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6期 ID: 151509

[ 舒坦辑 文选 ]   

信息16则

◇ 舒坦辑

  ●首届萧红文学奖揭晓
  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人民日报出版社、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萧红文学奖日前揭晓。共有9部(篇)作品获奖。据悉,此次文学奖共有105部(篇)作品参赛,其中89部(篇)作品符合评奖条例要求。初评和终评均采取实名制投票,获奖结果如下: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获得萧红小说奖·长篇小说奖,韩少功的《赶马的老三》获得萧红小说奖·中篇小说奖,阿成的《白狼镇》获得萧红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王安忆的《启蒙时代》获得萧红女性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叶广芩的《逍遥津》获得萧红女性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叶弥的《消失在布达拉宫的一头鹰》获得萧红女性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葛浩文的《萧红传》,季红真的《对着人类的愚昧》,叶君的《从异乡到异乡》获得萧红研究奖。首届萧红文学奖终评委名单为:主任:迟子建;副主任:何中生 王立民;评委:丁 帆 王 尧 冯毓云 阿来 陈晓明 李敬泽 张燕玲 张学昕 胡平 贺绍俊 格非 阎晶明 董伟 雷达 潘凯雄。
  
  ●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在湖北颁发
  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日前在湖北谷城举行。来自全国的文学界人士和获奖作家近200人参加了活动。徐迟报告文学奖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创立的奖项,本届有15部作品获奖。其中,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李春雷的《木棉花开》、何建明的《生命第一》、丰收的《王震和我们》和杨黎光的《中山路》获大奖,党益民的《守望天山》、陈启文的《南方冰雪报告》、王旭烽的《家国书》、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彭荆风的《解放大西南》、贾宏图的《我们的故事》、李青松的《一种精神》、赵俊华的《大德建东》、胡平的《情报日本》和刘卫兵的《回望20年》获得优秀奖。获奖作品在选材和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民族精神,反映重大的社会事件;在形式上显示出风格多样、注重创新的特点,对报告文学的表达和书写方式作出了有益探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表示,徐迟报告文学奖在评奖中始终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两高标准,既倡导主流价值观,也鼓励作家勤于创新及形成自己的风格。
  
  ●作家呼吁建立短篇小说出版机制
  日前在蒋一谈短篇小说集《赫本啊赫本》的出版沙龙上,与会的李洱、北村、邱华栋等作家发出了建立短篇小说出版机制的呼吁。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有2000余部。与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的稿酬偏少。“长篇小说的商品化使很多人不愿意去碰它。”北村如是说。对此,邱华栋则认为,《人民文学》每月都会收到1000余篇中、短篇小说,但是其中的精品很少,大多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视线狭窄,很难刊用。那么什么样的短篇小说会引起编辑关注?与会作家认为,蒋一谈近几年陆续出版的《伊斯特伍德的雕像》、《鲁迅的胡子》和《赫本啊赫本》3部短篇小说集值得研究。将现实放入虚构,将虚构放入现实,具有形式感,内容独特,用隐喻手法描述中国人微妙的情感境界,是作家们对蒋一谈短篇小说的普遍评价。“我手写我心,是一个层面。我手写他心,则是另一个层面。”在蒋一谈看来,故事的创作特别重要,要以新的手法来解读才行。蒋一谈把短篇小说写作当做喝酒,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事实上,短篇小说的创作并不比长篇小说轻松,现实中很多作家很难找到蒋一谈的这种感觉。李洱说,自己很想写短篇小说,笔记本上记载了很多故事和构思,可是却不敢写,尤其是写过长篇之后,发现在一定篇幅内写对生活的理解、注释是很难的。而这也是他对短篇小说充满敬畏的理由。
  
  ●2010中国“十大途书”评出
  “2011首届途书盛典暨2010中国十大途书颁奖典礼”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首个“途书排行榜”出炉,评选出来的“十大途书”是: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郭敬明《小时代2.0虚铜时代》、艾米《山楂树之恋》、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星云大师《舍得:星云大师的人生经营课》、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郎咸平《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朱德庸《绝对小孩》和梁文道《常识》。据盛典活动主办方介绍,“十大途书”是在2010年度零售市场表现最好的书目中选取了前200本书作为评选基础,经网友投票和专家评审评出。“途书盛典”活动组委会秘书长、蓝色方略总裁罗坚认为,途书就是在内容上更适合旅行阅读,在形态上充分发掘传统优势和信息产业新特点形成消费的书籍,它代表一种体验式文化生活形态。对于“途书”这一新概念,小柯、张颐武、止庵等文化名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评委小柯认为,读了这本书,除去沿途的风景,还能得到精神的风景,这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学者张颐武说,人在旅途上,其实是最应该读书的,因为有长段的时间,需要消磨,这个时间,拿起一本书,品味人生,了解世间的万事,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很有益的。
  
  ●孙中山《伦敦蒙难记》114年后重现
  孙中山唯一英文著作《伦敦蒙难记》从1897年问世至今,未曾有过较完善的现代汉语全译本。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及孙中山诞生145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推出该书首部完备的现代汉语全译本。1896年孙中山流亡英国时曾遭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阴谋绑架,险遭杀害;后经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先生等人全力营救,终于脱险获得释放。孙中山获释后即写了一篇蒙难经历的自述,这就是当时闻名国际政坛的《伦敦蒙难记》。这是孙中山唯一的英文著作,曾轰动欧美,威慑清廷,为辛亥革命埋下了海外第一颗火种。由于孙中山这一篇回忆文当时面对的是英国及欧洲读者,所以在叙述角度及风格上不同于他的其他文字,后来他自己也没有译成中文。现在收入《孙中山全集》的中文译本是民国元年(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个删节文本,并且是用文言意译的,许多地方未能正确地表达孙中山原著之意。这次出版的《伦敦蒙难记》现代汉语全译本根据台湾地区1973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第五册“英语著述卷”所刊原著翻译。本书还选编了与孙中山伦敦蒙难事件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并配有100余幅原始图片,钩沉史料,图文并茂,全面还原了孙中山伦敦蒙难的细节,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作家出版社推出十五周年纪念版《马桥词典》
  在《马桥词典》出版15周年之际,作家韩少功荣获了2011年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作家出版社因此于日前推出《马桥词典(十五周年纪念版)》。据悉,获得美国第二届纽曼奖提名的作家与其代表作有:韩少功《马桥词典》(1996)、格非《人面桃花》(2004)、李昂《迷园》(199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1996)、以及苏童《河岸》 (2008)。纽曼奖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美中关系研究所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由杰出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委会通过透明的投票程序提名候选人并遴选出获奖者。旨在表彰对华语写作做出杰出贡献的文学作品及其作者。15年来,《马桥词典》长销海内外,在文坛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作品有几十种外文译本在海外出版。王蒙曾如此评价说,“即使以一种挑剔的苛刻加潜意识中嫉妒的眼光来衡量,《马桥词典》是1996年小说创作上的一大奇葩,可喜可贺,可圈可点。”
  
  ●池莉推出新作《她的城》
  池莉新作《她的城》日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一次,作家池莉又把视角对准了她生活的城市武汉。作为池莉婚变后的第一部小说,《她的城》描写的又是女性面对婚姻波折时的状态,很容易令读者把书中人物与作家对号入座,猜测本书折射作家自己的心路历程。《她的城》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武汉女人,在经历婚姻带给她们的伤痛时,如何彼此理解,最终成为朋友的故事。《她的城》出版前,就被各大文学期刊转载,好评不断。书中,“钞票像婴儿一样无辜,任何时候都不要拒绝它”“钞票不会表示爱你,但是爱你的人一定会用钞票表示”等句子,也被网友称为经典妙语。不过,也有读者表示,“貌似不如池莉之前的作品,老觉得写得啰哩啰嗦的。”在此书尚未出版时,池莉就坦言,这次出版是她最紧张的一次。她想要写出女人关系的真相,写的时候兴奋到通宵不眠,却又担心没有发挥到完美。本书除《她的城》外,还收录了池莉《金盏菊与兰花指》《托尔斯泰围巾》《香烟灰》《肯的坡》等中短篇小说。
  
  ●易中天《公民心事》出版
  继《书生傻气》之后,易中天近日为读者送上了《书生傻气》的姊妹作《公民心事》。易中天表示,撰写关于社会良知和公民责任的书并非说他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因为没有做什么为民请命的事,他只不过是在讲常识罢了。在他看来,讲常识讲成个事,这本身是个“杯具”。在这本写出来的“心事”中,易中天选取了10张切片观察中国:民众、官家、教育、媒体、抄袭、逝者、三国剧、反三俗、公共知识分子、中国梦。糊涂的拆迁,农民工子弟卑微而心酸的理想,贵州的绿丝带与杭州的红跑车,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等,易中天的心事非一己之心事,乃万众百姓之心事。他坦承,因为这些文字,大多因时因事,有感而发。“这样一来,恐怕又会得罪人。在某些人看来,纯属‘多管闲事’。但在我,却是‘不能不说’。”《公民心事》是一本有关权利、责任、常识的书。现在中国每发生一起事件,差不多都会牵涉到常识问题。易中天认为,反复言说常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更为期待的是“不用再说”。
  
  ●迟子建认为童年经验让她受用一生
  迟子建日前在接受《读书报》采访时说:最早留在记忆里的家乡,是低矮的板夹泥小屋,房前屋后的菜园(那是我童年的乐园),无边无际的森林,苍茫的大雪,偎着火炉听童话故事,暑假时到园田干农活,寒假时去山里拉烧柴。这些,构成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现在每年总要在故乡呆上三四个月。现在那里虽然少见大树,但次生林很茂盛,所以那里仍是空气最好的地方。故乡已不是我童年的故乡了,像北极村,它不再有过去的宁静了,一年四季游人不绝。《北极村童话》里我描写的人物,很多已故去了。我前年料理外婆的丧事,见到了我描写的春生,他头发花白,牙齿掉了,邋遢疲惫,脸上的皱纹里刻满了生活的艰辛。近年来,家乡的小书店,进了不少我的书。比如去年出版的《白雪乌鸦》,我春节回去过年时,就在一家书店看到了。我不知道他们怎样看我,只知道我在家人眼中,不过还是那个童年倔强、调皮的“迎灯”(这是我的乳名)。如果没有我童年的经历,是不可能有我的写作的。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可以受用一生。这经验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星一样,能照亮你未来的写作生活。迟子建说:没有故乡,就不会有我的写作。但是,喜欢一个人,会“爱之深,责之切”;喜欢一个地方,同样如此。因为深爱那片土地,它光明背后的“阴暗”一面,也越来越引起我的注意。我想当一片土地由亲切变得相对陌生的时刻,那么拷问作家良心的时刻便也到了。
  
  ●莫言自称一本《百年孤独》读了二十年
  44年前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横空出世,震惊了世界文坛。日前获得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版首发式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被很多人喻为“中国的马尔克斯”的著名作家莫言在发布会上坦言,他花了二十年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而且,这二十年来“始终在跟马尔克斯搏斗,很痛苦”。莫言说他最早听说这本书是1984年底,当时花1块6买了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当年8月出版的版本。读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紧接着是遗憾:自己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在中国人的经验里,在我这样作家的乡村经验记忆里,类似于《百年孤独》里很多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可惜我们知道得太晚。”莫言说,他读到小说中“墨西哥人拖着磁铁把小铁盆吸着跟他走”时,自己就开始写小说了。把《百年孤独》读完是在2007年6月,那时在日本开一个笔会,日本组织方告诉他马尔克斯可能会来,“我想,我从马尔克斯文学里得到很多滋养,他是我没见面的老师、大师。但我二十多年来没把这本书读完实在不像话,所以我用两个星期时间把《百年孤独》从头读到尾,一本书就这样读了二十多年。
  
  ●董桥自称没有最喜欢的书
  董桥是当代华文世界里第一流的文章大家。他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没有最喜欢的书。”他说:因为老了,我就觉得没有一本书是最好的。在我们老人家心里面看,好书无非就是里面有一些段落好,它不可能全本都好。比如说季羨林的书我肯定会看,它好就好在他写出了那一代人经历过的气氛,气氛是好的;然后是那些资料,对我们下一代人写东西有用。杨绛的东西也是一样,文字当然好。但你说她的书算不算是经典?根本没有经典这回事,书好的都是某一个段落好,某一个chapter好,或者是某一个conclusion好,它不可能完美。包括现在所有的经典,英国的、美国的,海明威也好,当你全部再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瑕疵。季羨林、杨绛这些作者,我一定很仔细去看,在我这年龄的人看起来,就是给我们一个启发,他的文章写得那么淡,你自己写的时候你怎么去处理呢?你会不会走他那种淡的路呢?你走不走得了呢?这个是我想的东西。我发现,每一本书跟漂亮的女人一样,我看到漂亮的女孩子,我会心动,我会想抱抱她,可是我不会想到要跟她结婚。当你靠近她的时候,你总是会发现一些缺点,你距离远一点看的话,很漂亮,很迷人。书也一样。
  
  ●余光中称灵感来自经验和想象
  余光中日前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说:画家感受到的美,可以移到诗人的纸上;小说家书中所写的人情世故,可以移到导演的镜头前面。假设一个作家可以这样互通,那他灵感的来源就会增加很多。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有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一些人就跟他抬杠,为什么“鸭先知”,为什么不是“鹅”先知呢?苏东坡对鹅有偏见吗?其实苏东坡讲得很清楚,这是他的间接经验,不是他的直接经验,因为这个画面是惠崇的直接经验,是苏东坡的间接经验,苏东坡是看画看来的。所以我说艺术经验可以互通。画家感受到的美,可以移到诗人的纸上;小说家书中所写的人情世故,可以移到导演的镜头前面。很多艺术,舞蹈、雕塑、绘画、音乐,与建筑、文学、戏剧都可以互通。假设一个作家可以这样互通,那他灵感的来源就会增加很多。
  
  ●最全泰戈尔小说集中译本出版
  日前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泰戈尔150周年诞辰大会上,一套《泰戈尔小说全译》作为“文化国礼”,赠给了与会的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等嘉宾。在中国,泰戈尔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吉檀迦利》、《飞鸟集》等诗作。其实,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既在于他“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更因为“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而集中蕴藏其“诗意的思想”的,恰在其一生创作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沉船》和《戈拉》,因其深刻的思想、诗意的叙述,以及对印度社会浮世绘般的描绘和预言般的洞见,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泰戈尔小说全译》由新近加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华文出版社出版,著名孟加拉语翻译家董友忱依据孟加拉文版本《泰戈尔全集》翻译,囊括了泰戈尔93篇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和9部长篇小说,是国内目前收集最全的泰戈尔小说集。
  
  ●俄国作家推出科幻长篇小说《星球拯救者》
  俄罗斯当代作家维克多·斯里宾丘克的科幻新书《星球拯救者》中文版发布会于日前在北京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举行。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为靛蓝人。在地球的毁灭迫在眉睫之际,靛蓝人的超自然能力给人类带来了重生的希望,赋予了人类新的天空和新的大地。作为未 来文明的使者,他们在我们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中找寻着自己的位置。对于他们而言,这种角色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煎熬和痛苦:你,与众不同。他们是否能够拯救我们这些平庸的人类?还是我们终将把他们视为异己?不管怎么说,他们已经来到我们中间。维克多·斯里宾丘克的《星球拯救者》一书秉承了俄罗斯文学道德探索的优良传统,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导致的精神空虚,对于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坚守正义和良知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一位作家恪守社会道德责任的毅力和勇气。中国读者对于维克多·斯里宾丘克的作品并不陌生。2009年中国现代出版社出版过作者的短篇小说集《笑面娃娃》和长篇小说《太阳鸟》。中国俄语年活动中,作家还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功举办过这两部作品的新书发布会。
  
  ●菲利普·罗斯摘得布克国际文学奖
  日前从澳大利亚悉尼作家节传出消息,2011年布克国际文学奖花落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中国作家苏童和王安忆落选。这个奖项今年第一次有中国作家被提名,苏童、王安忆双双入围,与菲利普·罗斯、安妮·泰勒和约翰·勒卡雷等11名世界顶级文学家展开角逐。这是中国作家首次与这项著名的文学大奖走得如此之近。不过,苏童在之前接受采访时就说不敢奢望这个奖项,非常看好菲利普·罗斯。没想到最后的结果真的被苏童言中。菲利普·罗斯1933年出生在美国,1959年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他与品钦、唐·德尼罗并称为在世的美国文学三座大山。他已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近年罗斯更是在美国文坛独领风骚,根据其小说《人性的污秽》改编的电影在2003年上映后好评如潮。其美国三部曲《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秽》今年刚刚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拉什迪主动请缨写美剧
  曾几何时,文学巨擘一度对电视行业嗤之以鼻。而今,布克奖得主、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爵士主动请缨编写美剧,并将担任电视剧的执行制片人。据悉,该剧名为《Next·People》,以虚构的故事剖析“美国当代生活中的激烈转变——从政治、种族到科学、技术和性”。拉什迪写出第一稿,并与英国制作公司Working·Title·TV合作担任执行制片人。届时,该剧将在美国有线电视网Showtime播放。据了解,63岁的拉什迪主动要求他的文学经纪人安德鲁·威利(Andrew·Wylie)为他联系到了这单活儿。拉什迪曾经担任广告文案,直到第二部小说《午夜的孩子》为他赢得了1981年的布克奖。而在1989年,因为作品《撒旦诗篇》,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对他发出追杀令,拉什迪被迫开始了逃亡生涯。据悉,作家正在创作一部关于那段时期的回忆录,预计将在明年出版。最近,他还与印度裔女导演迪帕·梅塔合作,将《午夜的孩子》改编成电影,这部名为《Winds·Of·Change》的影片也将在明年上映。

信息1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