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19

[ 刘凡珍 文选 ]   

解读散文《囚绿记》与《捕蝶者》

◇ 刘凡珍

  内容摘要:陆蠡在《囚绿记》里表达了他对“绿”的极度喜爱之情,简直爱到了“极点”,爱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而筱敏的《捕蝶者》中的捕蝶者看上去对“蝶”也是爱到了一种令人无法企及的、达到高度专业精神的境界。陆蠡对“绿”与捕蝶者对“蝶”似乎是“最爱”了,这两者的“爱”有类似之处,都反映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认识,本文就其主题谈谈看法。
  关键词:陆蠡 《囚绿记》 筱敏 《捕蝶者》 爱
  
  陆蠡在《囚绿记》里表达了他对“绿”的极度喜爱之情,简直爱到了“极点”,爱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而筱敏的《捕蝶者》中的捕蝶者看上去对“蝶”也是爱到了一种令人无法企及的、达到高度专业精神的境界。陆蠡对“绿”与捕蝶者对“蝶”似乎是“最爱”了,这两者的“爱”有类似之处,都反映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认识,两篇散文主题有共通之处,其告诫我们:真爱,最爱,关键要懂爱——别让“爱”成了“害”!
  
  一.对“绿”的爱折射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先看陆蠡《囚绿记》传达的爱“绿”情结。简陋的公寓,狭小潮湿,可是因为那间房可以太阳满照,窗外有着常春藤,太阳一照,让绿影入室,陆蠡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间寒碜的房子住进去,他反复地诉说着他那对“绿”的喜悦之情。
  陆蠡对“绿”的喜爱之情,那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是一直以来的;那可不是矫揉造作的,不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的。你看,陆蠡从前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床下都长出了嫩绿的芽苗。对此,一般人肯定是毫不犹豫地“欲除之而后快”;可是,陆蠡的态度是“不忍加以剪除”,不仅如此,还对一友人无意间替他拔去了而“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陆蠡对“绿”的爱,那可是执着的钟爱,那可是持之以恒的追求啊!
  要说陆蠡对“绿”的“爱”程度、深度、热度、广度究竟怎样,我们品味品味这些语句吧:“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毋需多言,陆蠡对“绿”是一往情深、一片痴迷啊!
  再看看陆蠡见到窗前的那株常春藤之“绿”的兴奋之情吧,他这样描绘自己的欣喜,如同“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如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陆蠡那么“爱”它,以至于“天天望着”常春藤的生长,仔细地端详它,细细观赏它,爱它的一切了。这“绿”简直成了沉闷、悒郁中的陆蠡的“情人”了,“情人眼里出西施”,那“绿”就是陆蠡的“最爱”了!
  那“绿”是那么地美,简直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了,美若“绝世佳人”,美的“倾国倾城”,这般的“美人”,谁不想占有呢?于是“自私的念头触动了”陆蠡,他把“绿”强行地拉进了他住的屋子里,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般囚住了这绿色!酷爱到极点,他终于忍不住了!
  可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常春藤岂能甘心被“幽囚”?你看“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枝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是多么固执啊!它就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
  陆蠡对“绿”的爱,已经变得有点自私了,已经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控制、摧残了!你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你看,爱,结果成“害”!
  连一株植物都执着地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它有它的生命方式,何况同样有生命的人呢?于是,陆蠡由此想到了我们人,想到了我们民族,面对日寇的侵略欺压蹂躏,我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忠贞不屈,执着渴求光明与自由!
  对于《囚绿记》的主题理解,我认为是:因为爱一样东西至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通病,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自由、最适合的环境,才是一种真爱,最爱。我想这一主题理解,是合理的,它忠实于语言文字和陆蠡传达的本意,可以作此解读。
  
  二.以“爱”的名义蹂躏戕害生命令人震颤
  
  陆蠡在《囚绿记》中表达的是生命对自由的不屈的抗争追求,而筱敏在《捕蝶者》中批判的是人类对另一种生命的打着“爱”的旗号的蹂躏践踏摧残。二人都用带着诗性的语言、抒发的都是对生命的思考:一个是正面的渴求,一个是反面的鞭挞;一个是热烈奔放的抒发,一个是客观冷峻的描写;一个是颂扬生命的顽强不屈自尊,一个是呼唤生命需要平等尊重敬畏。
  筱敏在平静温婉的叙述中将捕蝶者的残酷和自己的谴责准确委婉地表达出来。你看,写捕蝶者制作捕蝶工具的一丝不苟,写捕蝶者准备时的极其周密,写捕蝶者不惜跋山涉水去幽寂之处捕蝶,写捕蝶者对专业知识的谙熟,写捕蝶者捕杀时动作的娴熟,写捕蝶者制作标本时的精心细腻……这一切写捕蝶者痴迷于事业,执着追求他自己的理想,表面上大加赞赏,其实,筱敏对其越是褒扬,越是反衬捕蝶者行为的残忍至极!
  你看,筱敏反复地写那蝴蝶胸腔的破裂声,那轻描淡写的描述背后,我们可以想象到那无辜的生命在怎样地痛苦挣扎!“这一针正好就从它的心脏穿过。谁会听到那破裂之声?只有上帝。而根据经验,上帝总是不在场的。”你看,人类的残忍到了何种地步!对于生命的破灭之声,竟然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也许上帝才也可以想象到那蝴蝶胸腔的破裂声,我想上帝的耳朵没有闭上,他的心灵会有一种震颤!震颤于人类对生命的冷漠!
  筱敏在《捕蝶者》中巧妙设置了一位“远方的诗人”反复地谈对生命、对自由的思考。为何不谈价值、声誉、伟业之类的东西?因为,在生命面前,那些东西都显得轻微,他们往往成为戕害他者生命的美丽的借口。正是那些东西,使人失去了对生命的感受,失去了对生命的尊重,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
  所以,我们看到,捕蝶者看上去,是一个敬业的蝶研究专家、美的狂热追求者,其实,它是生命的刽子手!他用他者的生命换取自己的不朽!何其残忍啊!
  筱敏说捕蝶者:“你爱蝶,这毫无疑问,世上或是没有谁比你更爱蝶了”。这种爱,实乃伤害,并非真爱!他的“爱”太可怕了,他的“爱”的结果是要了人家的“命”啊!他越是“爱”,越是“专业”,蝴蝶越难逃脱那残忍的伤害!
  
  三.当“爱”成“害”时生命在风雨中飘摇
  
  文章是内在精神底蕴的折射,散文是内在精神气质的迸发,语言是内在精神血液的流淌。陆蠡在《囚绿记》中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之美,惨死在日寇刀下的陆蠡本身就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他满身绽放出精神之美;而筱敏也被誉为“精神贵族”,她离群独居,安静地写作并坚守着精神散文的那么一块宁谧的净土,游离于喧闹之外,倔强地举着理想的烛光独行。
  我想,陆蠡与筱敏二人有着同样的高贵的精神气质!正是在这一点上,20世纪30年代的陆蠡与相隔数十年之后的筱敏当是“前世的知己,后世的知音”:二人在心灵上是相通的,在精神上是默契的,穿越时空,他们二人是可以坐在一起畅谈对话的,他们有共同语言!
  陆蠡说,被幽囚的常春藤“好像病了的孩子”;筱敏说,“无论它是什么精灵,你已建立了伟业”,蝴蝶“失去了生命”。对生命的“爱”,都变成了“害”,这使我们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更使我们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何谓爱?什么才是真爱?有时,我们总作出愚蠢之举。如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有时是那么地无私却又是那么地“自私”:要么把所有地爱压在孩子身上,硬逼着孩子踏上父母自己规划好的梦想之途;要么让一切的爱漫无边际地浸透孩子,活生生地把自己钟爱的孩子盲目地“溺爱”至“伤害”!
  作家赵健伟一针见血地责问当今的家长:当一个个本应生机勃勃的生命在你们的“爱”中已近风雨飘摇的时候,你们难道依然要将这种变态的爱进行到底么?老实说,今天的很多父母,实际上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了扼杀自己孩子的“刽子手”!你们正在把你们的孩子送向了一个没有归途的流放地。你们不仅放逐了他们的理想,同时你们也放逐了他们精神乃至生命。
  爱,关键要懂爱,要尊重“生命”。或者说,其实,有时,“放手”才是爱,才是真爱!
  
  刘凡珍,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教师。

解读散文《囚绿记》与《捕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