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14

[ 陈玥 文选 ]   

中国民间螺女型故事比较研究

◇ 陈玥

  内容摘要:螺女型民间故事是流传较广的故事类型,本文拟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成因和结局两个方面对该类型故事加以分析。“三段式”结构是民间故事常见的结构类型,在一些叙述详细的螺女型故事中,“三段式”不仅可以丰富故事情节,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增强故事褒贬色彩,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这样的结构安排,带有民间故事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螺女型故事 白日梦 三段式
  
  民间故事的讲述在民众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从集结于各地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中就可以发现。民间故事不同于具有神圣性的神话和具有传奇性的传说,它主要把娱乐和教育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能,通常以泛指的人物称呼、不确定的过去和模糊的地点充当故事背景,是流传最广的散文体口头叙述文学。
  田螺姑娘的故事是流传较广的民间故事之一。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其归纳为“田螺姑娘”,概述为:
  仙侣是男主角蓄养在水池里的田螺,或其他甲壳类的生物、或水生动物变的。她出水后变成人形,为他做饭理家等,被发现了捉住,通常当她的儿子因为有一个“田螺母亲”而受其他男孩奚落时,她便离开,不再回来。
  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将这类故事归纳为“田螺娘”,将此类故事拆分为以下情节。
  (1)有个人见到一只田螺,他把她带回了家。
  (2)田螺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少女,她又做饭,又打扫屋子。
  (3)几天后他窥见这姑娘,上前拥抱她,娶她为妻。
  (4)过了若干时间,妻子拿到被丈夫藏起来的田螺壳,便离家而去。
  从以上对于螺女型故事的概述中,可以略见其中的异同点。
  同:田螺变化成美丽的少女,为男子做饭、打扫屋子。被发现后与男子成亲,后离开。
  异:离开原因不同。
  (1)孩子因母亲是田螺姑娘被奚落而离开。
  (2)田螺姑娘找到被藏匿的田螺后离开。
  结合各地流传的田螺姑娘(有的地方也叫“田螺娘子”)故事,笔者发现,在两系统所涵盖的相同点中,还有可以补充的情节,那就是男子的身份问题。男子都以无父无母的孤儿,耕田或打渔的单身汉形象出现在故事中。在有些情节较为详细的故事中,田螺姑娘留下来与男子成亲的原因或是“哀君鳏独”或是“可怜你孤孤零零,给你做个帮手吧”等。
  这样的故事情节迎合了大众普遍的情感愿望。在农村,有许多未娶妻的年轻男子或是多年未能找到好媳妇的单身汉,他们听到这样的故事,就如同把埋藏在他们心底的秘密、他们的情感欲求释放出来一样。故事中的男子仿佛就是自己,能够娶到田螺姑娘这样美丽勤劳的姑娘仿佛预示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在无形中就给人们的未来带来了某种寄托和希望。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螺女型民间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可能源于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白日梦情结。听故事的过程就是做白日梦的过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总结过做白日梦人的特征,他说道:
  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象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1]。
  由此可见,一个人白日梦的满足过程,也是这个人困惑的解脱过程和愿望的实现过程。人们之所以会做白日梦,很大程度上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因为无法表达,只能将自己的愿望盘旋于头脑中,通过不断地幻想在虚幻中实现。但当这个白日梦的秘密被公开的讲出来,并且不是由做白日梦的人讲出时,他不但不再担心别人知道他的秘密,反而庆幸自己的苦恼、期待原来普遍地存在着。他也就更不会产生厌恶或羞耻的感觉,反而对这个故事更感兴趣,更想知道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结局。由此,听故事的人通过与自己有相似身份的主人公在故事中的经历和结局为自己的白日梦找到一个实现的出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民间故事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休闲娱乐,反倒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生独白,起到了为平凡小人物代言的效果。
  再来看两系统中体现的不同点,两大系统所归纳总结出的两种离开原因在各地的民间故事中都有所表现,田螺姑娘以第一种原因离开的故事更为常见。例如,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所收录的《田螺姑娘》中,小伙子和田螺姑娘结婚多年后,孩子想外婆,父亲说了声:“你娘是田螺精,哪来的外婆?”,田螺姑娘因忍受不了这样的歧视便愤然离开了。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所收录的《田螺娘子》中,男子与田螺娘子结婚生子后,男子生气时骂孩子是“没用的田螺仔”,田螺娘子知道后找出田螺壳便离开了。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勤劳美丽的田螺姑娘在同人类结合之后,渴求得到丈夫和世人的尊重,对平等的期望和要求在她们身上表现的十分明显。而且,大部分的故事最后一句都以“再也找不到贤惠、美丽的田螺姑娘”收尾,由此可见,对于田螺姑娘的离开,民间表现出了后悔惋惜的普遍情感,也由此警戒天下男子要珍惜身边贤良淑德的妻子。
  在田螺姑娘以第二种原因离开的故事中,变身后被窥视往往是构成离开的真正动因和情节发展的转折点。田螺姑娘的身份一旦被识破就会离开。
  在笔者看来,田螺姑娘的离开结局体现了幻想与现实的冲撞。幻想来源于人们对于未满足、未能实现的事物的追求和希冀,大多数的农民生活艰苦,白天在外辛勤劳作,固然希望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为自己料理起居生活。田螺姑娘是勤劳美丽的化身,也是普天下男子所憧憬的贤妻形象。可以这样说,螺女型故事便是民众所创造出来的幻想。然而,幻想终归只是非现实的虚构,田螺姑娘是仙女,非人类,她与凡人的结合只能出现在幻想的世界中,不符合世间的法则和规律。因此一旦被发现,就要为维护现实的法则而对出现的现象加以解释和处理。螺女的离开代表了幻想的终结和消失,一切都应回归于现实。这类螺女型故事因田螺姑娘的离开铺染上浓浓的悲剧色彩。
  以上这些螺女型故事均以离开为结局,可以归纳为“离开式”螺女型故事。除此之外,在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类“团圆式”螺女型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朝鲜族故事家金德顺老人讲述的《田螺姑娘》。
  金德顺老人所讲述的螺女型故事,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三段式”结构与“出难题”情节。“三段式”的情节序列构成了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故事中国王贪恋美色,想霸占农夫的妻子田螺姑娘,给农夫出难题。从下围棋到比拼赛马再到比武打仗,国王与农夫三个回合的较量,一次比一次艰险激烈,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得故事情节变得曲折复杂。通过国王反复的刁难和设险,农夫的勇敢和坚守、田螺姑娘的机智和聪敏在反复的情节中得到彰显,人物形象的褒贬倾向变得更加鲜明,为故事渲染了不可抹去的抒情色彩。
  “三段式”结构是民间故事经常采用的结构手段,它的出现带有结构类型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民间故事篇幅短小,难以展现宏大的场面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多是平凡的小人物,性格单一,一出场即刻定型,不会随着情节的发展有何变化,属于福特斯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形人物。因此,只能要求民间故事在情节上出其不意,一波三则,通过回环往复的叙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只有这样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与之前的“离开式”螺女型故事相比,“团圆式”螺女型故事在结局的表现上更赋人情味,符合民众的审美预期,就像之前提到的人们的白日梦情结一样,如果田螺姑娘在婚后离开了男子,不仅是情节上的悲剧性,也会在听故事人的心里留下悲伤和遗憾。同时,“团圆式”螺女型故事更增强这类故事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田螺姑娘是美与善的化身,娶到这样的妻子并且能够与她白头到老,体现了民众的心里愿望积淀而成的情结心理。与其令幻想破灭,倒不如将美丽的梦幻化成现实,使民众的身心得到愉悦和慰藉。由此,可以推测,“团圆式”螺女型是对“离开式”螺女型故事的发展和补充,也可以将其看做是民间力量的推动使然。
  然而,不论是哪种结局的螺女型故事,其实都是民众智慧,民间情感的一种反应。不同的异文故事,不同的情节结局,都是螺女型民间故事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一系列的螺女型故事为人们的闲暇生活带来乐趣和无限遐想的同时,时刻地发挥着心灵治愈和心理疏导的辅助功能。
  
  注释:
  [1]摘自《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著,北京出版社,2010
  [2]《中国螺女型故事与仙妻情结研究》,郑土有,《民俗研究》,2004年04期
  
  参考书目:
  [1]《民间文学引论》,万建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浙江卷、四川卷、黑龙江卷),钟敬文主编,中国ISBN中心,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3]《中国民间故事类型》艾伯哈德著,王燕生、周祖生译,商务印书馆,1999
  [4]《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钟敬文著,首都大学出版社,1994
  [5]《从<白衣素水>到<田螺姑娘>——一个著名故事类型的解析》,刘守华,《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03期
  
  陈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中国民间螺女型故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