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漏洞频出,且反复出错;作文思路枯竭,材料陈旧;阅读理解粗疏浅陋,甚至答非所问,都表露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太贫弱了。教高三的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试卷感叹最多的就是,学生学了这么多年语文究竟学了什么?
但是,我们也应该反躬自问:从事了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我们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的效果如何?笔者站在高三的角度回望一下高一高二乃至更久远的历程,追本溯源,查寻语文教学症结所在。
阅读课不复存在。山东规范办学后,课时少了,每周4节课,而教材每学期两个模块,时间紧、任务重,只好把每周一次或至少每两周一次的在阅览室上的阅读课砍掉。这样,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而最能保证阅读效果的课外阅读荡然无存了。学生阅览室形同虚设,那些语文教师精心挑选的书籍和精美的杂志蒙上了一层灰尘。
早读不堪重负。早自习是阅读的最佳时间,本来既可以诵读教材篇目,也可以阅读课外名篇。但是由于课时紧,任务重,每周两次的早读,光是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都不能及时背过,哪有精力诵读课外篇目?更何况,还有的学生头天晚上赶作业到深夜,早晨到校只能昏昏欲睡。还有部分学生趁老师不注意就补写没完成的作业。毋庸讳言,早晨一到校忙着赶作业的学生不在少数。
周末被习题挤满。周末不再补课了,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按说可以享受课外阅读的美好时光了。但是,每一科都有一份或几份试卷要做,简直比平时还要没时间。如果语文老师不布置试卷,而是以课外阅读作为作业,那就很难落实,一般会被其他习题挤占。如果让学生交一份读书笔记,很多学生会为凑够字数而敷衍了事。阅读,一旦量化为作业,是很难操作的。更不用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关注社会民生,去阅读生活这部百科全书了。节假日开放性作业的完成很难保证质量,家长这一关就不好过,很多家长认为做试卷才是学习,其他的基本上等同于不务正业。
语文课堂急功近利。阅读是语文的事,语文课堂应是阅读的主阵地。而实际上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讲评试卷,检查基础知识(比如名句默写,字词听写),精讲古诗文。因为这些“务实”的做法利于出成绩,或者说见效快。至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展其阅读视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等“务虚”的做法,其成效似乎虚无缥缈,起码是见效慢。出成绩才是硬道理,语文老师也难以免俗。
语文教师习题缠身。教师自身本是一笔丰厚的学习资源,渊博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单凭教材、教参、习题是无法滋养出这样的学识素养的。可是,语文教师天天陪着学生一起和试卷打交道,编题、选题、做题、改题、讲题,周而复始,乐此不疲。有的教师甚至本着将人文学科理科化的理念,将一篇篇课文分解成练习题的模式。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还有多少精力和心情去阅读,特别是阅读厚重的文化、文学、教育典籍?能经常翻阅《读者》、《关注》等轻松的杂志就知足了。语文教师特有的人文性和诗意渐渐消磨殆尽了,拿什么去感染学生呢?
这就是现实大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现状。大环境单凭语文教师是无力改变的。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就像悬崖上的松树照样活出千姿百态,就像石头下的小草表现出柔弱的坚强,语文教学要想坚守作为语文的特质不被异化,既致力于提高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又满足学生高考的现实需求,即使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也要舞出属于语文的精彩。
那么,我们怎么改变?笔者的构想是建立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这几种因素:本质——提高语文素养,核心——读写齐头并进,现实——面对高考。结合我校语文教学实际,借鉴他校的先进做法,笔者归纳出“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模式
一、编制学案
教研组教师提前分工,每两人一个单元,研读全单元文本,搜集相关材料。在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单元学案。单元学案编好电子稿后,由教研组长进行审定,然后印发。其栏目如下:
1.单元目标
2.知识梳理
包括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名句、素材等,文言文包括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翻译等,均以填空形式呈现。
3.精读文本
从本单元精选1至2篇典型篇目(可打破教材讲读、自读的限制),从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质疑交流三个角度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研读文本,以简答题形式呈现。
4.拓展阅读
教师从课外精选2-3篇与本单元同类或相关的经典文章,文后提供思考题,特别是与精读篇目的比较性阅读题。选文注意高品位、经典性、新颖性。
5.读写结合
包括写作指导和作文命题两部分。从本单元选择一个核心点,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一定的写作指导,然后命题写作。
6.单元检测
以规范的试题形式,紧扣单元主题和基础知识,可适当引入新近的高考试题和高质量的模拟试题。
二、教师导学
1.单元导学
教师依据“单元导学案”向学生介绍本单元教学目标、精读文本篇目(1-2篇)、略读文本篇目、课外阅读篇目、单元写作主题。
2.精读导学
依据学案,从梳理积累、整体感知、鉴赏探究、质疑交流等方面引导学生精读文本。
三、精读文本
1.学生自学
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某些内容也可放在课上),依据文本、学案,进行自学。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与同伴交流,可查阅资料。自学成果体现在学案“知识梳理”(填空)和“精读文本”(简答)两部分。
2.交流展示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和成果展示。首先组内交流,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实施“生教生”、“生帮生”策略。然后按照学案上问题的顺序,由小组发言人展示自学和交流成果,小组其他成员可给予补充、完善。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进行纠错、质疑、对抗。
3.教师点拨
学生交流展示之后,由教师对核心内容及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给学生确定明确的观点,并进行课堂小结,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成线。
四、拓展阅读
主要利用早读时间(也可用课上时间或以课下作业的形式),对教材上的非精读篇目和学案上的拓展文本进行阅读,可采用评点式阅读和比较式阅读的方法,将精读文本和拓展阅读结合起来。
五、单元写作
1.写前指导
从本单元的阅读文本中提炼对写作的启示点,或主题,或思路,或材料,等等,对学生加以点拨,进行写前指导。
2.写作过程
可与单元检测相结合。
3.评改讲评
作文讲评课模式如下:(1)教师浏览全班作文,归纳亮点和不足,筛选优秀作文,并印发(全年级统一)。(2)课堂上教师点评本次作文的成功之处和主要问题。(3)师生共赏优秀作文。(4)学生自改、互改、互评作文,写出旁批、总批。(5)教师就典型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面批。(6)本次作文不过关的同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大改或重写。
六、单元检测与讲评
在以上六环节中,保证学案编制的质量是基础,教师要提前阅读全单元文本,提炼出知识点,并进行有效拓展;教师导学的目的是指引学生自学的正确方向;精读文本环节是核心,起到“例子”的作用,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拓展阅读是特色所在,其目的是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其关键是选文的质量和将阅读的效果落到实处;单元写作,是学以致用的环节,将阅读与写作结合,互相促进,其重点是提高作文指导与讲评的效益。
六环节读写结合单元教学模式为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构建了一个框架,基本上兼顾了提高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成绩的“双高”效益,兼顾了阅读和写作这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环节,兼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精读文本,研究高考,又要更新知识储备,拓宽阅读视野,网罗课外经典名篇,将时代活水引入课堂,从而打造出高效课堂、活力课堂。
(周爱梅 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