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90

[ 舒坦辑 文选 ]   

信息18则

◇ 舒坦辑

  ●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揭晓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承办的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日前在北京颁奖。北京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北京评论家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宣布了小说获奖作者及作品名单。徐坤《八月狂想曲》、宁肯《天·藏》、马丽华《如意高地》获优秀长篇小说奖,《琉璃》、《北方佳人》、《金山》、《北京甜心》获提名奖;叶广芩《豆汁记》、刘庆邦《哑炮》、荆永鸣《大声呼吸》、钟晶晶《我的左手》获优秀中篇小说奖,《失踪女》、《向土地下跪》、《打起黄莺儿》、《你让我难过》、《墓约》获提名奖。北京剧协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宣布了获得剧本奖的获奖作者及作品名单。郭启宏《知己》、郑怀兴《傅山进京》获优秀戏剧剧本奖;《开市大吉》、《红星照耀中国》、《宝岛一村》、《请你对我说个谎》、《窝头会馆》获得提名奖。据悉,老舍文学奖创立于1999年,是为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为推动北京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而设立的。该奖为北京市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奖励。
  
  ●赵丽宏英译诗选在爱尔兰首发
  2月16日在科克市开幕的2011爱尔兰“科克之春”文学节,以首发中国诗人赵丽宏的英译诗集拉开序幕,引起爱尔兰文学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们的注目。赵丽宏的英译诗集《天上的船》选译了诗人40多年来诗歌创作的精华,由爱尔兰蒙斯特文学中心所属的“南言”出版社首版发行。这是这家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中国诗人的英译诗集。爱尔兰著名诗人托马斯·麦卡锡为这本诗集写了热情的序文,对赵丽宏的诗歌作了独到的分析。《天上的船》收录了赵丽宏创作的34首诗。赵丽宏在致辞中说:“我是一个中国诗人,在我的背后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的脚下是中国壮丽的山川大河。我们这代诗人,生逢其时,经历了时代的曲折变迁,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我的诗,是在中国的土壤中萌生的小草,是我心灵的花朵。”他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并未被世界了解,希望中国文学能更多地被西方世界翻译介绍,也让文学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风景绮丽的窗口。
  
  ●中国首个类型文学大奖启动
  旨在奖励我国原创类型文学的“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近日启动。组委会主任、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赵和平表示,此次类型文学双年奖的筹办包括主办单位的选择,可以说是顺势应时的大手笔,藉此不仅可以推动国内类型文学的传播,打破传统文化界的认知壁垒,同时也意味着对当代流行文化品质的提炼和概括,从而促进其飞跃式的发展。据悉,“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创新性地设立了“双月推荐榜”机制,由组委会聘请30余位评委,先由每位评委每两个月推荐一部作品,形成“西湖·类型文学推荐榜双月榜单”,在各大媒体公布。至双年年终,预计将汇聚数百部优秀作品,届时再由初评、终评两个程序决出入围名单,最终推出大奖一名(部)、专项奖四名(部),入围奖十名(部)。同时,在初、终评期间开通网站和手机投票及相应论坛,吸纳网民读者意见,该部分投票将以一定比例计入最终奖项结果。截止目前,白烨、张颐武、慕容雪村、南派三叔、路金波、沈浩波等评委已经发出了他们第一期推荐的小说书目。此次类型文学奖共设立奖金50万。同时,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的获奖作家将有机会成为大奖组委会的签约作家,获得出版、宣传、研讨、考察等一系列打造计划和经费。
  
  ●《论语》再次被现代日本人追捧
  据中国网消息,“现在的日本处于迷茫期,太需要从《论语》中取经了!”日本著名棒球教练野村克也,捧着金色的孔子像对媒体感叹。当晚,由日本《中国巨龙报》和日中韩经济贸易促进会主办的首届2010年孔子文化奖在日本东京举行。野村克也作为获奖者之一从《中国巨龙报》主编,孔子直系75代传人孔健手中接过了这座金灿灿的孔子像。孔健告诉记者:“日本经济衰退,但是却兴起了一番论语热,论语的普及越来越受欢迎。孔子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日本通过学习《论语》对中国充满了亲切感。我们希望通过办孔子文化奖来推动这股热潮并促进中日友好。”《论语》在日本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畅销书的地位,出版社打出的宣传语:“在混乱的时代,向《论语》学习做人之道。”而销售最好的是儿童论语读物,据悉以办儿童论语私塾著称的东京明治书院出版的《儿童论语》,以销量超过20万册荣登超级畅销书。购书的父母们表示,“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孔子的教育”。让孩子在高声朗读《论语》中陶冶情操,这成为日本一种教育风潮。东京明治书院自2005年开办儿童私塾,到了2008年学员已经超过千名。而到了2010年,日本全国各地面向儿童的论语私塾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更受欢迎的是在商界中开办的将经营学和儒学结合的论语私塾。这被贴近地形容为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儒商成为日本商界受欢迎的类型,而此次获奖的北尾吉孝正是被广泛仿效的对象。
  
  
  ●朱苏进最新力作《嘎达梅林》出版
  《让子弹飞》、新版《三国》、《我的兄弟叫顺溜》的编剧朱苏进,最新完成的长篇小说《嘎达梅林》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蒙古传奇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传奇英雄,在历史上他的死是千古谜案。以他的故事编成的歌曲《嘎达梅林》至今仍传唱在蒙古草原上。这是著名作家、编剧朱苏进继《让子弹飞》之后,潜心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故事中既有男人与男人之间较力的阳刚,又有蒙古草原爱情的宽阔动人。小说以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军阀割据、日本侵华之前为背景,写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与牧民,奋起反抗达尔罕王公勾结腐朽的民国政府以“放垦”为名出卖草原,勇敢进行武装起义,最终为了草原牧民的幸福生活而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生命。他与草原姑娘牡丹的爱情感天动地,但是史学研究上,却有牡丹出卖了他,直接导致了他死亡的说法。
  
  ●孙惠芬推出长篇小说《秉德女人》
  作家孙惠芬历时3年多创作的长篇小说《秉德女人》,日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故事讲述1905年辽宁南部海边小镇上,一个尚未出嫁的美丽姑娘王乃容,因为不想跟父亲去教堂,躲到绸缎庄刺绣,却意外地被匪胡子掳走,人生轨迹发生剧烈转折,她成了匪胡子秉德的女人。此后,她倔犟地生根,养育果实,国家命运也作用于她的个人命运之中,她一次又一次遭遇风雨摧折。被原始生命力不断滋养的秉德女人,在挫折中顽强地一次次重建对生活的信念。此前,孙惠芬的作品多聚焦于乡村与民工题材,这次却写出了《秉德女人》这样一部时间跨度百年、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孙惠芬解释说,1985年8月,她的奶奶去世,“奶奶的生命沉寂于黑暗中,从黑暗中耸立起来的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奶奶生于1889年。”从那时起,孙惠芬心中就埋下了这个故事的种子。“从1889年到1985年一共96年,近百年中奶奶经历了什么,奶奶的生命有着怎样的升飞与回落、激荡与沉浮,我都无从得知。”2006年年初,家乡的一个朋友向孙惠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事情,“一户人家在动迁祖坟时,从祖奶奶的坟里挖出一枚戒指。祖奶奶的后人们回忆说,他们的祖奶奶一辈子都没戴过戒指。”孙惠芬的灵感由此而生,她觉得一枚戒指掩埋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秘密。她去猜想这秘密时,探寻的激情也就被点燃了。
  
  ●叶辛最新长篇小说《客过亭》出版
  著名作家叶辛最新完成的长篇小说《客过亭》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叶辛关于知识青年题材的第十本书。叶辛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青年题材的长篇小说,而是一本人生之书。”在长篇小说《客过亭》中,叶辛通过一群知青伙伴们的一次重返插队时的第二故乡之旅,以沉静平和的心态与宽广的胸怀,思索了整整一代人的信仰和爱,追索了他们过失的往事和错误,回忆了他们有过的希冀和欲望,透过他们色彩斑斓的命运和各自背上的心灵重负,写出了逝去年代的至诚至愚、至真至悲,也写出了逝去年代里生命轨迹中的尴尬和无奈,更写出了这一代人的生活现状及对人生、命运、爱情、历史、社会的诘问。经历了一番洗礼般的轮回,当他们重逢于目睹了无数历史风云变幻的客过亭上时,他们在殊途同归的人生之路上,终于明白“再绚烂辉煌的东西都会输给无情的时间”,从而各自寻找到了生命的真谛。知青岁月是一代人的阵痛,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阵痛,这一代人目前大多已进入回首与反思的年龄阶段,很多老知青都在组织返乡活动,含着热泪、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忆那些日子。作为知青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叶辛始终关注这一代人的生存境遇。2007年的盛夏时节,叶辛的妹妹给他打来一个电话,说她和当年在同一个县插队落户的老知青约好,要回山乡去走一走、看一看。半个月后,妹妹回到了上海,和叶辛讲起这次第二故乡之旅的感受,还带回了一本“修文县上海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名册”。无数的往事叠印在一起,让叶辛感慨万千。“我陡地感觉到,就用一群知青们重返第二故乡的旅程,来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不是一件十分有意味的事情嘛!”于是叶辛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把小说写完了。叶辛真诚地希望:“读者朋友们也能像喜欢《蹉跎岁月》《孽债》等作品一样,喜欢我的这一本新书。”
  
  
  ●张炜直言目前的中国文学难见经典之作
  第2届中法文学论坛日前在北京闭幕,会上,我国作家张炜尖锐指出,当代文学无论从语言还是结构上,在“精美质地”这个意义上都大大退步了,许多时候倒像是刻意地粗糙和漫不经心。张炜在谈到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印象时说:随便打开一部流行文学读物,不难感受其中的“邪气逼人”和“声色犬马”。“当代文学主题五花八门,消费主义物欲主义逐渐成为公然正道。文学中主要‘解构’的是几千年形成的经典精神。”张炜指出,对于经典精神的背离,眼下是最彻底的一次。这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与电子网络和全球化的到来有关。张炜说,经典文学首先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其文辞的精粹、简洁与生动,直接给人以深刻享受,达到令人沉醉的地步;从作品的结构上看,经典追求尽善尽美,极其注重自然、奇巧和均衡感,有一种文字建筑的严整美。在结构上的处心积虑、力求完美,已经是所有杰出作品的共同目标。这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内容的一个必需条件。
  
  ●阎连科自称要努力做一个写作的皇帝
  阎连科小说《四书》以及文论《发现小说》研讨会日前在人民大学举行。阎连科在会上感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作家写作到这儿基本上打住了,每一个人都已经没路可走了,“当然这些作家都不会承认,他们不会认为自己江郎才尽,但我认为自己已经江郎才尽了。”已经完成即将出版的《四书》和文论作品《发现小说》就是阎连科尝试着给自己找的一条新的“出路”。对于为什么写作《四书》,阎连科说,自己总是怀着一种“不为出版而胡写”的梦想,《四书》就是这样一次因为不为出版而肆无忌惮的尝试,虽然并不彻底,“不是简单说故事里讲些什么粗粮细粮,花好月圆,或者是鸡粪狗屎,让人所不齿。而是说那样一个故事,我想怎样去讲,就可以怎样讲,在写作上真正地、彻底地获得语词和叙述的自由与解放,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叙述秩序。”写完小说以后,他又发现了很多问题,于是有了文论《发现小说》。“为什么写《发现小说》,就是给自己一个出路,对别人可能没有什么意义,至少让我觉得,可能这条路我能多走两步,能多上一个台阶,两个台阶。”在本书的后记中,阎连科把自己称为“写作的叛徒”——一种对习惯文学变节的笔墨,“我要努力做一个写作的皇帝,而非笔墨的奴隶。”
  
  ●张抗抗认为作家不应再满足一般化写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在近日中国文学高端论坛上指出:“30年来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成就相当巨大,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有日渐成熟的创作队伍,都已经建立了一个宽大雄厚的底座。底座越大,顶端将会越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理由期待文学金字塔尖的出现。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不应当再满足一般化的写作,而要把创作长篇小说的高端产品,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张炜的《你在高原》,就是一部有理想的大作品。蒋子龙的《农民帝国》,前后写作修改历时十年,不达到作者自己满意的程度绝不轻易抛出。”张抗抗坦诚自己内心的矛盾:“我们既要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又要不断地面对读者的关注和出版社的期待。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作者需要有一种强大的‘定力’,有一种不断地自我否定的勇气、坚持的勇气、创新的勇气、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反复修改的勇气。”她把长篇小说创作看成是一种室内的历练,创作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一次作者自我修炼的过程,需要摒弃任何功利之心。对她而言,追求作家在作品中的创造和成长,甚至高于对文学成就的渴望。
  
  ●麦家趣谈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区别
  麦家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区别时,他说:我一直认为小说和影视作品完全是两回事。小说是麦田里的麦子,影视剧是用麦子制造出来的饼干。饼干虽然好吃,但不可能有乡村、田野、麦浪滚滚、天高云淡的景色。文字是接地气的、通灵的,她着重的是生活的模糊性、人心的复杂度;而影视作品尤其是电视剧,它更关乎戏剧情节和视觉效果。一部小说过于像剧本肯定不是好小说;同样,一个剧本像小说肯定也不是好剧本。我的爱好是写小说,写了二十多年了,但同时我的职业是编剧,自然也写了不少剧本。多年积累的经验让我有了一个小小的野心,一个故事写出两个不同属性的版本,《风语》就是我想实现这个愿望的试验田。这个作品体量很大,现在小说和剧本加起来有近两百万字,但当中相同的部分少于百分之二十。像一个人的正面和背面,只有轮廓是相同的,具体的情节、细节,包括故事的走向、情节的推进方式、人物命运发展的轨迹,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爱情没那么美好》推出中文版
  法国畅销短篇小说集《爱情没那么美好》(布里吉特·吉罗著)最近由世纪文景出版中文版。据悉,这部作品的法文版推出当月即登法语畅销书榜,当年荣获龚古尔短篇小说奖,曾在法国掀起不小的波澜,成为人人追读的小说,人们关注法国人如何将爱情这个古老的话题作出新的现代演绎。据介绍,这部作品法文名直译为“被高估的爱情”或是“爱,被高估了”,出自一首脍炙人口的法文歌曲《高估》里的一句歌词,作者正是用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爱情真相的解读。这部现代人的爱情故事,让你在如有针刺的字句间窥见了那种爱情的样貌,即爱情被高估了,没有那么美好。故事以11个不同的主角,11个不同的声音,叙述了11种爱情走到尽头的枯萎模样。整部作品从爱情的起点到终局,作者用冷峻、凌厉的独特笔调,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用简单的文字引领读者审视甜蜜爱情中的残酷现实,篇幅虽短,却十分耐读,且引人玩味。赤裸裸地写出现代人爱情故事的真相:无法从生离死别中痊愈;因为习惯而丧失了再去爱的能力;一段关系中再也没有交集的荒谬情境;父母们不再说“我们”的离婚游戏;完美恋人其实只是悲剧一场;同居的房子中,上演无疾而终的故事,身边全是爱情溃败的迷惘……直到故事终了,我们会发觉另一个现实——爱情被高估了,没有那么美好。
  
  ●俄罗斯“莫斯科”书店十年书榜发榜
  日前俄罗斯莫斯科最大最全书店"莫斯科"公布了已经过去的10年(2000年至2010年)中在俄罗斯读者中最受欢迎的作家。这其中有俄罗斯本土的,也有外国作家。2000年至2010年最受欢迎的作家(前十名):1.鲍里斯·阿库宁(俄罗斯)2.保罗·科埃略(巴西)3.J.K.罗琳(英国)4.东佐娃(俄罗斯)5.丹·布朗(美国)6.村上春树(日本)7.柳·乌利茨卡娅(俄罗斯)8.亚·玛丽亚娜(俄罗斯)9.叶·格里什科维茨(俄罗斯)10.谢·卢基扬年科(俄罗斯)。2000年至2010年间俄罗斯最畅销的图书(前十名):1.保罗·科埃略《炼金术士》2.丹·布朗《达-芬奇密码》3.J.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4.家帕·萨纳耶夫《把我葬在护墙板后》5.J.K.罗琳《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6.鲍里斯·阿库宁《金刚石的双轮马车》7.J.K.罗琳《哈利·波特与密室》8.家鲍里斯·阿库宁《死亡的情夫》9.鲍里斯·阿库宁《死亡的情妇》10.保罗·科埃略《维罗尼卡决定去死》。
  
  ●美国经典著述《寻路中国》在华出版
  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最新篇《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引起广泛关注。该书是目前在西方影响最大的关注当代中国问题的纪实作品系列之一,许多欧美主流媒体、专家和大学,都将海斯勒的三部曲作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读书目。《寻路中国》中文版译者李雪顺与海斯勒相识多年,在他看来,海斯勒涉笔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细的表述。许多中国人经历过、但没认真思考过的细节,被海斯勒用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十分有趣。在海斯勒的中国纪实文学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中,这一时期的中国被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李雪顺透露,在西方,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备受瞩目,许多人都在关注中国经济体的走向,也有一些迎合西方人口味的当代中国论著,把中国“妖魔化”。而海斯勒的创作不受外界干扰,真实地描写他的所见所闻,被西方社会视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读书。在《寻路中国》中,海斯勒首先叙述了他由北京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集中特写了长城脚下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实现发家致富梦的变化经历;另一条线索则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巨变的缩影。
  
  ●《朗读者》作者推出新作《周末》
  德国最负影响力的畅销小说家之一、奥斯卡奖电影原著《朗读者》作者施林克最新小说《周末》,日前由译文出版社引进推出中文版。伯恩哈德·施林克1944年出生于德国,以推理小说开始写作生涯,著有小说近十部,1995年出版的《朗读者》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为其赢得世界声誉,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2009年电影金球奖、奥斯卡金像奖。《周末》故事主角是经历二十多年牢狱生活后才被总统赦免释放的约尔克。为庆祝他重获自由,姐姐克里斯蒂安娜在柏林郊区的房子里组织了一个周末聚会,邀请约尔克的朋友参加。与约尔克的相聚,把似乎已远去的种种选择、评判又摆在了大家面前。约尔克该怎样面对周围的人,怎样认识今天的世界?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再一次面对梦想、责任、罪恶、宽恕、情谊、道德审判的困惑。

信息1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