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36

[ 曹娟 文选 ]   

简评辛弃疾《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 曹娟

  内容摘要: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很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辛词中思想内容最能体现其人格操守的当属爱国词,具有“干青云而直上”的豪气,“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黄梨庄《词苑丛论》引),这首《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正深切地反映了他的那种抑郁愤懑之情。这首词的空量很大,抒发的感情涉及很广,有济世救民之志,有游子故国之思,有知音难求之哀,有壮志难酬之痛,有英雄白发之悲,更有九死不悔之意。
  关键词:慷慨 境界 悲剧 执著
  
  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词人时任建康通判,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八九年了,本欲大展鸿图,不料却投闲散置,只做了个小小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但他仍时时不忘恢复中原的大业,因此当他登建康赏心亭而北望时,便浮想联翩,回忆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时的意气风发,而反观现在,不禁要一抒郁结于心的悲愤之情。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结合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这两句既是写实景,又是写虚景。词人在亭上北望,看见整个楚地千里都笼上了萧索秋色,这是现实的自然景观,然而影射到词人眼中,不禁让他联想到现在的政治氛围,整个南宋也是穷秋之末,也被这样一种凄凉萧索之气笼罩,隐隐透出了词人的忧患意识。这两句是总写登楼所见,是一种总体的感觉,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慷慨悲凉的基调,接下来的三句则具体描写词人所见的秋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本是美丽的风景,在词人眼中却是“愁”和“恨”,此处以乐景写哀景,一种忧患意识跃然纸上,让人思考。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移情及物”的表现手法,明明是词人自己心中有愁,有恨,却故意说是远山献愁、供恨,写得别有深韵。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几句开始由景及人,出现词人的自我形象了。在感伤的氛围里,词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又闻得失伴鸿雁凄凉的叫声,想到自己也如孤雁一般孤飞独鸣,怎么能不引发词人的深情呢?无乡可还的现实让词人想到了自己现在难堪的处境,自己只是“江南游子”罢了。而这个身份正是他一生痛苦的来源!辛弃疾生于山东,而山东其时已陷入金军之手,后来他率起义军南渡归宋,便再也没有回去过。他渴望有朝一日能打回家乡,然而现实是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收复故园河山的愿望无法实现。原因是当时南宋朝廷的用人政策是“重南轻北”,北方人多受歧视而得不到重用;而从金邦脱身回归南宋被称为“归正人”的也不被朝廷信任,辛弃疾兼有这两种身份,再加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不思进取,这更使得作为“江南游子”的辛弃疾的济世救民之志难以伸展,不能驰马沙场,却只能在这秋风衰飒、夕阳残照的楼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看了”二字透出了词人多少的辛酸与无奈啊!他只能摸着宝剑亦即提醒自己时刻不忘杀敌报国之志。“栏杆拍遍”更是一片深情,简直令人不忍卒读。“栏杆拍遍”,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有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常常凭栏,静静怀想世事,嘘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做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拍栏杆便用来指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之苦闷之气时借拍栏杆来发泄。此时距词人铁骑渡江归宋已有七八年了,原以为凭自己的才略,可以轻易收失,却不料一直沉于下僚,不但抗金复国的理想无法实现,甚至在仕途中也备受猜忌和排挤,心情自然抑郁悲愤,无处发泄,便只有把“栏杆拍遍”,一个“遍”字就把词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还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然而即使我把栏杆拍遍了,也“无人会,登临意”。
  上阙以写景抒情为主,下阙则是以事述志为主,是以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进一步地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承上阙而讲述自己不为人知的“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我像季鹰那样怀念我的家乡,虽然每次秋风起时我便有了像他一样归乡隐居的想法,可是一年年的秋天过去,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回去,我有肩上有责任,我不能只想着个人利益。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在他的心中“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上一句是从正面说明自己不能归乡的原因,而这句则是从反面来说,即使留在江南,也不能苟安于这半壁江山,而要像刘备那等英雄一样胸怀大志。这两句表明了词人面对逆境时仍能坚守自己立场,保持自己操守的可贵品质,而不会像张翰,许汜那样贪图闲逸,避祸求安,同时也讽刺了南宋朝廷贪图享受,不思收河山的可耻行径。
  虽然词人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失人格操守,但是流年似水,我那有为的青壮年时代,我最意气风发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晋人桓温北征时,见到早年在琅琊所种的柳树已有十围,乃叹息“木有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词人也不禁感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想到这里,词人终于潸然泪下。“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几句蕴藏着词人深深的悲哀,这真是最沉痛的句子。
  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词人的感情由最初的悲秋思乡之愁恨发展为无人知心,拍遍栏杆之愤懑,最终化成了酸楚心伤的泪水喷薄而出,从而达到了抒情上的高潮。结尾的这个红颜形象一般地看成是词人在壮志难酬时欲为自己寻求的精神安慰,就像那个时代大多数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一样。可如果联想到屈原《离骚》中的“求女”情节就会发现其中别有深意。刘克庄在《跋刘叔安感秋八词》中有“间为乐府,丽不致亵;新不犯陈,接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周,柳,辛,陆之能事,庶乎其兼矣。”而“花卉”,“闺怨”即“芳草”,“美人”,这种现实政治原型的芳草美人正是处于《楚辞》。辛弃疾有着同屈原一样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经历,满怀忧愤,无以报国,在精神上与之相通,同气相求,他也像屈原一样用求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明君的渴求,对一展抱负的渴望。因此唤取佳人揾泪的背后是寄寓了词人对君主相知的热切盼望,而盼望不得正导致了他的痛苦。
  “辛弃疾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才,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剧。而他悲剧的根源在于他的执着,中国宋以前士人的生活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仕,隐二途,仕是为了兼济天下,隐是为了独善其身,两者不可兼容。宋人则不然,他们在积极参政的同时还能去追求个体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亦仕亦隐的生存方式。在这个方面,苏轼应该是执行地最为彻底的,甚至达到了一种旷达通透的境界,而辛弃疾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他生长在沦陷区的经历使他切身地体会到了丧土之痛、亡国之危,深刻地了解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的痛苦,加之从小祖父对他的爱国教育和灌输的民族意识都让他有着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是紧密相联的,因此他永远只能选择奋发前进,不能后退。然而他的这种执着在政治上毁灭了他,却也在诗词上成就了他,真是“国家不幸诗人幸”(元好问语)。他的词就是他生命的流露,他不想许多文人那样把词当作闲暇游戏之作,而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填词,用他的执着、深情去铸就他人生的诗篇。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大概就是因为那些充满血泪的作品,只有是作者投入了整个生命的热情写就的才是具有真正巨大的能震撼人心的作品,才是不朽的作品!
  
  参考书目:
  [1]徐复观.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试评》[A].台湾学生书局.1981。
  [2]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P119。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29--137。
  [4]邓乔彬.《唐宋词美学》[M]齐鲁书社2004.P74—78。
  
  曹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简评辛弃疾《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