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精神”体现在命运重压下的坚忍不拔,这种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为当代人的价值观重塑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而军旅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体现在古往今来众多文人所追捧的思想精神当中,在当代军旅文艺创作中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海明威 “硬汉精神” 军旅文学 英雄主义精神
有一种精神是当代人极为需要的,那就是“硬骨头精神”即“硬汉精神”。在中国,英雄主义精神成为“硬汉精神”的代名词,硬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是人们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们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一、海明威的“硬汉精神”
海明威的作品集中体现了“硬汉精神”,他大部分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着共同的性格特征:面对痛苦和死亡无畏无惧、顽强刚毅,具有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就是“硬汉精神”。“硬汉精神”的实质也是一种英雄主义精神,不过承载这两种精神的人物范畴不同。只要具有大无畏气概、坚定意志的人物都可能成为硬汉。
(一)海明威“硬汉精神”的核心与发展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人物很多,诸如斗牛士、拳击家、士兵、渔夫等。其“硬汉精神”是通过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得以体现的,硬汉们身上都有着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比如《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在与鲨鱼较量时,忍着手伤、背伤顽强地与鲨鱼做着殊死搏斗,从刀子到棍子再到舵把,用尽一切可利用的工具做武器,无论是面对一条鲨鱼、两条鲨鱼还是成群结队的鲨鱼,他都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虽然失败了但着实体现出一种强大的压倒命运的精神力量,就像主人公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就是“硬汉精神”。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早期作品中的硬汉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多是为自己的荣誉和尊严而战,这种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硬汉精神”停留在个人名利层面,如《打不败的人》中的曼努尔。海明威到了创作中期,“硬汉精神”不再停留在个人荣誉层面而是上升到为民主、正义、人民而战,赋予主人公深厚的社会责任,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到了创作晚期,“硬汉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成为深富哲理的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代名词,如《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表面为渔夫实际是哲理化的人物形象,他在海上与马林鱼、鲨鱼搏斗,象征着人类在不可预知的世界中为了生存与各种势力做斗争。硬汉精神随着海明威创作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信仰危机的西方社会注入一剂强心针。
(二)“硬汉精神”的历史反思
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倡导的“硬汉精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摧毁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家园,西方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许多青年开始怀疑战争的正义性,恐惧战争,逃避现实,失去了人生的坐标,成为“迷惘的一代”,这种青年人思想沉沦的现象一直持续到战后一二十年,这与当时小范围的局部战争有一定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是西方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缺失。这时,不向命运低头、不被任何事物打败的积极向上的“硬汉精神”无疑给迷失方向的青年注入一针强心剂,使他们拿出勇气、直面挫折、相信未来。虽然“硬汉精神”没有导向性的价值观内容,但是在命运重压下仍保持优雅的风度、坚忍不拔、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已经为价值观的重塑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面对敌人无所畏惧、勇猛刚毅只是“硬汉精神”外显的内容,它的精髓应是能够正视失败,不被命运压倒,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才是真正的“硬汉精神”。而仅有争强好胜之心,又无法正视现实、接受失败,悲观绝望是伪硬汉精神。不可否认,海明威的不少作品都带有悲观主义色彩,宿命论随处可见,如《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无论多么勇敢坚毅,最终还是空手而归,而且连续八十多天一无所获,好像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就如同俄狄浦斯走不出“杀父娶母”的神谕怪圈一样,冥冥之中命运注定如此。又如《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他厌恶战争,一心想与爱人过自己的小日子,当他历经艰险,刚要开始幸福生活时,妻死子亡,好像在被命运愚弄。海明威的悲观主义思想不仅影响到他的作品,还影响了他的人生。晚年的海明威病魔缠身,创作力严重下降,不管他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原有的创作水平,他无法接受这个严酷的事实,最终自杀身亡。所以,我们要认清真正的“硬汉精神”,把握住它的精神实质。
二、军旅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
军旅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多由军人、革命志士来体现,这与军旅生活的严峻、艰辛,军人职业的残酷性、艰巨性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我国的军旅文学作品多展现英雄主义精神。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表现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从题材的选择到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物形象更饱满,英雄主义精神的内涵更丰富。
(一)军旅文学表现英雄主义精神的题材多样性
表现英雄主义的军旅题材非常丰富。有描述大规模正面战场的作品,有描写小规模地下斗争的作品,有描述阶段性斗争情况的作品,有展示历史性跨度的作品。比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吴强的《红日》,都是描写革命战争史上的重大战役的作品。《保卫延安》描写的是延安保卫战,《红日》主要描写的是孟良崮战役,作者们通过对正面战场的描写,塑造了英雄群像,展示战役的重大历史意义。又如《暗算》和《潜伏》,通过对隐蔽战线紧张斗争的描写,展现无名英雄斗勇更斗智的一面。再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亮剑》,以史实性的笔法描写革命英雄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从工作到生活的一生经历,围绕一个人物进行时间上大跨度的描写。
(二)军旅文学英雄形象的发展性
军旅生活充满着激烈的斗争,充斥着流血、死亡,军旅文学围绕着生与死、爱与恨,创造出悲怆威壮之美,触动人们的心灵并涌起一股股振颤魂魄的英雄主义气概。这种英雄主义气概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所追捧的思想精神,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边塞诗人岑参“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爱国主义诗人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渲染纸上,这源于文人内心的英雄情结,对英雄主义精神的深切向往。现代社会,军旅生活成为重要的文学题材,不仅是因其流血、死亡、至爱、至恨的丰富内涵,还因其洋溢着的英雄主义精神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类优秀品质。
随着题材范围的扩大深入,英雄形象也在发展变化,并且更为饱满。比如:《保卫延安》和《红日》通过塑造英雄群像展现人民解放军勇武的英雄主义气概,展示战役的重要历史意义。小说的人物描写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服务,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缺乏深度,多为概念化的扁平人物。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创作指导思想的局限,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绝少性格缺陷,在英雄的光环下似神而非人,比如《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他是侦察兵出身,为完成剿匪任务,深入虎穴,与敌人斗智斗勇,屡次化险为夷,在他的身上只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没有人性的缺点,是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创作思想的解放,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从“神”回归到了“人”。英雄也有侠骨柔情、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粗人一个,脏话不离口,但是他作战勇猛、粗中有细,与小鬼子战斗,有独到的方法,为人讲义气、有江湖气,一反“高大全”的传统英雄形象。而这样一个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人物却大受读者喜爱,因为他符合实际、贴近生活,一个没受过什么文化教育的农民出身的十几岁就在战场上杀戮的人粗俗、有匪气是正常现象,他的缺点是可以理解包容的,甚至有读者认为这才是本色英雄。
近年来,英雄形象不仅回归到了“人”的层面,还深入下层,出现了一些“草根英雄”,他们不是将领,而是普通的士兵,比如《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许三多是现代科技化军事武装下成长起来的战士,经过军营生活的历练,他的军事技能水平从拖后腿到成为知名的业务尖子,他的思想越发成熟,性格也越发独立、刚毅,促成他这些改变的根源在于软弱外表下的英雄主义精神——认真、执着、不畏困难。革命战争年代的神枪手顺溜为人处世诚实但不知变通,有股傻气,就是这样一个“傻人”在敌人面前异常镇定、勇猛、屡建战功,根源在于骨子里的英雄气概。不管这些草根英雄有着怎样的性格缺陷,他们的思想深处都有着坚定刚毅、永不认输的英雄主义气概,这也是一种硬汉精神。
英雄形象还出现了“另类英雄”,他们的革命斗争不在正面战场上而在敌营中,是潜入敌营的卧底,他们获取情报、打击敌人诡计靠的是智慧和谋略,在敌营中出污泥而不染、不为利益享乐所诱靠的是坚守信念、不断与自己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其实这是另类形式的英雄主义精神,无论是与敌人斗争还是与自己斗争最终依赖的是无畏困难、矢志不渝地坚守信仰的坚毅品格。
参考文献:
[1]傅振中,谢灵.军人审美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潘丽娜,谢灵 安徽蚌埠坦克学院中文教研室 233050)