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1期 ID: 147616

[ 王 艳 文选 ]   

绽放于课堂的美丽花朵

◇ 王 艳

  四月,春暖花开。
  学校组织面向全县的公开课活动,我执教的是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一篇课文《郑人有且买履者》。几十位听课教师列坐在教室后面及走道旁,全神贯注地观摩我的这节公开课,我也胸有成竹地按原定的预设程序,层层推进教学。
  突然,有个坐在中间的学生举起了手。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预习时,查阅“郢书燕说”这个词语,手头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成语。于是我上网查询,发现有两种读法,一个读“郢书燕说(shuō)”,一个读“郢书燕说(yuè)”。这个“说”究竟读什么呢?
  我心里一沉,这是我备课时不曾注意到的。现在学生提出来,我心里也没有底。怎么办?
  我灵机一动,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值得表扬,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又主动上网查询,还能把问题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共享。建议大家给他鼓掌!这个问题就作为一个课外作业,同学们课下搜索、讨论,下节课我们交流!”我边说边板书“郢书燕说”,特地在“说”字上打了一个着重号和一个问号。
  就这样,我又把这个“球(问题)”踢给了学生,接着继续向下推进教学。
  课后不少听课教师称我“机智灵活”,把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作为学生课外探究的问题,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
  我一点也不敢怠慢,赶紧上网查询,又跑到图书馆查资料。结果发现这个“说”字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现在权威的辞书对“说”有两种注音及解释: 1.读shuō,释义为“解释、解说”。(《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古今成语词典》) 2.读yuè,释义为“高兴、喜悦”。(《辞海》《古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
  综合比较以上两种注音和释义,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郢书燕说(shuō解释、解说)”。
  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后用“郢书燕说”指误解原意,牵强地解说或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从原文意思看,有一个楚国郢地的人要给燕国的相国写一封信,晚上写信,火烛不明亮,于是对拿火烛的人说:“举烛(把火把举高一些)。”他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把火烛举高些并不是这封信的意思。燕国的相国收到信后解释这封信的意思说:“举烛(举高火烛),就是指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选拔有才有德的人而任用他们。”燕国的相国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燕国治理得好归治理得好,可是燕相的理解并不是来信的意思。当今社会上的学者多数都像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解说古代帝王的话。
  从成语的结构看:郢书/燕说(主谓 主谓)。“书”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写信;“说”也是动词,解释。若译为“高兴、喜悦”则为形容词,后面则不能带宾语“之”。
  从寓言故事的内容本身看,是先有了这样的“解说”,才有了“王大说”(通“悦”)。若解为“高兴、喜悦”,则下面的一番解释就是多余的了。
  所以,我认为应将“郢书燕说”中的“说”读作“shuō”,释为“解释、解说”。
  经过这一番探究,我深刻理解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也为课堂上的随机应变感到自喜,更为我的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而拍手叫好。这些都是我学习运用新课程新理念的结果,而这一结果之花是绽放在课堂之上的——好漂亮啊!
  (作者单位:砀山中学)

绽放于课堂的美丽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