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24

[ 申晓辉 文选 ]   

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探析

◇ 申晓辉

  内容摘要: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领导工作。他主持教育工作期间,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改为“军国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的新五项教育宗旨,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为教育根本改革的开端。本文就其语文教育思想做一探析。
  关键词:蔡元培 语文教学 教育方针 改革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23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认定清廷政治改良无望,毅然弃官离京南归,开始委身教育。先后执教于绍郡中西学堂、嵊县剡山书院、上海澄衷学堂南洋公学特班,创办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1912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凡11年(实际在职六年半)。1927年后历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兼司法部代部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冬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长期从事教育领导工作。他主持教育工作期间,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改为“军国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的新五项教育宗旨,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为教育根本改革的开端。
  蔡元培六岁进家塾,开始了枯燥的读书生活,在19岁和28岁时曾两次担任塾师,学和教的实践使他充分了解到了旧式私塾学馆的教授内容和方法,对中国就教育的积弊有深切的感受。1912年蔡元培在为夏宇众的《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一文作序时,就指出了我国旧式国文教育的种种积弊:第一、所读的是“不通于今人喉舌”的“死语”;第二、没有适当的读本,也没有符合语言运用实际的文法,只凭若干篇“模范文”,一味的读,不管学生是不是真能领悟;第三、在所谓的“模范文”中,又大都是偏于文学的,很少选用合于论理的实用文章;第四、不讲究教授法,学生只知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教师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学生只知泛泛的模仿,教师只知泛泛的评改。旧式语文教学的实质是用死的方法去学死的语言。针对旧式国文教学的以上特点,蔡元培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
  第一、主张根据新的教育方针革新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成为贯彻新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蔡元培强调:“军国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皆“今日教育之不可偏废者”,应贯彻到各科教学中去,以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平均发展”,“养成健全人格”。在贯彻过程中,应依据各科的不同性质,各有侧重,不可强求一律。国文国语的教学,就形式的研究而言,要注意语法文法的教学,这属于智育,是实利主义的内容;而关于修辞技巧的分析领受,对于文章意蕴的体悟,则又属于美育,关涉到美育主义。就内容而言,要让各项教育方针在全部课文中按一定比例体现出来。蔡元培的设想是:军国主义的内容占10%,实利主义的内容占40%,德育占20%,美育占25%,世界观方面的内容占5%。在语文教育史上,蔡元培第一次把语文教学同整个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使语文科成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宗旨的一门重要的又是独立的基础课程。
  第二、针对科举时代“读书为应试”、“学文为中举”的流弊,提出了读书为应用的主张。蔡元培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全在于实用,是为了“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以适应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所以应该读“应用文”,掌握适合于应用文的语言工具。蔡元培把文章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文,一类是美术文。应用文是指记载或说明的文章,“是要把所见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经历给别人看”;说明是要把所见的真伪善恶美丑的道理与别人讨论。蔡元培所说的应用文实际上是广义的应用文,它包括我们所说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文体。而美术文主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三类文学体裁。蔡元培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应用文加少量的美术文。至于练习作文,则应该全是记载和说明的文字。
  第三、针对旧式国文教学脱离应用实际、脱离语言实际的弊端,蔡元培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白话文、学习国语为主。早在1912年,蔡元培就提出“国语”、“国文”的概念,倡导“语”、“文”并重。“五四”时期更明确的提倡学校语文教育要以教授白话文为要务。其理由大致有二:一是用白话文表情达意明白而直接利于交际,用文言文表情达意艰涩而间接不利于交际;二是文言文不利于教育的普及,文言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文意的讲解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针对旧式国文教学一味让学生死读硬背的流弊,提出要“深知儿童发达之秩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蔡元培认为,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有碍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的。他依据当时欧洲各国流行的“自动主义”的理论,提出了“处处要使学生自动”的观点:(1)一是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切合儿童的生活、年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和需要,要有吸引力,采用的教法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2)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者不宜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而应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3)三是要启发学生能够掌握“公例”,举一反三,“书本不过是给我一个例子,我要从具体的东西中抽出公例来,好应用到别处去”。(4)四是要活用各种教法,以适应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
  第五、主张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蔡元培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而尤其重视美育。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同样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而且影响会更为持久。这就要求语文教材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能够引起美感,激发愉悦情趣。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洪顺.蔡元培与现代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2,(02)。
  [2]马千里.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 2002,(04)。
  [3]王文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顾黄初 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申晓辉,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语文教育。

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