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186

[ 龙梅 文选 ]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龙梅

  内容摘要: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很美的艺术,传统教学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教师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要想充分展示语文课堂的魅力,要用多媒体方式和手段,因为图片很直观,音乐和视频很有现场感染力。这些信息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无形中把他们带入美的艺术境界。如此长期的熏陶,学生便能提升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也自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审美情趣 美育
  
  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情趣的教育,课本蕴藏着无穷的魅力,仅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达到很好的美育效果。多媒体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实施对美育。
  
  一.形美以感目,在视觉中感知美
  
  语文课文尤其是散文,有很高的美学因素。然而作者的语言有时是引起共鸣的一道障碍,学生无法短时得到精神的触动。因为受时代局限,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的体验较少或者没有。这种情感差距是很普遍存在的,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然而有了多媒体,可以缩小彼此之间情感的差距。
  例如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我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先展示清华大学的校园图景,再展示月光下的荷塘画面。学生一下子被美丽的图片吸引,感受到了大学校园的风景之美。切换图片之后,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快速找到文章中哪些段落重点描写荷塘,哪些段落重点描写月色?第二,同学们闭上眼睛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刚才看到的美丽画面。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第二个问题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因为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片感到单调甚至枯燥,有的同学干脆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搪塞过去。在这时候,我才让他们阅读体会和欣赏作者的语言文字,学生个个迫不及待地阅读,此时他们与作者所写的文字才达到了真正的交融。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作者独特高妙的语言技巧,而不是成了被动的接受文章语言的机器。语文教学很快进入了高潮。
  
  二.音美以感耳,在听觉中感受美。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通常以朗读的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内容。然而,同样的一篇文章,有的学生能够读出感情,引起共鸣;而有的学生读不出作者的感情。教师制作课件时,下载一些专业的朗读,他们能准确、生动的传达出课文的情感基调。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情感快乐明朗;如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情感深沉缅怀;如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情感慷慨激愤。
  我在讲授语文必修1《小狗包弟》时,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没印象,于是我播放了巴金的散文《我的心》。学生听完深情的朗读,都流下了热泪,我本人也是每听到一次落泪一次。后来再讲解小狗包弟这篇文章时,学生很快进入文字当中,真切体会作者的受伤,无奈,懊悔,内疚的心情,以及自我解剖的勇气,提醒后人记住历史…..同学们感怀良久。
  
  三.意美以感心,在视听中体验美
  
  诗歌教学不能像传统教学只重视字词句的解释,把好端端诗歌肢解,学生读之无味无色。
  教师要根据诗歌的特点,让学生感知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更要重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之美,诗中的意象往往超越时空,虚实结合,远近相应,上下相向,刚柔相济,相映成辉,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教学最难的部分也就是充分调动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多媒体把图片、声音、音乐等手段的优点集中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感官系统,渲染了气氛,对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基调有很大帮助。例如语文必修3李白的《蜀道难》,朗读配有蜀山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慢慢呈现出来。朗读声情并茂,巍耸高峨,使人仿佛感受到蜀山的险峻,世途的艰难,对理解课文的内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音乐、画面、声音等媒介物,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审美空间,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样巨大的情感磁场中与作者的感情似乎不期而遇,有种相识相知恨晚的心境。长期这样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
  
  龙梅,河南省驻马店新蔡二高教师。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