴只是一介平民,本可以自扫门前雪,但是他却毅然担起人类的苦难,将自己放在人类灵魂的道德的十字架上,去思考人性。他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为周围的人去为整个镇子的人忧虑。很难说隋抱朴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但是可以很肯定地说,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而正是因为他太沉浸于自己的责任以至于失去了行动的能力,让人觉得他是不负责任的,他只是责任感太强而压倒了他的行动能力。而正是这强烈的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造成了他的怯病的根源。
  “在中国当代功利化的世俗环境中,隋抱朴对道德的绝对性追求已成为一种虚妄的形而上,他监守内心自省的道德原则,悲悯苦难人生,以受虐者的宽容面对历史的暴虐,给文坛以巨大震撼。”隋抱朴的“怯病”伴随着他的一生,也震撼着当代文坛。
  
  程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古船》中隋抱朴形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