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37

[ 郭翠婷 文选 ]   

师范院校“双贫”现象透视与对策探讨

◇ 郭翠婷

  内容摘要: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同时还要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师范院校 双贫学生 表现现象 因素 对策
  
  我们对上大学时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或上学后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大学生定义为贫困大学生。现实告诉我们,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同时还要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高校贫困生“双贫”现象透视
  
  自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进行并轨招生后,要求学生缴费上学,高校出现了一部分来自边远山区、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近几年来,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贫困生”这一概念已由原本的经济学范畴扩大到了心理学范畴,“心理贫困”并非是贫困生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只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有的弱势群体地位,使得其“心理贫困”现象尤为突出。一般来说,“心理贫困”主要是指心理上受到刺激或打击而引起的伤害,从而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这是内因与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对广大贫困生来说,面对家境贫寒、生活拮据、学习压力大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敏感、孤僻等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1]贫困生生活清贫,经济拮据,他们经常要为缴不起学费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犯愁并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另外,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的改变,现代高科技学习工具或时尚的文化消费方式,也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变化。一些贫困大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都不会用(手机、电脑甚至饭卡);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因而导致在学习上产生差距;大学生中不时泛起的各种各样消费热点,也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他们发现自己不仅在生活、社会活动、人际交流、也与特长等方面不如其他同学,而且在中学时保持的学习优势也荡然无存,此时,自卑感就会油然而生。
  2.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2]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然而,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环境的改变,自身能力的不足,许多现实问题难以解决,这使得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焦灼不安又难以排解的忧虑中。贫困生的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如焦虑症等),从而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正常生活。据调查反映,贫困生中存在焦虑症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事实上,心理上的焦虑带给他们的困扰远远超出了经济上的艰难。
  3.敏感心理
  贫困生长期处于一种自卑、压抑的状态下,这使得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更不愿意公开求助于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即使别人真诚地帮助和关心,也可能被看作是一种施舍,以至领取贫困助学金被看作是极不光彩的事情。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捍卫尊严的需要,常常隐含防御,让别人难以接近。对涉及到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总会有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甚至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处于多心的状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即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导致严重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4.孤独心理
  师范院校中贫困生往往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求学,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长期以来,他们没有时间学习交往,以致于造成他们交往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生活境况的窘迫以及衣食上的寒酸,贫困生怯于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自己在内心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将自己与集体、同学隔离开来。这样长期处在冷漠而无知音的人际关系中,不少贫困生变得内向、少言寡语、性格孤僻、性情急躁且又懦弱。他们往往封闭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冷漠、无动于衷。这种自我封闭的学生内心却是孤独、寂寞的,痛苦、压抑的。
  
  二.形成师范院校贫困生“双贫“问题的原因分析
  
  1.制度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掌握不同和不等的生产要素的社会各阶层,其收入差距也逐步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要求学习者必须负担一定的学习费用。贫困生一般都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存在着较多的生活困难,使得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另外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也给贫困生带来了许多就业压力。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2.环境因素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各级各类学校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从中学到大学,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时期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好就是好学生,正所谓“一好遮百丑”。而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则是多元的,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贫困生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有的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大学校园特有的开放式格局,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使校园环境中涵盖的信息量激增。一些文化娱乐消费场所在校园内外纷纷出现,贫困生面临的现实生活环境较之过去不论在地域环境还是在思想上,心理上都发生了激变,贫困生在面对经济压力的同时,又必须面对每个大学生主体都要适应的种种变化,这种“内外交困”,使贫困生在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3.心理因素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格的塑造深受生存成长环境等外因的作用,但人格个体的自我塑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成长于同样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中,有的贫困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而有的则出现了心理障碍呢?这显然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有些贫困大学生过分地关注于自己的经济状况,认为自己“穷”是一种耻辱。因此,有许多贫困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害怕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对有钱人产生仇恨,甚至怨恨自己父母,怨恨自己的家庭。因此,有些贫困生在物质贫困的同时忽视了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让贫困的枷锁捆缚,丧失青年人的远大理想和进取心。
  
  三.解决师范院校贫困生“双贫”问题的对策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校园出现双贫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经济上为特困生解困的同时,在心理上也需要帮助他们“脱贫”,“双解困”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其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都和贫困有关。因此,必要的物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助学金、特困生补助和信用贷款制度;努力拓展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并完善相关的保证机制;积极推行学分制、学历浮动制,减轻贫困生的学业负担,鼓励贫困生发奋学习,允许一部分优秀学生提前毕业;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各种“爱心基金”或保障基金资助贫困生。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必须注意帮助贫困生的方式方法,尽量维护其隐私和自尊,使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扶贫先扶志”,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贫困大学生要实现自我心理脱贫,必须要更新观念,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必须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而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人生最宝贵、永不枯竭的财富。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选择贫困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设立贫困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助学先进个人,帮助贫困生树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通过以上教育措施,指导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让他们最终战胜自我,远离心理贫困。
  3.加强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全人格
  心病尚需心来医。学校应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培养其健全人格。首先,应该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营造心理咨询氛围,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鼓励贫困生积极寻求心理帮助。同时,指导贫困生学会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预防和矫治贫困生的心理障碍。贫困生处于生活的“逆境”当中,容易引起紧张、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反应,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学校要教育贫困生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暂时的困境,一旦内心出现矛盾、焦虑与忧郁等消息情绪时,能够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采用代偿作用、幽默作用、转移作用、宣泄作用、升华作用、合理化等积极有效的防卫机制进行自我调适。
  总之,无论是物质的帮助,还是精神的辅导,这些都是为贫困生摆脱心理困扰提供的外在条件的帮助。他们要克服心理困扰,摆脱不良的心境,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依靠外在的帮助不断调适自我,并通过不懈地拼搏和努力塑造健康的自我。
  
  参考文献:
  [1]程森成,夏江敬.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
  [2]吴增强.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3]黄训美.大学生心理保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郭翠婷,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教务室教师。

师范院校“双贫”现象透视与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