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3期 ID: 151174

[ 张远东 文选 ]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 张远东

  内容摘要:参加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进一步梳理素质教育及有效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深入反思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制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瓶颈,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不断追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并不理想。那么,是什么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及管理实践,谈一点思考与策略。
  
  一.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原因
  
  1.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课的特点。
  语文课的特点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比如,把《草船借箭》上成了历史课,把《七颗钻石》上成了思品课,把《只有一个地球》上成了科学课等。他们忽视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不注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阅读教学不渗透写作因素,读写脱节。
  2.对课文内容分析过于详尽。
  教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特点,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而是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很精彩,很到位,唯恐学生不会。结果使本来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的作品,被教师烦琐的讲解,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课文的整体美感,内在联系全被破坏。学生对文章的精髓与灵魂也无法真正领悟,更谈不上情感的陶冶、语感的培养。到头来,教师费劲不少,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什么提高。
  3.教学中忽视了读书和积累。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由于授课时间紧,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将大量时间花在教材的讲读上。阅读课堂上都充斥着词句训练、篇章分析等教学,学生阅读量和习作量太少,不利于学生发展。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对优秀语言材料的记忆、背诵和对汉字的练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堂上存在着形式主义。
  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东西还普遍存在。名曰培养综合性语文素养,实则三维目标都未落实,语文课没有语文味;盲目拓展,舍本求末,课文内容未落实却花大量时间泛泛地拓展学习;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多样,虚花不实,滥用多媒体牵制了教学。再者,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阅读教学游离于文本。学生读书甚少,教师缺少读的指导与训练,看不出学生读书的进步;问题式教学,用课前从文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牵着学生逗来转去;热衷于打外围战,教学不深入字里行间,浮于表面,纠缠枝节。
  5.学生合作交流表面化。
  课堂上经常看到的场面: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只注重合作学习形式,可是随意性太强。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又对小组学习的过程缺乏指导,没有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只注重合作,却没有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的培养。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却迷失了方向。由以前教师“牵”着学生走,变成了学生“牵”着教师走。这种“极端的自主”最终带来的将是课堂上的“放任自流”和课后的“一无所获”。
  
  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1.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语文教师自己要热爱,让学生背的自己先背,要学生写的自己先写,千方白计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相信学生,要偏爱差生,要激发他们的特长,他读不通,课下你教他读通一两段,在课上让他读,然后表扬他,他的作文狗屁不通,你帮他写一两句,评比时,让他读,表扬他,当老师的要学会表扬学生,学生喜欢你,就喜欢语文了,爱语文,他就学好了。
  2.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突出三维目标。
  要把本年段的目标搞清楚,把方法习得点落实。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要创新,坚决摈弃烦琐的教材分析,不教学重点锁定在理解品味,运用语言上,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简简单单的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真学,勤学,教师要善于导,有效的导,要展示真实的学习过程,要达到全员参与,人人有获。
  3.根据教材确定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努力做到“四重视”与“二坚持”。“四重视”即重视整体感知、把握教材;重视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多读,在读中去体味、去感悟;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重视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达到目的,切忌浅尝辄止。“二坚持”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教师尽可能地少讲,让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动手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
  4.要在课下多用功夫,精心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就需要我们在课下精心备课。当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认真备好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准教学的起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我们应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因此,只有在课下充分的对整个课堂进行详尽的设计,才会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中减时不减量。
  5.要合理分配和利用课堂每一分钟。
  通过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课堂时间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的做法已经被很多老师所研究和选用,如小测试课的“35+5”模式(即35分钟测试,5分钟反馈的做法)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40分钟分成“5+25+10”三段,先用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要学的内容,通过短暂记忆学生可以弄清哪些地方简单、哪些地方读起来不是很流畅、哪些地方用的篇幅较大;接着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进行新课,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听、看、读、写,夯实基础;最后用10分钟来做练习,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落到实处。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课堂的实效性也得到了提高。
  6.要注意把鼓励和趣味带入课堂。
  (1)把鼓励带进课堂。鼓励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正确地回答问题,哪怕是一星点闪光之处,也要及时扑捉,加以表扬、鼓励,多用些“好”,“很好”,“非常好”,“谢谢”等词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看到学习的前景,感到有奔头,树立信心。对于学习较差的和学习上出现错误的学生,课堂上也不要随便批评,说些“再试一试”, “别害怕”等勉励的词,这样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2)把趣味带进课堂。好奇是人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师的善教体现在学生的乐学上。如采用图像法、解析法、顺口溜教学法、歌谣法,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扮演角色、表演对话、讲故事、猜谜语、绕口令、小竞赛等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找准“三个点”,即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营造和谐的课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落实精讲多练的原则和自学性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实践,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和强矫正。关注每一个学生,关爱学困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张远东,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小学高级教师。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