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29

[ 张卫华 文选 ]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 张卫华

  内容摘要:职业倦怠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大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主要消极因素,亟待研究者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笔者认为,只有从组织保障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入手,方能减缓并消除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大学教师 职业倦怠 对策研究
  
  自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分析学家赫伯特·J·弗鲁顿伯格(Herbert J.Freudenberger)首次将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西方和我国学界就对此高度重视。
  2005年8月至9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8699名教师进行了名为“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近30%的被调查者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58.5%存在中度的工作倦怠,86%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1]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职业倦怠的人数比例比美国倦怠高发期还要高,我国的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数据提示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对于提高教学效能、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从组织保障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切入,提出解除职业倦怠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发展性、支持性的组织保障系统
  
  (一)建立良性的组织保障系统,为教师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 表现出的职业倦怠越少, 由此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缓冲作用”。[2]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为教师营建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给予教师强有力的认知支持和情感支持,使教师增加职业认同,在教育工作中体验职业的快乐和成就。
  (二)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提供教师健康保障体系
  1.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文化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学校要实行开放式的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从而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要竭尽全力解决大学英语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把他们从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用来从事教学研究和进修。还要重视建立公平高效平衡激励的薪酬回报体系,使教师的工作成绩有合理的回报。
  2.完善健康保障制度。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对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未给与应有的重视。应该尽快建立相应的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高等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要组织心理知识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提高教师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教师一般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与自己直接有关的决策中(如政策的变化和执行、课程的变化等),这往往会导致他们士气和自尊水平下降,工作满意度降低(Ginsberg&Bennett1981;Cedoline
  1982;McLaughlin等1986;Farber 1991)[3],这种影响逐渐累积就会产生职业压力并最终导致职业耗竭。因此,校长应该为教师参与高等学校决策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决策过程分享,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学校做出有关决策时,还应尽可能向教师解释决策目的和意义,切实关心教师,让教师感受到来自校方的尊重。弗伦奇和卡普兰认为让个体参与组织的决策过程有助于保持个体的士气、动机、热情、自尊和工作满意,可以减少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Maslach & Jackson1984)[4]。
  
  二.大学要为自己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英语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和所处的周围环境,它既包括有形的经济上、物质上的援助,也包括无形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关心。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人,遇到困境时就会有途径得到化解,它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首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谐地与人交往。教师应努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还要建立可以谈心的渠道,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应及时倾吐,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有调查显示: 有46.3%的教师视人际关系为危机感的主要来源之一,甚至有35.2%的教师从未和相关领导交流过思想。[5]处于这种人际关系环境中的教师是孤立无援的,为减缓这一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
  其次,教师应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认知改变主要是要求个体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积极主动地走出倦怠,迎接生活的挑战。
  再次,教师应提高自身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这里提出的能力主要是指业务修养,它涵盖教师素养的许多方面,如学历、经历、经验、条件、环境等等。大学英语教师相当一部分上岗前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师职业培训,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他们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教育能力。学历层次相对低一些的教师重点应该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身修养主要是依托以下方法实现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1)参加学术会议。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研讨,教师可以和与会者交流教学经验,还可以及时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2)考察学习。有目的访问考察相关学校,参观学习;(3)听课、观摩。同事之间互相听课,观摩公开课,吸收别人的长处;(4) 常规教研活动。(5)科学研究。科研就是有意识地去发现探索,我们正是在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和提高的。
  
  三.积极进行身体和心理调适
  
  (一)体育锻炼——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
  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因为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 应付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用于锻炼的时间减少了笼罩于压力情境的时间,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难得的对问题进行反思的机会。进行适度有节奏的锻炼,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能够有效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感。
  (二)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工作上遇到压力和逆境,必然产生身心上的改变,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伤害身体的正常功能,降低免疫能力,从而使身体产生不同的疾病。因此注意合理的饮食是十分重要的。要远离快餐、泡面等不健康的食物,形成健康饮食。教师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饮食习惯,通过合理的饮食来缓解身心的压力,为教师消除或远离职业倦怠提供“燃料”和“动力”。
  (三)调整心理状态,有效克服倦怠
  一切成就和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教师应该视压力为崛起的动力,正确认识驾驭压力,学会情绪疏导。教师还要调整心态,善待自己,善待学生,正确看待名利得失;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走出教师完善形象,不苛求外部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最佳结合点。总之,调整心态并放松自己是个体最终降低倦怠并获得心理健康的关键。
  综上所述,大学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 培养对教育事业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 对预防职业倦怠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对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 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整的同时, 还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学会及时宣泄不良情绪,进行专业心理保健和治疗,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是缓解职业倦怠的良方。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2005年9 月1O 日新浪教育频道.
  [2]邵来成,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出状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Farber B.A.Crisis in Educa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 [M].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1991.
  [4]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2001):Job Burnout [M].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谢钢.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心理分析[J].技术经济,2000年第5期.
  
  ※ 本论文为河南省教育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已结项),课题立项编号为:2007—JKGHAG—416,结项编号为:2008—416.
  
  张卫华,河南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