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充满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世界,作为小说中的女性,历来不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也很少对女性进行描写。女性的地位是卑微的,我们试图通过对书中部分女性言行命运的分析,对此作一个换位论述:美丽的战场之花。
关键词:演义 女性 深明大义
一部《三国演义》展示的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和一幅气势恢宏庞大的政治军事斗争的画面。他们怀抱远大志向,金戈铁马,治国平天下。女性在其中是很少描写的。一部《演义》写到人物总计1183人,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却只有55人,仅占全书人物的4.6%。而且由于女性在中国封建王朝一直受到男权主义的压迫与歧视,因此全书充斥了歪曲女性形象的描写。在此,我希望能通过对书中部分女性言行命运的分析,对此作一个换位论述:美丽的战场之花。
一.处乱不惊、影响政治的女性
在“连环计”中,貂蝉是一个智勇双全又深明大义的女子。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她自幼养于王允府中,自然看了好多书,她敬仰英雄,为先辈英雄的事迹所感动。并立下毒誓:“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1](《三国演义》109页)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貂禅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如果没有雄才大略,决不会说出“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的豪言壮语。貂蝉先被许于吕布,后又嫁于董卓。她在二人之间巧妙的施展手段,制造矛盾,最后终于借助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在这场斗争中,貂蝉机智灵活,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如果“连环计”中少了貂蝉这个人物,这个故事也就不会这样跌宕起伏了,人们也不会对此津津乐道。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塑造美女形象,听美女的故事。整个事件的发展,貂蝉成为一个决定性人物,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允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布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同时,貂蝉也通过“连环计”展示了自身的价值。她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再如曹皇后在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时,大骂曹丕“奈何为此乱逆之事”,又大骂曹洪、曹休等“希图富贵”的乱贼,还说“汉高祖只是丰沛一嗜酒匹夫,无籍小辈,尚且劫夺秦朝天下。吾父扫清海内,吾兄累有大功,有何不可为帝?”[1](《三国演义》780页)于是献帝慌忙更衣出殿。无论是骂曹丕还是汉献帝,曹后的作用都是值得肯定的。诸葛亮智激孙权时,孙权犹豫不决,寝食俱废。吴夫人见此叹曰:“仲谋何不记吾姐之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1](《三国演义》450页)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吴夫人这一言使吴蜀联盟告成,断送曹操八十三万大军。
二.深明大义、尽忠报国的女性
妇女的大义凛然及其影响在作品中多处体现,如徐庶、姜叙、赵月等人的母亲以及刘备的夫人糜夫人,都是在面临亲情与忠义的抉择时,毅然选择了尽忠的形象。
最值得称道的要属徐庶之母。在曹操贬损刘备为“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后,徐母不只“厉声”痛斥曹操,更取石砚便打。甫一亮相,便是一个忠臣形象。性别的取向在这里被最大限度地淡化了。待徐庶到了许昌,徐母大怒时对徐庶的称呼甚是有趣:开口便称“辱子”,随后口气软化改称“汝”,最后一气之下又骂出了“愚夫”二字。对比此前痛斥曹操时言及徐庶必称“吾儿”,不啻为一大转变。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以徐母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认为“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之间”。徐母自觉面目无寸,自缢身死。书中借后人的《徐母赞》大肆颂扬,“气若丘山,义出肺腑;……惟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1](《三国演义》530页)徐母的言行对徐庶起了很大的影响,更坚定了他终身不为曹操出力的决心。赤壁大战时,他看破了“连环计”并对庞统说:“你好大胆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着曹操,也须瞒我不得。”[1](《三国演义》310页)但他始终没把“连环计”告诉曹操,致使曹军船焚于火,兵败赤壁。徐母的自身价值和侧面影响完全显露出来了。
关键时刻表现出凛凛正气而有重大影响的又如姜叙之母,赵昂之妻,马邈之妻。马超斩刺吏韦康一家后,杨阜求姜叙替主报仇。姜叙犹豫之际,八十二岁的母亲说:“汝不早图,更待何时?谁不有死,死于忠义,死得其所也。”[1](《三国演义》389页)于是姜叙与赵昂等商议报仇之事,赵昂应允后,又怕马超杀死在其部下任裨将的儿子赵同,归见妻子王氏。王氏厉声曰:“雪君父之大耻,虽丧身亦不惜,何况一子乎!君若顾子而不行,吾当先死矣!”[1](《三国演义》109页)赵昂乃决。结果前后夹攻,又得到夏候渊的支持,大败马超;当邓艾暗度阳平,向江油进军时,江油守将马邈对妻子李氏说:“魏兵若到,降之为上。”李氏大骂:“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结果邓艾军到,马邈立即投降,李氏闻之,悬梁自尽。比之丈夫,何等高义
糜夫人是刘备的正妻,是刘备谋士糜竺之妹。在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旧主》中,刘备败走江陵,二夫人混杂于百姓中逃生。糜夫人左腿着枪,无法行走,抱着甘夫人所生的阿斗,坐在土墙边上啼哭。赵云让夫人上马,糜夫人哭道:“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1](《三国演义》297页)赵云让夫人上马,糜夫人自知伤重,怕拖累赵云,误了救阿斗,翻身投入枯井中。贤主的夫人亦是贤妻,深明大义,做出此种壮举。投井自尽就是为了丈夫突出重围,成就帝业。
糜夫人的生命于是消失于斯。也可谓悲壮。刘备能存有此后裔,糜夫人功不可没。所以罗贯中以诗赞曰: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三.忍辱负重、报效故国的女性
这类人物形象最为鲜活和代表性的就属蔡文姬了。
西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蔡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早年嫁给河东人卫仲道,仲道死后,没有儿子,就回娘家居住。在献帝兴平年间,南匈奴将她从家乡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掳掠到匈奴,被左贤王所得。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时曹操为丞相,他是蔡邕的好友,于是派了使者,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到匈奴,要求把蔡文姬赎归。这一事件史称“文姬归汉”。“文姬归汉”,古已有传。宋代画苑中有《文姬归汉图》,而戏曲也有《文姬归汉》等剧目。据此,郭沫若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历史话剧《蔡文姬》,为文学艺术塑造历史人物树立了典范。文姬好不容易千里迢迢回到故里,不但双亲早已去世,经过战乱,家乡已毁,白骨遍地,豺狼横行,此情此景何以能堪。幸得曹操作媒将她嫁给董祀,使她尚可“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厉”[2](《三国演义》109页)。终于使她凭记忆写出父亲已遗失的文稿四百余篇,不辜负曹操的美意,又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胡笳十八拍》相传也是她归汉后写的表达思国、思家、思亲之情的长诗。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2](《三国演义》109页),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想不到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蔡文姬一生坎坷,大致已如上述。但蔡文姬受辱虏庭,仍眷恋故国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报国之心实乃真真切切。
四.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女性
这类人物如孙翊妻徐氏,“聪明、美貌、更善卜易”[3](《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209页)。一日卦象大凶,劝孙翊不可会客,孙翊不听,结果被妫览、戴员指使边洪掣刀砍死。而妫览贪徐氏美色,逼她从己。徐氏假许妫览,“待至晦日,除其夫孝,作亲不迟”[3](《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210页),摆下缓兵之计。然后暗使心腹一面报告孙权,一面设计除二贼。至晦日,徐氏薰香沐浴,浓妆艳裹,言笑自若。饮至半酣唤出伏兵为夫报了仇。当孙权星夜赶至丹阳时,徐氏已将二贼余党杀尽。罗贯中赞曰:三分多少英雄辈,不及东吴一妇人。后人有诗赞为“才节双全世所无”[3](《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211页)。
再如孟获之妻祝融夫人。孟获被诸葛亮擒五次放五次,蜀军又兵临城下,其妻祝融夫人从屏风后大笑出日:“既为男子,何无智也?我虽是一妇人,愿与你出战。”祝融夫人世居南蛮,乃祝融氏之后;善使飞刀,百发百中。孟获起身称谢。夫人背插五口飞刀,手挺丈八长标,坐下卷毛赤兔马与张嶷对战,张嶷见之,暗暗称奇。战不数合夫人拨马便走,张嶷赶去,空中一把飞刀落下。正中左臂翻身落马。马忠出救,亦被擒。后几日都没中孔明之埋伏,最后魏延引军辱骂才气出夫人,虽最后被马岱埋伏擒住。也不愧为有胆有识的女英雄!
《三国演义》中还有不少女性,如倾国倾城的大乔小乔,抗争节烈的孙尚香等等。她们都不是重要人物,最多是些主要人物的亲属。然而她们和上述这几位女性在三国这个混乱的阳刚世界中,就如同荆棘丛中一抹红,为这个刀光剑影的时代平添了几分女性的荡气回肠。如果没有她们,三国的世界是单调的,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北京出版社[M].2008年1月.
[2]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杜[M].2002年.
[3][明]罗贯中,[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年6月.
张海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