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到激励功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因此,语文老师应紧紧围绕这一大纲,从个性、特长、态度、习惯、方法、动机等角度出发,研究设计课堂评价语的技巧,让课堂评价语这一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发挥其独有的魅力,让学生在教师评价语的激励下获得最直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构建主动有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 评价语文 有效课堂
课堂评价语言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思维水平、道德水平、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评定、启发、激励、引导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最直接的课堂评价表现形式。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这一语言艺术,他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语文老师也在不断地更新观念,调整教学策略,但走进语文课堂,规范有效的评价语依旧缺乏。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怎样科学设置评价语呢?《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到激励功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特长,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因此,语文老师应紧紧围绕这一大纲,牢牢抓住这一法宝,从“个性”、“特长”、“态度”、“习惯”、“方法”、“动机”等角度出发,研究设计课堂评价语的技巧,让课堂评价语这一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发挥其独有的魅力,让学生在教师评价语的激励下获得最直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构建主动有效课堂。在具体的操作中,不防把握以下几点:
一.幽默趣味式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于漪也说:“教师的语言要独特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感是一种高雅而可贵的情趣,是智慧和感情的结晶。充满幽默感的课堂,会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气氛融洽。幽默机智的课堂评价语能驱散学生的疲劳情绪,保证思想的稳定精力的集中,使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使课堂走向“主动”、实现“有效”。
那么怎样做到幽默呢?刘恒说过:“幽默就是从有趣的角度观察事物,并以有趣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进而达到有趣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转移视角,化解彼此的尴尬,让难为情在“笑”声中淡化下去。
那次正在做一个课堂小练习,有位学生正在黑板上板书,突然外面一声大响,那名学生右手一抖,敲在了用铝做的粉笔槽上,他边甩边提起那只受伤的手,送到嘴边不停地吹,同学们哄堂大笑。我明显感觉到了那位学生的尴尬,于是,我走到学生之间,很善意地笑了笑,说:“咱们都全神贯注了,所以这个小破响,吓了咱们一跳,也吓了XX一跳。”这样一来,就将那位学生纳入到了我们这个集体中,从心理上消灭了他的“孤独感”,而且还将同学们的关注点从单个学生身上转移到我们所有人身上了,瞬间的尴尬都在“笑”声中消散了。
二.肯定激励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能,并以不同的方式、程度组合在一起,这样,每个人的智力都各有特色。因此,我们的学生从根本上说没有本质上不聪明的,而是存在在哪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差异。因此,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就要“因生而异”,从不同的角度去赏识学生,从而发挥肯定的激励作用,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上《诗词四首》时,我让学生来了一次小型“比武”,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四首诗词中与众不同的一首,很快,一位男生脱口而出说:“第二首,题目没有‘登’字。”全班哄堂大笑,我抓住这个机会对他大加赞赏,说:“反应相当快,是没有‘登’字,但还需要补充。”同学们在笑声中集体寻找,很快找到了第二首没有具体的登临地点。此时,学生情绪高亢,成功感十足,我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猎奇”心理,说:“换一个角度,继续寻找。”学生们又纷纷低头寻找。很快,刚刚受到表扬的那位男生又抬头说:“第一首是李白写的,唐朝的,其他是宋朝的。”话音未落,同学们都发出惊叹声。我又紧抓这一机会带着赞赏他和调动其他学生情绪的目的说:“同学们同意吗?佩服吗?我相信再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也可以找到。”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几句评价既肯定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又看到了他答案中的不足,还激励了其他同学、调动了课堂气氛,最终实现了课堂评价语的“多赢”。
三.探究理解式
课堂上,老师在点学生回答问题时总会有学生答不上来或者回答错误的情况,为了维护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热情,许多老师都淡化了对错误回答的评价,这其实是不对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呢?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评价。在评价时既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看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看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看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这就告诉我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是一定要评价学习结果,而是可以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习惯、过程等来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共同探究理解问题的最终结果,这种探究理解的体验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
在上《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有一个环节是讨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许多学生就说是琼珊,因为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以她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我马上转移思考方向,说:“从情节入手去寻找主人公,这是判断谁是主人公的方法之一,你们能想到这一角度很好。但是适合这篇小说吗?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篇小说的主旨。”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接着我又说:“再结合你们总结的主旨,说说主人公是谁会更合理一点呢?”同学们就都说出了是贝尔曼。趁机,我又问:“那么,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有什么标准?”学生马上反应过来说:“从主旨出发,看谁与主旨结合得更紧。”整个学习过程老师都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注重了评价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过程,既得出了正确结论,还获得了学习方法,实现了课堂的“主动、有效”。
四.引领互动式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事实上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承担学习任务,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求同存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评互析”来活跃课堂气氛,在互相的评价、讨论中打开思路,让枯燥的学习变成生活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主动”、达到“有效”。
在上《项链》时,我让学生研讨小说的主旨,有如下一个小片段:
师:作者通过这篇小说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主旨?
生: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同时也赞美她们的勤劳、诚信、有责任感。
师:你是从人物形象刻画角度出发去理解的,老师同意你的观点。换一个角度理解的话,还会有怎样的主旨?
生:感叹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
师:你是从小说的情节入手总结的,这也是小说的主旨之一。再换个角度,看还能总结出什么主旨。
生:细节可以改变大事情。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同时暗示学生说过的不要再重复,要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肯定学生的时候也引导了学生思考的方向。
五.熏陶培养式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不整齐的,他们性格中也有薄弱点,所以教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及时抓住机会启发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记得在上《雷雨》时,有一个分角色朗读的课堂小活动,班级里正好有一位平时脾气比较暴躁、容易发脾气的小姑娘,我估计她能将侍萍内心的“愤”读出来,就让她扮演侍萍,结果真的读得字字铿锵,我就紧紧抓住这一机会,表扬她说:“xx同学读得很出色,可以看得出,她在朗读时完全进入了角色,用她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将书本里的人物内心世界展示在了大家面前。我想她是完全被《雷雨》吸引了,能走得进剧本也能走得出剧本,在生活中,她肯定不是鲁侍萍,我们为她刚才的朗读鼓掌。”这种评价语恰到好处地看到了她身上的优点,并巧妙点出了她身上的弱点,委婉地给了她一点暗示:生活中我不是鲁侍萍,我不能有那么多的“怨愤”。
教师的语言是钥匙,可以打开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语言是灯塔,可以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评价语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一直做课堂上的裁判,廉价地评价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要帮助学生发现个人的学习成就和意义,指导学生检查和反思学习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让课堂教学在教师机智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让课堂教学在教师机智的评价中走向“主动”,实现“有效”。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2.《对教师课堂评价语的思考》 王瑞荣。
3.《教师评价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金戈。
喻艳琼,上海市扬子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