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中,文化的多样性正接受着文化同质化,文化霸权的挑战。由于差异,各国文化对于他者文化怀有不同的歧视,抵触或是恐惧的心态,从而引起文化冲突。本文试图阐释他者理论,探讨他者在自我构建和完善过程中的作用,为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他者文化做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他者 自我 差异 文化同质 文化多样性
世界文化犹如一条由不同文化交流混合而成的长河。人类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进行着发明创造和文化交流,文化多样性因此也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当人们与其他地区的人员接触时,文化交流产生了。它使得人们彼此更加接近,但有时也会引起文化的冲突。在过去几十年中,新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许多地方联系在了一起,“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但许多人同时也感到了一种强迫性文化同质化的压力。来源于西方的普适理论,使西方国家对欧洲以外的地区,也就是“他者”持着一套看法,以乐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文化。具体体现在对文化的不公正对待,对不同文化的歧视,不给与平等对话的机会,最后表现为文化特权及文化霸权。
人们对这种文化霸权或是文化统一产生了恐惧,害怕失去自己的文化特点,这体现了人们追求文化差异性,多样性的愿望。但是过分强调差异也会有不好的结果。现在许多人仇恨外国人,信奉种族主义,挑起民族战争等,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就是“拒绝他人是个与自己一样,拥有同样权利的完整的人。”[1]这些态度以差异作为不能容忍他人的借口,他们没有认识到,防御外人的栅栏也可能把自己变成囚徒。
一.他者理论
首先什么是“他者”?根据西方文化自古以来的两分法,“他者”和“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在文化理论中,“他者”有这样一些称呼:亚洲是欧洲的他者,第三世界是第一世界的他者,他者是地狱,全能的他者等等。这些称呼都并为中肯地评价“他者”。
黑格尔(1770-1831)曾经就使用过这个概念。他认为,“如果没有他者的承认,人类的意识是不可能认识到自身的。”[1]这一点可以通过主人和奴隶的故事来说明。黑格尔指出,这两个角色需要互相定义。表面上,主人好像无所不能,但实际上他的自我意识需要来自奴隶的确认;奴隶则通过压抑自己满足主人的需要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中,他者是主体建构自我形象的要素。他者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主体以意义,帮助主体选择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并确定其位置。萨特(1905-1980)指出:“我们对于自我的感觉取决于我们作为另一个人的凝视的目标的存在。”[1]在心理分析领域,拉康(1901-1981)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者”在巴赫金的诗学中举足轻重。他认为:“只有为了他者,通过他者,在他者的帮助下展示自我时,我才意识到自我,成为自我。构成自我意识最重要的行为取决于跟他者的关系。人之存在,就在于最深刻的沟通——存在既依凭他者,也是为了他者。人没有完全独立的领地。人自始至终处于这样一个位置:他要观察别人的眼睛或依凭别人的眼睛才能看到自己。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2]
巴赫金以两人面对面而立为例作了详细解说。他说,我面对着你,能看到你所看不到的东西:你背后的高墙,天空中的云彩,你的前额,反之亦然。正如你把我置身于空间中的某个位置一样,我也把你整个地置身于空间中的某个位置。但是我不能看到整个自我(如前额) ,没有你(他者)的视域的帮助,我就不能确定自己身置何处。简言之,为了产生自我意识,我不能没有他者。没有他者作参照,自我也就不存在。因此在巴氏那里,“存在即共存”[2],这就彻底否定了自我单子式的、有特权的中心主义,否定了静态的、超验的本质。
所以文化交流是一种文化对话,倘若没有“他者”,那就只能是独白话语。那具体“自我”和“他者”又有哪些关系呢?
二.“他者”对“自我”的意义
在巴赫金的“他者”理论当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他者”对于“自我”的重要性。我是相对于他的我,他是相对于我的他,没有他者也就没有自我。这是有关于自我存在和构建的一个问题。而“他者”不单单为“自我”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同时在“自我”整个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也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法歇尔·苏盖在《他者的智慧》中就指出:“差异能充实自我并能帮助自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在自己身上发掘过去被我们自己忽略的东西。”[5]福柯(Michel Foucault)在其晚期的思想中,提出的一个“关怀自身”( souci de soi)[4]的概念也与“他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怀自身”也就是转向自身,关心自己,但这里并不是指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于福柯来说,“关怀自身”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无法相处,也不意味着不重视他者,而是让主体和他者联系起来。他认为:“关怀自身,并非产生了不用去行动,而是让我们得以知道如何行动、何时、何地、何时必须要行动。也并非将我们从人类社会当中孤立出来,相反地,它似乎是将我们与人类社会连结起来。”[4]
同时关怀自身也不意味着自私自利甚至是集结成群来对抗异己,它强调的是一种互动。
所以当我们把这个自身从个人扩大到文化时,那么关怀本国的文化既不是指把自己的文化孤立于其他文化之外,也不是指用它来对抗其他文化,而是一种与其他不同文化的互动。因此关怀自身文化,是一种和自己的文化交往,也是和他人,和世界文化交流互动的一门艺术。
同时福柯指出他者在关怀自身过程中还扮演了“引导者”[4]的角色。他者与主体进行对话,让主体察觉到自身的无知,觉察到无知,主体才能真正开始回到自身,关注自身。文化间的碰撞,让自己的文化察觉到与其他的区别,开始反思自己。这样他人的文化无形中充当了自己文化的一个引导者和监督者,在随时随地指引我们,监督着我们,使我们回去寻找自己文化的本真。
当我们意识到“他者”对“自我”的重要性后,那我们要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呢?
三.如何对待他者文化
克里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想象差异,是接受他人的第一步。他人有同样的权力自由构造自己的意识,只要他们这样做并不妨碍你享受同样的自由。并不是我们必须互相爱对方,或者争个你死我活,而是我们必须互相了解,并以此为知识与对方生活在地球上。”[3]因此我们对待他者文化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相异性原则
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基于和格尔茨同样的立场,法歇尔·苏盖提出相异性原则,“在差异中承认他者,承认他者的智慧。”[5]他认为,差异,只要是可以辨别的,都不会妨碍对话,不仅可以对话,还可以带来有益的结果。只有承认相异性,以他人为镜才能找到自我,只有成为自我才能解决矛盾。
所以当我们与他者文化相遇时,无论这个我们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无论你接触到的是什么文化,都应该了解到自己身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并把他放下,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其次是要对他者文化报有谨慎,好奇,尊重的态度。第三点是要怀着能被质疑的态度,并不是自己的东西全部都是好的,要允许他者对自己文化的质疑和批评。
(2)聆听他者
古希腊有一句谚语:“大自然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让我们用两倍于说话的时间去聆听。”[5]
福柯认为在主体进行自身关怀的实践中,聆听他者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同时这项工作,其目的也是在关怀自身。这种聆听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安静;安静得聆听从他者身上传来的话语,感受其中的讯息和氛围。二是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在聆听过程中要做出譬如微笑,点头来回应他者。三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者的话语上,而不是其他。
这样的聆听方式完全适用于文化间的交流。当我们遭遇到他者文化时,不是盲目得马上做出什么判断,不用简单的好或是不好去定义它,而是要选择不带有任何偏见地,安静地倾听。放下自身文化至上的观点,抱着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一种开放的心态,聆听并感受他者的文化,对其做出积极的回应,提出客观中肯的看法和意见。当我们真正去感受它时,暂时抛开任何其他政治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分歧,而是关注于文化本身。这样的话,德国记者或许会更关注我们国家的文学文化本身,而不是人权。
正如福柯所说,关怀自身是一种与他人的生活艺术[4],在现在这个跨文化的环境中,如何和他者文化相处也是一门艺术。经营这门艺术的前提是学会互相尊重,不把他者理解为威胁,讨厌他甚至不予接近。把对他者的厌恶或是恐惧用包容,尊重和理解来代替。一种能够正确对待他者文化的文化是会在与他者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更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放出自己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英]丹尼·卡瓦拉罗著.文化理论关键词. 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0
[2]蔡熙.关于文化间性的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9 (1)
[3]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关世杰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4]许鸿儒.自身、他者与教育:福柯的“关怀自身”概念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台东大学 教育学报,2007(12)
[5][法]法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著.他者的智慧.刘娟娟,张怡,孙凯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9
吕欣,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08级德语专业德语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