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艺术手段。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这方面的题型稳定,特色鲜明,如有变化只是鉴赏角度和内部手法技巧考点的变化。本文就表达技巧的鉴赏谈些看法。
关键词:文本阅读 表达技巧 修辞 描写
江苏省《考试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能够“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纵观2004—2010年江苏高考题,“鉴赏文章的表达特色”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考点,也是重点之一。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艺术手段。这方面的题型稳定,特色鲜明,如有变化只是鉴赏角度和内部手法技巧考点的变化。笔者认为表达技巧的鉴赏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修辞手法。修辞即用来修饰文字词句,使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表现方式。江苏省考纲中明确规定主要考查七种修辞,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对偶、借代。如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中“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问题非常明确,角度就是修辞,所以学生就可以从以上七种修辞中一一排除,最终筛选出“比喻和比拟”。在此基础上,联系语境具体分析作用就可以了。因此,掌握此七种修辞的特征和其表达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描写手法。描写就是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描写对象主要有景物和人物两大类,所以他们的描写手法也不尽相同。(一)景物类描写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感觉的变换(视觉、听觉、嗅觉等)、色彩的渲染等。这类描写在散文中运用较多。如2010年《溜索》中“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很明显,它是一段景物描写,就应该从景物描写角度思考,所以它答题的要点就是“感觉的变换(视觉和听觉)”。(二)人物类描写手法主要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如2011年苏州调研《老妪》中“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第15段是怎样写老叟的?”它涉及的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这在小说中是常见的,所以它的回答要点就是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以上是此两类描写对象在直接描写角度上的不同之处。但在间接描写手法上,他们又是有相同之处的,即对比和衬托(正衬、反衬),就是通过别物来写此物,这两种在描写中既是常见手法,又是常考点,经常为学生忽视,如08年《侯银匠》中写侯菊的目的其实就是来衬托主人公侯银匠的,很多学生最后一题失分很多,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没有注意到衬托这种手法。因此,在考虑描写手法时既要注意直接描写,更要关注间接描写。
三.抒情方式。抒发感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接抒发感情,又称作直抒胸臆,一般在文字中有表达情感的词语,如“欣喜、愁闷等”。比较难掌握的倒是间接抒情,因为它得由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如考得比较多的借景抒情,必须先了解“此景”即“写了什么景”,然后分析为什么要写“此景”,从而体味出“此情”即“抒发了什么情感”。如09年《上善若水》中“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此题首要难点就是找准答题角度,“不以描写见长”就是说不用从描写手法去考虑,那在散文中能有的表达方式只有抒情和议论了,因此就自然转移到抒情方式上,所以它考查的其中一点就是借景抒情。由此看出,学生要重点掌握的是间接抒情了。
四.语言特色。很多人没有把语言特色归入表达技巧,但我却不以为然。语言特色,我的理解就是用有特色的语言来表达,它也是表达的一种技巧。比如有的文章语言比较幽默诙谐,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这就是它本身表达上的特点,是作者的独特技巧,所以没有理由把它踢出技巧之外。虽然这一点在江苏高考题中没有反映出来,但学生在表达技巧中有必要考虑到这个角度,也许会在考试中得到意想不到惊喜。
在判断文学类文本阅读表达技巧时,与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讲求角度单一、明了相对,它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如07年《麦天》中“‘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他解题的角度就是“感觉的变化”和“修辞手法”。所以,很多学生在高考中此类题目得分不高,很大原因就是解题角度考虑不全面,顾此失彼,为自己能找到一个角度而沾沾自喜,因此就纠缠一点侃侃而谈,孰不知大分值已悄然失去,留下了遗憾。面对多角度的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题目所给分值来判断它的采分点,从而保证得分。
由此看出,找准表达技巧的角度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的关键,多角度思考是得高分的法宝。
李艳,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