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5期 ID: 146709

[ 张震 文选 ]   

“举一”“举三”皆手段

◇ 张震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
  “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当代韩军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语言的学习,正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在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
  自韩军一声棒喝之后,“举三”说得到大多数语文教育者的首肯,意见颇有一边倒的倾向。笔者看了相关文章,觉得当代语文教学上的“举一”“举三”之辩,可以休矣。韩军提出“举三反一”说,意在矫枉过正,自有其时代的积极意义,彼时的语文教学是这样,教师靠一本教参“白皮书”打天下,学生在一本练习册上练拳脚,师生沦陷在课堂和题海里。但自韩军“举三”说以来,大多数的文章的讨论并不在一个范畴内,看似众说纷纭,其实大有玩弄文字之嫌。孔子讲的“一”,即一隅,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反三”则是点击现实生活,从实践来到实践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习是一个得鱼忘筌的过程。韩军老师的“举三”同样是举经典例子,由此观之,“举一”“举三”本无甚区别,也许孔子的弟子皆有慧眼,也许孔子本人的举例太有效率。由此派生的口水仗,看似热闹,实则各执一端,并未触及根本。《学记》中早有对教师应兼善“罕喻”和“博喻”的要求,今天看来,“学”的这一边自然也应该有相应的需要。
  可见,“举一”“举三”“反三”“反一”皆有需要,理应结合实际,相时而用。
  故而,依据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理念,我认为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皆为教学手段,并无高下之分、对错之别。在教学中,我尝试将“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当作教学手段,综合使用。“举一”是教师利用教材知识发挥引导作用,“反三”“举三”再“反一”则最大限度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提高能力并展示了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请看我的教学实录:
  我也会写诗了
  ——教学现代乡愁诗歌两首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课前听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只放头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师:刚才那首歌唱的什么?
  生:思念故乡。
  师:对,是乡愁之情,所以歌名就叫《乡愁四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愁的现代诗歌。请打开“读本”27页《就是那一只蟋蟀》。
  (二)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1.师:我知道我们班有好多同学热爱诗歌,请问有多少同学写过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尝试着写几句诗歌。(生彼此示意,颇有些兴奋)
  2.师:本节课的主角是谁?想一想这个小东西为什么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让我们把课文快速地自读一遍。(教室里一片读书声)
  生:蟋蟀,蟋蟀自古就是乡愁文学的典型意象。
  师:有根据么?
  生:在文中第二节。
  师:很会读书,好,请坐,请大家齐读第二节。
  ……
  (以下略)
  (三)再读诗歌,体会技巧
  1.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和同桌说说好在哪里。(学生找,讨论)
  师生交流:一跳跳过了海峡,故园飞黄叶等。
  师小结:要注意修辞和炼字。
  2.从构思谋篇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的匠心所在。
  A:每节开头都和题目一样,就是那一只蟋蟀,似乎单调?
  B:文字似乎有某种顺序,尤以第2、3节最为明显。
  生:……(略)
  师总结:重章复唱和时空交错,“比最单调的东西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单调”和“谐和”不是矛盾的吗?那一只蟋蟀孤独的吟唱把古往今来,四面八方的有着中国心的中国人紧紧联系到一起了。
  3.为什么要把蟋蟀比作露珠,是萤火,是鹧鸪?可以联系平时所读的相关诗歌。
  生:蟋蟀只是一个借体,是古人情思、今人胸怀的寄托。本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师:我们完全可以写另外的诗来唱乡愁,比如“就是那一滴露珠”。
  生:“就是那一闪萤火”。
  生:“就是那一声鹧鸪”、“就是那一片白云”。
  生:“就是那一轮明月”、“就是那一棵榕树”、“就是那一缕炊烟”。
  生:课文中学过的《故乡的榕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运用过这种写法。
  师:同学们能够活学活用,还能回归课本,举一反三,真厉害。
  (四)知识迁移,诗句仿写
  寻找恰当的意象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写法,从“乡愁诗人”余光中的笔下,我们不难找到见证。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乡愁四韵》。(演示投影,生齐读)。
  师:名为《乡愁四韵》,这里只给出两韵,请同学们补上其余两韵。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好的意象,可以从课文中去找。同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我给大家作示范:给我一块圆月饼啊圆月饼/月一样的圆月饼/明月的皎洁/是乡愁的皎洁/给我一块圆月饼啊圆月饼(众笑)
  师:笑什么?是笑原来写诗这么简单,还是笑老师写的诗太通俗了?看你们的!
  师生交流,点评并润色修改后推出如下佳构:
  给我一杯苦丁茶啊苦丁茶/药一样的苦丁茶/苦药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杯苦丁茶啊苦丁茶
  给我一根黄丝带啊黄丝带/梦一样的黄丝带/梦里的期待/是乡愁的期待/给我一根黄丝带啊黄丝带
  给我一张枯叶黄啊枯叶黄/纸一样的枯叶黄/家书的忧伤/是乡愁的忧伤/给我一张枯叶黄啊枯叶黄
  给我一只竹枝鸢啊竹枝鸢/云一样的竹枝鸢/白云的抚摸/是乡愁的抚摸/给我一只竹枝鸢啊竹枝鸢
  给我一曲柳叶笛啊柳叶笛/梦一样的柳叶笛/梦里的召唤是乡愁的召唤/给我一曲柳叶笛啊柳叶笛
  在马思聪《思乡曲》的音乐声中下课。
  郭沫若有两句诗——“一的一切,一切的一”,句首的“一”为普遍规律,句末的“一”为个体现象。学习过程中我们确实要把握一些常识的“一”,但也要面对一个个现象的“一”。本人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相结合,“举一反三”对能力要求较高,故而一般可以先用“举三反一”作铺垫。本课即为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在鉴赏诗歌创作技巧的环节,要求学生找一找自己欣赏的句子,并且进行讨论,这是“举三反一”的过程,可以使得学生对佳句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层面。何谓佳句,即有思想内容也有表现力的句子。在诗句鉴赏中,特别要对修辞和炼字形成敏锐的感觉。
  利用《乡愁四韵》重章叠唱的特点仿写诗句,可谓典型的“举一反三”。结果,在课上留出的不多的时间里,由于在“举三反一”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热情和心智,许多学生都畅叙诗情,写出了不错的句子,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知识是无限的,课上的语文活动是有限的。笔者在教学中较多地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力求通过扩读和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能力。本课“现代乡愁诗歌”,笔者就是用一课时完成了《就是那一只蟋蟀》和《乡愁四韵》的教学。前一首侧重于读,举三反一,探诗味;后一首侧重于练,举一反三,写诗句。
  结合课堂实践,笔者对“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深入思考,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举一”大多是囿于课堂时空条件的权宜之计;“反一”大多是止于考查、掌握的一种方便法门。
  “举一”也是一种观察和思考的态度和方式,是走马观花,行走在消逝中;是俯下身来,拈起一朵小花,细细品味,感受别样世界。能“举三”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学养丰厚,在教学中才能左右逢源。教学少不了引证举例,《文心雕龙》有言:“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教师在课堂上是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见解的,如果只能“举一”,论据不足,势必缺乏说服力。能“举三”,适当地引用典型的理论或事实论据,不仅观点易于别人接受,而且使讲课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
  但教师“举三”应理性克制,旁征博引也有个“度”的把握问题,过犹不及。引证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说明问题。如果事例典型,有代表性,用得又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而引证举例过多、过细,就会喧宾夺主,淹没论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且有“卖弄”之嫌。
  总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围绕课堂“举三”“反三”和“反一”,当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追求。
  (作者单位:句容高级中学)

“举一”“举三”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