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22

[ 杜李 文选 ]   

谈谈周芳的散文

◇ 杜李

  内容摘要:周芳用她独特的写作才华和从容宁静的文学品格,客观而平静的敞开了散文文本的意义空间。其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发挥、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城市经验的引入,真诚地表露出了作家对自我身心的体验和对个性的张扬。
  关键词:周芳 女性特征 散文
  
  新世纪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或口号纷纷在媒体的推动下迅速走向文化消费市场,这对于当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我却一直固执的认为,真正有效的写作,从来都不是在口号的鼓动和潮流的推动下实现的。特别是散文这东西,是很难先锋和实验的,因为它直接和一个作家的学养、性格、思考……相关联。周芳的散文集《执手何须倾城》,就是在这种期待背景中进入到我的阅读视野的。
  在文学英雄和文学造反的声音遍布大江南北的时代格局下,周芳没有激进的呐喊,没有惊世的宣言,也没有那种展示女性隐秘的大胆,更乏小资式的浅薄炫耀。受过传统正规教育的她,虽身处在喧嚣躁动的年代,但依然独守着词语的安静和内心的优雅;所以她的散文,大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内心生活和日常生活:“家乡”、“童年”、“长命菜”、“花”、“麻雀”、“母亲”、“厨房”、“爱情”、“女儿”、“夜晚”……等等,周芳用她独特的散文写作才华和从容宁静的文学品格,就这样默默地进行着。
  周芳在整个写作中并没有标识自己是“女性写作”,但她的文字却有着鲜明的女性特征;就连散文集《执手何须倾城》不论在栏目设置还是文字集合方面都是那种个人的、不规则的、非正式的。这当然与她身为女性和无意识的从女性角度去观察、思考生活有关,也与她作为女性的情感体验、生命经历、精神趣味有关。现在,很多文学批评家错误的将女性散文解释为身体经验的延伸,其实女性散文不仅仅是情感的身体层面,更多的是要契入到思想的层面。无矫情,有个性,无功利,有精神;充分体现情感深度与思想深度的融合,现实生活与内心生活的关联,女性意识与自审意识的觉醒;我认为这才是女性散文最主要的特色。周芳的散文,是女性审美人生的诗意栖居,细腻的情感体验、独特的思维视觉,敞开了文本的意义空间,让女性思想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她文中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城市经验的引入,真诚地表露出了作家对自我身心的体验和对个性的张扬。
  周芳在散文中,怀着一颗体物之心,对所有的动植物,都以平视的视角,从生命本身出发,去体味所有的生命意志。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是女性乃至整个人类对追求完善的最初出发点,这不是对生命的盲从,而是从一种生命高度对生命本身独立价值的审视。有人说这是“人文关怀”,其实这更是对优秀女性散文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比如对鸬鹚命运的悲叹,“‘就这么待着’就是它们的命运,刮风下雨时它待着,飞雪漫天时它待着,直到二十年的江湖鱼史走进尾声,年老枝衰,被活埋掉”;再比如计划做豆瓣鲫鱼的“那条自杀的鱼,成了心上的一根刺。心,隐匿的痛。”这样的描写,在呈现出作家内在德性追求的同时,也让人的存在感到了一种比所有生命更为宽广的纬度。
  作为女性,周芳还将笔触深入女人主体的生命底层,以显见的性别意识,关照女性生命,感悟女性坎坷的人生与命运,进行内在体验的生命化阐释。比如通过电视剧《上海滩》中冯程程分别与许文强、丁力的爱情感知“一个妥帖的男子”对于女人的真实;从一个湖南妹子的遭遇感受着一个女人的无奈以及爱情——“一个欠了,一个要还”;甚至对朱安的同情,对张幼仪的赞叹……建构起了女性人格的主体意识的“女性话语”,充分展示了一个女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主体人格结构、思想涵养、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
  当然,周芳的散文,除了鲜明的女性特征之外,还有着相当的“知识分子”化。“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今天似乎有些怪异,但我说的还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有着良好修养和高贵趣味的“知识分子”。比如她对“医院”、“莲”、“桃花”、“长命菜”、“汉乐府”……的解读以及对朱安的同情和对张幼仪的赞叹与尊重,纯粹而天真、真情而不矫情,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趣味。
  韩小蕙在《体验自卑》的自序中写过一句话:“我是用血写的,是用生命写的,每个字都是用心换来的”,旨在用真实的情绪抒写去让人感受着其中情的丰满与厚重。把这段话移来评介周芳的散文,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不论周芳的哪一种书写,都是带着深深的体验进行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宏大的叙事,不论是写红色爱情的《意映卿卿》还是《她从七床醒来》的述说,都没有那种流行的煽情式的夸张性描述,而一直是以一种客观而平静的方式进行着。因为这些特定的事件本身,已经具备了足以震颤人心的力量。
  
  杜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恩施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谈谈周芳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