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204

[ 龙杰 文选 ]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

◇ 龙杰

  内容摘要:《定风波》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主人公因心上人远去而音信全无,心灰意懒,寂寞愁苦的哀伤心情。下片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后悔当初未能把心上人留住,希望着想象着在鸡窗、蛮笺、象管、吟课的静谧温馨的氛围中过着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体现了市民的审美趣味,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词作语言浅俗,明白如叙家常,表现了柳永俚语俗词的特点。
  关键词:柳永 《定风波》 赏析
  
  《定风波》是一首闺怨词。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草木争荣,群芳竞艳的春天,主人公因情郎一去无消息的烦闷心情。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词开篇交待了时序,春天来了。春天是万物勃发的季节,春天是生命的季节,民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从春天开始,在中国的文学里,春天、秋月、鲜花这些都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美好的憧憬,美好的前程。可是此词一开篇却说,自从春天以来,看见绿树鲜花,都觉得很悲惨,很忧愁,整天郁郁不乐,不管什么事情都觉得不顺心,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都不想动。“开头两句,先移情入景,再点出人物情怀,渲染了主人公寂寞、愁苦、百无聊赖的心境”[1]。甚至于“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可见词中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可谓心绪阑珊。这几句紧扣开篇而来,而意更进一层。词中主人公任春天如何桃红柳绿,莺啼花灿,艳阳高照,只管蒙头大睡。恐怕也没有半点“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兴致了。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体现的是主人公活泼、可爱、富于生气的形象,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而柳永的“莺穿柳带”表现的是主人公万念俱灰、精神不振、心灰意懒、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
  “日上花梢”三句以春日阳光明媚,鲜花灿烂,莺穿柳带的快乐喜气意象衬托出主人公精神的颓废。即所谓以乐景写哀情。词至此虽未写主人公因何而郁闷不乐,但我们已看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愁惨之烈已显露无遗,主人公的愁是一种非关家国之思衣食之忧的闲愁——即男女相思之愁。这是一种茶饭不思,衣带渐宽终不悔,纵使高楼一跃也值得的愁。这种愁让主人公“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丰满的身材消瘦了,浓密黑亮的发髻也无心梳理,任其散乱下垂,随风飘扬。是什么事情让其如此颓唐呢?“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音书无个点出芳心是事可可的根源,真挚地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苦楚。无奈啊,原来是心上人自从别去以后,连信也没有一封,电话也不来一个。无那!一声慨叹,几多缠绵几多无奈,几多怨气几多悔爱,交织在心底,发之于心声,春归柳绿,莺歌对对,燕舞双双,正是赏心乐事、良辰美景之时,而我日思夜想的郎君啊,我薄情寡义的郎君啊,一别杳杳,音信全无。谁知他是死是活呀,也许是郎君志存高远,一去千里觅封侯吧;也许是路边的野花采了还要采呀,早把我忘在九霄云外了,怎不让人揪心呢!哪还有什么心情梳妆打扮,哪还有什么心思吃饭喝茶呢!真是思君一夜头发白,韶华都付与了相思。
  上片写人物的外在表现,情随景生,步步进逼,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下片直接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早知道是这样啊,后悔当初没有把雕鞍锁住,也就是后悔当初没有把心上人留在身边,如果把心上人留在身边的话那该多好。一个“悔”字点出了结局如此不堪,如果后悔有药,鞍锁人留,“恁么”的悲剧就不会发生。表现了女主人公天真单纯,她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鞍锁人留就能终生相伴。“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就可以每天看着他坐在书窗前读书写字。这句写主人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这种幸福生活是极普通极平常的而且是非常温馨甜蜜的,愈是如此的幸福生活,与现实的反差也就愈大,落寞和惆怅也就更深更无法排解。“词人正是通过对她心理觉醒的细致刻绘,成功地刻画了她大胆、爽朗、无所顾忌的性格,展露了市井妇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心上人在读书吟诗作赋,那么“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整天如影随行地相伴着,不要抛弃我,躲着我,我闲静地自由自在地做着针线活陪伴在你身旁。词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多么温馨的夫妇日常起居图。这几句“空中蕴实,灵中含朴,仿佛那一幅一幅令她迷醉的情景,就在眼前。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是不可能把她的内心活动体会得如此深邃细致、刻绘入微的”[3]。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我要和心上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免得让这美好的青春年华悄悄地流逝。“作者把她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鞭辟入里,惟妙惟肖”[4]。真实地反映了她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憧憬。
  下片重在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理想情趣是鞍锁人留,不要去千里觅封侯,希望在鸡窗、蛮笺、象管、吟课的静谧、温馨的氛围中过着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的普通百姓的正常生活,不再抛头露面,也不再强欢卖笑。然而这种针线陪伴丈夫读书的普通生活,对于一个封建社会中的歌妓来说只能是理想、甚至是梦想罢了,是很难实现的。不但如此,就是有人愿为她们呐喊,愿为她们歌唱就纯属难能可贵了。从这首词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一个薄情郎抛弃了一个歌妓,更主要的是看到了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惨无人道的罪恶渊薮,看到了无数聪明可爱有着无限美好青春的少女被抛向了这个苦海,挣扎在无底的深渊。“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多么微弱多么无奈的声音。有谁?——有哪个文人雅士愿为这卑贱的歌妓发出这真挚的呼声,发出这来自肺腑的呐喊——只有落魄的书生柳永。
  据宋张舜民《画墁录》记载,此词遭到晏殊的嘲讽,“为什么晏殊对这首词大不以为然,断然不能接受?归根到底,应当说是当时两种爱情观、两种审美意识的冲突”[5]。“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广大市民的审美趣味”[6]。柳永把文学当作人学来写,使词回到市井细民的生活之中去——写人的享乐,人的痛苦,人的希望,人的失望,而不是把人当作物或神来写,他抒写人情最本质的东西,而不是风流蕴藉,欲语还休。我们从张舜民的记载中还能读到这样的信息,就是我晏殊虽作曲子词,不象你那么写得浅俗,同时告诫柳永“贤俊啊,你作这些浅俗的词得罪了皇帝,怎能放你改官呢?”但是,率直天真的柳永并没有听懂晏殊告诫的话,甚至到死也不明白,有些事是能做不能说的,而有些事是能说不能做的,更何况柳永把“偎红依翠”的生活,把歌妓的心声理想写出来唱出来呢,这就犯了大忌,也就引起了当时正统文人士大夫的强烈反感。
  《定风波》这首词和柳永的许多歌妓词一样格调不高,但通俗流畅,明白如叙家常,以快人快语式的风格,把一个思妇的形象及内心世界写得真率淋漓,如痴如醉,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带有浓厚的市民色彩,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它生动活泼而带着明显的世俗(乃至庸俗)意味,反映了市民阶层情爱意识的勃发之势及其在文艺作品中尽兴加以表现的强烈要求”[7]。在修辞上既不修饰雕琢,又不轻率鄙俗,而是平中见奇,隽永有味,俗中见雅,雅俗共赏。这首词是柳永歌妓词中的优秀之作,在宋元时代被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尤其受歌妓们喜爱。
  
  参考文献:
  [1]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柳永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5:243.
  [2]向军芳.系我一生心 负你千行泪——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1):100-104.
  [3]艾治平.婉约词派的流变[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129.
  [4]苏者聪.应当重新评价柳永的咏妓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89-94.
  [5]张福庆.唐宋词审美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65.
  [6]庄平.浅谈柳永对词创作的贡献[J].文学教育,2010(2):78.
  [7]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72.
  
  龙杰,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应用写作教学与研究工作。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