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53

[ 田甜 文选 ]   

论《暮光之城》中的蛮族入侵

◇ 田甜

  内容摘要:“文明”和“野蛮”总是站在pk的擂台上,互相抗衡。人类早已步入文明的时代,如果说“文明”是种必然,那么“野蛮”就是偶然的集体挑衅。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挑衅其实也是对文明世界的一种文化补偿。
  关键词:野蛮文化 吸血鬼 狼人 蛮族入侵 兽性与人性
  
  余秋雨在《文明的碎片·题叙》中说:“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地为它呼喊几声。”好像“文明”和“野蛮”总是站在pk的擂台上,互相抗衡。人类早已步入文明的时代,如果说“文明”是种必然,那么“野蛮”就是偶然的集体挑衅。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挑衅其实也是对文明世界的一种文化补偿。
  不论是畅销小说,还是影视作品,野蛮已经以一种文化的方式侵入到艺术作品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自己的魅力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近年来,一直火爆于人们视野之中的成人童话,就对“野蛮”不离不弃。英国作家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魔戒》三部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魔幻征战的野蛮世界,而J·K罗琳的《哈利·波特》则用魔法营造了一个次空间的世界,那里包藏了无数的野蛮族群。近期最让人称道的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所写的《暮光之城》系列,仅在美国本土,销量就已超过5000万册,全球销量突破8500万册。
  在我看来,暮光系列畅销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里面轻快浪漫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成功应该归结于小说里吸血鬼和狼人这些蛮族角色的魅力。在这部小说里,梅尔将野蛮异族安插在人类的周围,让它们成为女主人公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到人类现实生活中里。这种野蛮的现实性,以及与野蛮的共存性,满足了人们对野蛮文化的诉求。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暮光之城》这部小说中描述的蛮族——吸血鬼和狼人,诠释野蛮文化在文艺界的地位。
  
  一.野蛮成因
  
  语言是用于区别事物的量尺,从礼仪规范到文学艺术这些反应人类文明的条条框框则是用以区分人与兽的界限。当这些界限被打破时,野蛮就出现了。
  (一)心理成因
  精神分析学家梅妮克·莱茵曾提出这样的理论:“6个月到12个月的婴儿想要以各种方法伤害他母亲的念头,在于除去虐待狂的趋势用牙齿、指甲和排泄物和用他的整个身体,转化成为各种危险的武器表现出一副惊人的,但不是对于我们的思想不相信的图景。”
  在这个理论里,婴儿在意识形成阶段,用牙齿、指甲和排泄物等去伤害母亲的念头,可以说是一种野蛮心理的写照。换句话说,野蛮其实是潜藏于意识之初的。
  (二)原始逻辑
  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我们的祖先是由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所以在潜意识甚至是意识中都会留有动物性的痕迹,这里所说的动物性就包含了野蛮的因素。
  我们毛发退化、尾巴消失、四肢伸展,我们能直立行走,拥有发达的大脑。不论是从外形还是思维,人类已经与动物划清界限。但实际上,从远祖那里继承而来的原始逻辑依然根深于我们的行为方式中,这种逻辑是作为动物生存本能存在的。所谓生存的本能,其中就涵盖了非理性的野蛮行为。
  
  二.蛮族入侵
  
  在《暮光之城》系列中,作者成功的将两大蛮族镶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里,是吸引读者的至关要素。可以说,是吸血鬼和狼人拯救了这个平凡无奇的爱情小说,让它一跃畅销榜。
  (一)野蛮异体——吸血鬼
  吸血鬼(vampire),意思是嗜血、吸取血液的怪物的意思,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
  吸血鬼并不称呼自己为vampires,而通常自称为Kindred(血族)。一旦成为血族的一员,便获得不死之身,或者说是一名活死人。血族是异于人类的生物,身体组织发生全然的变化。它们的牙齿可以任意抽长,虽然大部分的时候为了掩饰身份会隐藏起来。当血族吸血之后,会用自己的办法令伤口愈合以掩盖痕迹。由于微血管已不再饱含血液,因此血族的皮肤特别苍白。它们可利用体内的血来治愈自己,当受到伤害时,体内的血液会集中到伤处,伤口附近泛出紫红色,很快即能痊愈。
  血族不用进食,但需要不断吸取鲜血。当血族感到饥饿时,会对鲜血产生强烈的渴望,这种欲望的强烈程度,不是人类能够领会的。但是他们只吸取恶人的鲜血,对好人只采用点吸的方法。他们通常出现在大型舞会上,拥有读心和透视的本领,找出恶人采取行动。
  吸血鬼作为主要角色出现在《暮光之城》中,它们是以完全异于人类的一种族群存在。作为野蛮族群,它们靠吸食血液为生,挣扎与人性和兽性之间。在小说中,这种人性与兽性的取舍也表现的尤为突出。
  (二)野蛮同体——狼人
  近半个世纪以来,狼人无疑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种怪物平时从外表看与常人并无不同,但一到月圆之夜就会变身为狼。“Werewolf”是古萨克森语wer(义为人)和wolf(义为狼)的结合词,之所以把人放在前面,把狼放在后面,是因为狼人的变形过程是由人至狼。
  希腊神话中的狼人被称为“Lycanthrope”,其中“Lykos”是狼的意思,“Anthropos”是人的意思。相传莱卡翁(Lycaon)是阿卡迪亚(古希腊山地牧区,以境内居民生活淳朴与宁静著称,后来成为“世外桃源”的代名词)的国王,拥有许多妻子、五十个儿子和一个名叫卡里斯托的女儿,有的故事说莱卡翁是一个残暴的国王,有的故事说莱卡翁是个好国王,但他的儿子们却不敬神,总之,宙斯在前往阿卡迪亚的时候因其招待不周而大为光火,遂将莱卡翁变为一匹狼。阿卡迪亚人在十八世纪遭到放逐,此后移居美国,居住在阿拉巴马南部和密西西比东南部,混有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的血统,他们将狼人称为“Loup-garou”。
  小说中,狼人以暗线的形式牵制着读者的好奇,它们半人半狼是兽与人的结合体。这种蛮族一半用于表达人,另一半则用以表达兽。所以,它既是两极天使,像是有分裂人格的精神病人,既能将野蛮表达至极,也能用人性温暖人心。
  (三)野蛮中的人性
  不论是吸血鬼还是狼人,在它们的野蛮中,我们都能看到人性的阴影。正是这些野蛮中的人性,让这些角色表达了异于外界的自我,成为小说中鲜明的标识点,受到读者的追捧。
  换个角度来看,小说是用野蛮中的人性来转述人性中的野蛮。正是那些匿藏于意识之外的野蛮情愫,让我们领悟到人的动物性真相。使文本能引起共鸣,且更具有功能性。
  
  三.野蛮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野蛮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
  (一)野蛮特性
  简单来讲,野蛮具有三个特性,即强制力,无束缚,回归自然。
  所谓强制力,指的是对欲求的暴力实现,即野蛮的实施方式。
  无束缚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非理性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束缚;另一方面是指“完全自由”的实现,这里“完全自由”是只忠于自己的自由,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
  回归自然则指的是回归原始,追寻古朴,野蛮中野性的实现。
  (二)野蛮文化内涵
  在我看来,野蛮文化即用来表达人性中的野蛮的文化,具体来讲它指的是人们启用思维逻辑里的野蛮机制去理解生活、操作生活的一种文化。
  野蛮文化正以多种文本方式侵入人们的视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野蛮是人性的异化还是人的异体?可否认为,对野蛮的热衷其实是对人性的升华,对人之初的追溯,这也是野蛮将以一种文化影响文艺作品的原因。这种文化追本求源,重启人类的原始思维,瓦解被躯壳束缚,被理性、文明、法律规范等禁锢的本能与本性。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源:《暮光之城》系列图书原文下载。
  [2]网络资源:百度知道。
  [3]《精神分析学导论》,(奥)阿兰·瓦尼埃著;怀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田甜,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暮光之城》中的蛮族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