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面对一篇篇课文,我们教师到底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对于文本到底该怎么解读等问题常常困扰着语文教师。我校针对阅读中的文本解读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在此,我想结合三个经典文本的教学案例来谈谈经典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经典 阅读 人物比较 课堂辩论 质疑斟酌
2008年,宜昌市教研室教研员提出“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中学语文经典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评价研究”的课题,倡导大家共同参与研究,这使一线的语文教师充满了期待。这是一个真正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量身定制的课题。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面对一篇篇课文,到底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对于文本到底该怎么解读等问题常常困扰着语文教师。我校针对阅读中的文本解读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在此,我想结合三个经典文本的教学案例来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人物比较法
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九年级备课组在研究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对主人公悲剧形成的原因和怎样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影响进行了重点研讨。
对于孔乙己的悲剧形成原因,早有定论: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鲁迅先生创作这样一个典型形象的意义也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我们采用磨课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面对这一经典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除了上述理解,怎样引导学生从他身上获得有益的启示呢?
在经过几次上课和讨论后,大家确定了用人物比较法来作为结合点,以启发学生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孔乙己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让学生认识人们对他的冷漠与残忍,进而认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冷酷无情的,而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缺点和当时的社会最终造成了人物的悲剧。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他与孔乙己一样,同是生活在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下和冷酷的病态社会中,他也是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但他却能够穷毕生精力完成了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的《聊斋志异》。然后引导学生将蒲松龄与孔乙己进行对比,再谈自己对孔乙己悲剧原因的理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非常积极。
经过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孔乙己一味以读书人自居,长得高大却不愿意劳动来养活自己,懒惰又好酒,由此还生出偷摸的毛病,最终只能落得个悲剧结局,通过与蒲松龄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什么样的坏境中,遇到问题都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有进取心,不自甘堕落,都可以选择积极的生活,从而拥有积极的人生。
在这个案例中,前面几次课上,教师没有用人物比较法,而是就让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主人公的悲剧原因,学生说得比较支离破碎,有说他自己太懒惰的,有说周围人太冷漠的,有说科举制度害人的,我们总感到学生的认识只在人物本身,而没有使这经典文本发挥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最后通过大家讨论,决定采用人物比较法来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选择了与小说主人公生存背景相近的人物进行比较,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在人物的比较之中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启发,丰富了思想。我们认为,人物比较法适合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在运用时要立足于让学生得到更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要考虑结合时代特点,选择恰当的人物,使学生在不同人物形象的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经典的学习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辩论法
八年级下册的《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经典名作。可以说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这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上文言文,认为枯燥乏味。而这篇文章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赞美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但是这样的人物现在的学生会怎么看?我们确定运用课堂辩论法,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真正用好用活经典。
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熟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在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争论,有的学生直截了当说“我不喜欢五柳先生”,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场课堂辩论,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而且都能依据文本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不喜欢他的同学说:课文说五柳先生“不慕荣利”与“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能说明他太没有进取心,既然有能力好好读书,怎么不努力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呢?作为一个成年人,没有家人,说明他缺乏责任感,没有人喜欢他;家里什么都没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贫困到如此地步,他还“晏如也”,即使写文章,也只是“自娱”,那这种人对社会又有什么贡献呢?他就是一个浑浑噩噩、无所作为的人。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样,社会岂不要倒退?这种人如果在现在的社会肯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喜欢他的同学则认为,他的个性与众不同,他很真实,不造作,你看他,“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喜欢喝酒就是喜欢喝酒,亲戚朋友了解他,能够时不时的请他喝酒,说明还是有人欣赏他这样的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是一个有骨气的穷人,他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衔觞赋诗,与世无争,对他人和社会又没有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生活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样的课堂辩论实属水到渠成。课堂辩论法适合于文言文教学。因为有古今的观点碰撞,学生思维更容易被激活,但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课堂辩论既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学习热情,也促使学生很自觉地对文本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经典中提高了对人生的认识,这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质疑斟酌法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颂》,是光未然先生写的一首著名的歌词。诗歌的教学一向是个难点。经过集体备课,大家根据单元提示,确定了学习本课的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传达的爱国思想,揣摩精彩语句,学习语言的运用技巧。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理解诗歌通过歌颂黄河来表达爱国的思想,然后教师设计了质疑的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词句学习语言的运用。此时,课堂出现了非常动人的情景:学生专心阅读揣摩,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借助工具书查词义,表现出积极活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状态,发言精彩,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在词句的质疑和斟酌中变得更加深刻。下面是潘灯老师上这节课时的课堂实录“质疑环节”:
师: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歌所展现出来的的爱国之情。同学们还有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拿出来交流呢?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三个“啊!黄河!”
师:哪一组帮忙解答。
生:这个老师以前讲过,这里重复三次,可以增强气势。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举一反三,不能学过就忘记了。
生:老师,我读到这一句,“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特别是“扮演”,我觉得不通顺。但是我也说不出为什么不好。
师:碰到词语运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生(齐声):查字典。
师:好,快点,看谁动作最快!
生:辞典上说:扮演是指化装成某种人物出场表演。
师:扮演这个词放在诗里可不可以呢?
生:好像不行啊。
师:是哪里让你们感觉不对呢?
(生哑然)
师:出现疑惑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回归到文本本身。歌词说“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请问黄河边涌现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
我们看到,质疑斟酌法很适合用在诗歌教学中,因为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都蕴藏在字里行间。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尽管有时一些问题会在教师的设计之外,但是教师如果能加以适当引导,就会呈现出相当精彩的课堂。就像潘灯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说的:
这节课让我特别惊喜的环节就是质疑环节。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遗留的困惑,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深入理解课文的意识。课上一个同学提出“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中的“扮演”一词运用不妥。当这位同学提出这个问题时,我确实没有想到,我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好在平时一直很注意一些学习方法的培养。问题是突然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现成的,学生立即拿出字典查找词义,结合课文语境分析,最后经过学生的讨论,我认同了同学们的观点,很显然我的肯定也激发了学生在下次学习中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要立足于培养“学生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人文价值观”,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对文本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在教学中紧扣文本,关注学生,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做平等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引导学好经典,学活经典,使经典为今所用,才能以期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目标。
汤道霞,湖北宜昌市第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